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889例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资料,分析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89例调查对象共有46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5.17%.35例患者痰液分离出36株病原菌,阳性率76.0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9株,占80.5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56%、16.67%、11.11%;革兰氏阳性菌6株,占16.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分别占11.11%、2.78%、2.78%;真菌1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78%.患者年龄、吸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插管深度、插管熟练程度、拔管指证、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时间与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吸烟、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延迟、麻醉时间过长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引起感染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患者年龄、吸烟、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延迟、麻醉时间过长有关,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相应干预,以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51例,留取痰培养标本,分析痰培养首次阳性的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51例气管切开患者全部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首次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致病菌14种,共计感染69例次,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89.9% (62/69),其中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7.4%( 17/62)、肺炎克雷伯菌占19.4%(12/62)、鲍曼氏不动杆菌占17.7%(11/62);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菌对抗感染药物表现出严重耐药及多重耐药.结论 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病原菌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女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618例房颤患者(男432例,女186例)进行至少6个月的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房颤有无发作、生活质量有无改善等.结果 随访发现,女性和男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未复发者所占比例[65.6% (122/186)比68.3% (295/432),P>0.05]、很少发作者所占比例[21.5%(40/186)比21.1% (91/43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者比例[71.5%(133/186)比71.3%(308/432),P>0.05]与有所改善者比例[15.1% (28/186)比15.7%(68/432),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后与男性房颤患者一样,也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姜静岩  李小云 《中国医药》2012,7(10):1220-122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我院2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者感染率11.6%(23/198),低于GCS<5分者感染率[23.7%(19/80)];气管未切开者感染率为10.6%(24/226),低于气管切开者感染率[25.0%(13/52)];年龄<60岁者感染率为9.1%(20/219),低于年龄≥60岁者[28.8%(17/59)];广谱抗生素使用<7d者感染率为9.8%(18/183),低于≥7 d者感染率[21.1%(20/95)].以上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易继发肺部感染,临床应积极预防肺部感染,针对可能造成的感染因素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琳  方平 《安徽医药》2006,10(8):607-609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12月59例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9例患者共分离出145株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77.9%,革兰阳性菌占17.9%,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21株葡萄球菌中15株为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表现为对苯唑西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红霉素、氟喹诺酮类等高度耐药,对利福平耐药率低,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低,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肠科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术后48 h~7d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占57.6%,7 d以上占22.0%。结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48h~7d,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6.
朱国玲  张海玲 《中国医药》2012,7(9):1107-1108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采用Billroth Ⅰ术52例,采用BillrothⅡ术91例.选取同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和改良的Giemsa染色法检测患者的Hp.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24.5%(3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42.8% (101/236)](P<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Hp感染率[21.2%(11/52)]略低于BillrothⅡ术后患者[26.4% (24/91)] (P >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胆汁反流阳性率[51.9% (27/52)]明显低于Billroth Ⅱ术后患者[80.2% (73/91)] (P <0.05),胆汁反流阳性患者的Hp感染率[ 19.0% (19/100)]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患者[37.2% (16/43)] (P <0.05).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概率大幅降低,胆汁反流是患者Hp感染的有效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预后。方法:对93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9例,女24例,GCS评分6~8分57例,3~5分36例,气管切开后定时室内空气消毒,室内湿度保持在80%左右,注意无菌操作,定时雾化吸入,即时吸痰,定期清洗、煮沸消毒气管套管内管。结果:93例病人基本生活自理33例,占36.45%,生活须人照顾15例,占16.13%,植物生存12例占12.9%,死亡30例占31.2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呼吸道不通畅、肺部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合并胸部外伤者,应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6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所收治的10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其中有60例(5%)患者出现院内呼吸道感染。对比院内呼吸道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易感因素、治疗过程、病情特征、一般资料等,具体包括吞咽困难、意识障碍、60岁以上、合并并发症、气管切开、吸烟史者比例及数量。结果与未感染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在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合并并发症、60岁以上、气管切开、吸烟史等比例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真菌为7例(16.67%),革兰阴性菌为30例(50.0%),革兰阳性菌为23例(38.33%)。60例脑血管意外继发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之后,有54例(90%)患者都得以痊愈,但是有4例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或者病情恶化而自动出院,还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合并并发症、60岁以上、气管切开、吸烟史等因素都是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应该及时给予相应的敏感抗生素治疗,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胶原血管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17例胶原血管病患者中98例并发医院感染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30.9%,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者的医院感染率达50.0%,与单独应用激素者医院感染率28.3%比较,P<0.01。另外,脏器累及数越多,医院感染率也越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占前3位。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共被检出8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6株(42.4%),革兰阳性球菌35株(41.2%),真菌14株(16.4%)。发生医院感染后的病死率(19.4%)与无医院感染者的病死率(3.19%)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胶原血管病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住院时间的长短、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式、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范琍  王薇 《中国医药》2012,7(7):909-910
目的 总结孙氏手术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护理要点,使其更加系统化及标准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2例孙氏手术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记录.结果 12例患者中,治愈10例,死亡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治愈率为83.3%.术后合并肺部感染4例(33.3%),合并脑并发症3例(25.0%),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均以心、肺衰竭为主,其中2例患者死亡,1例(8.3%)高位截瘫,该患者为颈部以下瘫痪,肌力“0”级.结论 孙氏手术后气管切开护理是术后监护的重点之一,护士要加强专科病情的观察,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如定时拍背、吸痰,观察痰液性质,了解肺部情况.有效细致的护理工作能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昏迷并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昏迷患者经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致病菌、药敏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5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痰细菌培养、药敏资料。结果56例患者112次痰培养阳性102次,阳性率91.07%。共培养出病原菌126株,其中G-菌76株,占60.32%;G^+菌39株,占30.95%;真菌11株,占8.73%。混合感染27例,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10例。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但G^+菌、真菌逐渐增加;病原菌的耐药、交叉耐药与多重耐药日趋普遍,早期、定期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可确定致病菌,指导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张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303-304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气管切开防止气道感染的护理,对防止呼吸道感染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20例喉癌切除患者气管切开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分析,期中20例喉癌患者,17例半喉切除术,喉成形术;3例全喉切除术,气管造瘘术。结果住院期间均无呼吸道感染,伤口均I期愈合。结论喉癌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护理,对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3例气管切开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33例。检出病原菌44株,肺炎克雷伯菌最多。结论对气管切开术患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癌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化疗病人145例,依据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监测结果分成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组(n=44)与无下呼吸道感染组(n=101),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肺癌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8株,包括革兰阴性菌(31株,64.58%)、革兰阳性菌(13株,27.08%)、真菌(4株,8.33%)。肺癌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组与无下呼吸道感染组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6.36%比19.8%)、合并其他疾病(18.18%比5.94%)、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73.04±20.32)%比(90.27±18.74)%]、吸烟史(81.82%比66.34%)、非小细胞肺癌占比(65.91%比68.32%)、化疗周期>2次占比(86.36%比49.50%)、侵入性操作占比(86.36%比51.49%)、中性粒细胞缺乏(63.64%比43.56)、CD4+  相似文献   

15.
杨磊  冷文华  程晓伟 《安徽医药》2021,25(9):1826-1829
目的 探讨肺癌病人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因肺癌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治疗的2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病人有52例,未并发肺栓塞的有159例,分别设为合并肺栓塞组和单纯肺癌组.对影响肺癌病人发生肺栓塞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理类型[腺癌(51.92%)比(27.04%)]、TNM分期[Ⅲ~Ⅳ期(65.38%)比(40.25%)]、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5.38%)比(4.40%)]、化疗[(44.23%)比(22.01%)]、血红蛋白[≥140 g/L(63.46%)比(36.48%)]和D-二聚体[≥0.4 mg/L(53.85%)比(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腺癌(OR=2.835,95%CI:1.355~5.931)、Ⅲ~Ⅳ期肺癌(OR=2.263,95%CI:1.087~4.710)、留置中心静脉导管(OR=5.065,95%CI:1.535~16.718)、化疗(OR=2.321,95%CI:1.095~4.920)、血红蛋白≥140 g/L(OR=3.282,95%CI:1.569~6.866)及D-二聚体≥0.4 mg/L(OR=2.772,95%CI:1.341~5.728)是肺癌病人发生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预测肺癌病人发生肺栓塞的列线图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C-index为0.804(95%CI:0.769-0.839),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 腺癌、Ⅲ~Ⅳ期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化疗、血红蛋白≥140 g/L及D-二聚体≥0.4 mg/L是肺癌病人发生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肺癌病人的肺栓塞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磷霉素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下呼吸道感染病人40例,静滴磷霉素钠8~12g/d,7~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愈18例(占45%),显效16例(占40%),总有效率为85%。细菌清除率为83.3%。结论:磷霉素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也是临床抢救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重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通,气道防御屏障完全遭到破坏,极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2].因此,加强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并加以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管切开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也是临床抢救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重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通,气道防御屏障完全遭到破坏,极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2].因此,加强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并加以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40例,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射频消融术,实验组则应用超声引导行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类型结节体积变化情况、不同类型结节治疗效果情况与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囊性为主[(1.72±0.49) vs.(2.68±0.51)]、实性为主[(1.65±0.45) vs.(2.59±0.48)]与囊实混合类型[(1.59±0.41)vs.(2.42±0.43)]体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囊性为主(100.00%)、实性为主(90.00%)与囊实混合(95.24%)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76.14%、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FT3[(5.42±0.55)vs.(5.35±0.61)]、FT4[(16.65±1.87)vs.(16.49±1.88)]与TSH水平[(1.99±0.78)vs.(2.01±0.73)]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结节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的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20.
104例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将2002年6月至2008年1月人住ICU的昏迷患者共104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