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3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芒针透刺组,每组45只。模型组和芒针透刺组建立兔T13-L1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不给任何刺激,芒针透刺组芒针透刺双侧秩边、水道穴,辅以针刺气海、中极,得气后同侧秩边、水道连接于针灸治疗仪上,刺激时间15min,频率20~40次/min,强度1.5~3.0V,每日1次,共5天。分别于术后1、3、5天取伤段脊髓观察形态学变化,检测脊髓细胞凋亡受体Fas、Caspase-3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各取材点脊髓界限清晰,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脊髓组织正常结构紊乱,局部区域内神经元细胞可见细胞核消失;芒针透刺组脊髓组织结构及神经元细胞破坏较模型组轻微。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1、3、5天脊髓Fas、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芒针透刺组术后第3、5天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术后第3天Fas蛋白及mRNA亦降低(P0.05或P0.01)。结论芒针透刺对急性脊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抑制脊髓Fas、Caspase-3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芒针透刺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和调节位点。方法:纯种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芒针透刺组、芒针+LY 294002组、芒针+PD 98059组,每组16只。采用Allen’s法制备兔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均给予芒针透刺"秩边""水道""气海""中极",每日1次,共3次;芒针+LY 294002组及芒针+PD 98059组于造模前1h分别蛛网膜下腔穿刺给予抑制剂LY 294002(10μg,20μL)、PD 98059(3μg,20μL)。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在脊髓的磷酸化(p)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p-Akt和p-ERK1/2、细胞色素C(Cyt C)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及TUNE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碎裂、结构紊乱、神经细胞凋亡较多,芒针透刺能减轻脊髓损伤,芒针透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中p-Akt和p-ERK1/2蛋白明显下降,而Cyt C和Caspase-3的表达增多(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芒针透刺促进了p-Akt、p-ERK1/2的表达,减少了Cyt C和Caspase-3在脊髓中的表达水平(均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NF-α含量增多(P0.05),芒针透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NF-α的含量降低(P0.05)。而使用了LY 294002或PD 98059的两组均抑制了芒针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与芒针透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通过细胞外和细胞内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了保护受损脊髓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芒针深刺秩边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8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芒针组(正常组9只,其余两组各36只),采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备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模型组不做特殊处理,芒针组采用芒针深刺秩边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 d、3 d、5 d、7 d取受损段脊髓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术后5 d和7 d,芒针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和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损的脊髓组织松散,灰质中有许多空洞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芒针治疗后,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NF-kB、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且在3 d、5 d、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部位的空洞及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大量聚集引起级联性炎症反应,影响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芒针的抗炎机制可能包括抑制HMGB1的表达,降低NF-kB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促炎因子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髓受压大鼠在不同时期减压后诱发电位、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制作脊髓损伤受压模型。3组分别于5h、3d、8d行减压术。各组造模前后及减压术后即刻检测SEP、MEP及运动功能评分。各减压时段后5d均检测SEP、MEP及运动功能评分,并取脊髓标本,行组织病理光镜检查。结果:随着脊髓压迫时间的延长,SEP、MEP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波幅变化较潜伏期更为敏感。恢复过程中,脊髓受压时间越短,诱发电位恢复越早。潜伏期恢复早于波幅,而且SEP恢复早于MEP,MEP恢复早于功能评分。结论:SEP、MEP对脊髓损伤十分敏感,能较早反应脊髓损伤程度;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手术减压对损伤的大鼠轴索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脊髓损伤面积,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刺芒柄花素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椎板切除脊髓夹伤模型,造模手术后次日腹腔注射刺芒柄花素75 mg/kg和150 mg/kg,用旷厂实验及Ba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通过观察大鼠的躯干、尾巴和后肢的运动状况,评估脊髓损伤三个阶段的恢复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脊髓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观察刺芒柄花素对脊髓损伤后外周及损伤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对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7、14 d,刺芒柄花素150 mg/kg组(8.7±0.6和17.3±0.5)的评分明显高于对应时间点的溶媒对照组(3.7±0.5和7.5±0.6)。血清学结果显示,刺芒柄花素150 mg/kg组在术后3、7 d(41.94±3.62、32.96±2.08)可以明显降低对应时间点溶媒对照组(75.02±3.28、60.35±5.35)血清中TNF-α的浓度;刺芒柄花素150 mg/kg组在术后14 d可以降低溶媒对照组(26.39±1.30)血清中IL-1β的浓度。在脊髓组织中,在术后3、14 d,相比于溶媒对照组(81.55±5.72、46.03±4.19),刺芒柄花素150 mg/kg组(44.44±2.75、27.31±3.35)中的IL-1β浓度明显下降;与溶媒对照组(193.5±9.7、169.1±6.1)相比,刺芒柄花素150 mg/kg组(168.6±10.4、142.1±4.3)在术后7、14 d可以降低脊髓组织中TNF-a的浓度。HE染色可见刺芒柄花素处理组脊髓组织出血、坏死程度较轻,形成囊腔少,神经细胞肿胀不明显,白质轴突水肿、空泡变性较轻。Nissl染色可见刺芒柄花素处理组神经元形态显示较溶媒对照组较清晰,术后14 d刺芒柄花素150 mg/kg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神经元胞体形态趋于正常。结论:刺芒柄花素可能通过抑制外周及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芒针治疗组各10只。模型组、芒针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芒针治疗组大鼠手术苏醒后即刻给予芒针秩边和水道穴,用偶刺法针刺大约2 cm深度,捻转1 min,并使同侧秩边、水道组成一回路连接于电针仪上,电针30 min,每日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5日后采用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取脊髓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计算细胞凋亡指数、检测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脊髓组织Bax、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或P0.01)。芒针治疗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或P0.01);芒针治疗组脊髓组织Bax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兔脊髓损伤节段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治疗28d后,分别取兔脊髓损伤段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GF阳性细胞计数的表达水平;并在术前、术后麻醉清醒后1h、术后1d、7d、14d、28d通过分析改良Tarlov评分法比较各组兔后肢运动功能状况。结果:1.脊髓损伤节段NGF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治疗后模型组与电针组较空白组NGF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NGF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2.下肢运动功能:经改良Tarlov评分显示,术后28d后,电针组评分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可能通过激发损伤段脊髓组织中NGF的表达增多,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电针组各30例。采用Allen′s打击法(10 g×25 mm)损伤大鼠T10脊髓制造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各分组内均设7、14、28 d观察时间点;在各时间点采用BBB评分、斜板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运动诱发电位评价其神经传导功能的情况。结果 BBB评分显示,术后7 d,损伤组与电针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均较慢,且两组大鼠BBB评分在1~3分间波动;术后14、28 d,损伤组及电针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较快,BBB评分升高迅速,且电针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相应时间点的大鼠(P0.05)。斜板实验显示,术后7、14、28 d,损伤组较假手术组相比,斜板倾斜度显著降低,电针组较损伤组斜板倾斜度明显升高(P0.05)。运动诱发电位结果显示:术后7、14、28 d,损伤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峰潜时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相应时间点的电针组与损伤组相比,电针组的峰潜时缩短,波幅增高(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通经饮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分级、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行椎体后路椎管减压术,其中对照组60例术后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通经饮配合针灸治疗,治疗3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肌力分级、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皮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肌力分级、脊髓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 05),SEP波幅和MEP波幅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自拟益气通经饮配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显著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肌力,降低相关诱发电位波幅,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观察芒针(elongated needle)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促炎性因子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与NF-κB信号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芒针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肿瘤环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含量和核转录因子(NF-κB)含量的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7 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受损脊髓组织中NF-κB和促炎性因子含量显著升高,且TUNEL凋亡率增加,芒针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NF-κB和促炎性因子含量及TUNEL凋亡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芒针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降低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