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饶丽娜 《医学信息》2018,(22):110-112
目的 探究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中复合式小梁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以及超声乳化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76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抗青光眼组(20例28眼)、超声乳化组(15例25眼)和青白联合手术组(23例23眼)。单纯抗青光眼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青白联合手术组行小梁切除术+周边虹膜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三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超声乳化组及青白联合组视力均有提高[(0.22±0.05)D vs(0.77±0.11)D,(0.23±0.05)D vs (0.55±0.09)D](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眼压水平均有所改善[(49.40±8.25)mmHg vs(16.25±2.34)mmHg,(49.31±8.20)mmHg vs (17.15±2.42)mmHg,(50.51±8.30)mmHg vs (17.25±2.53)mmHg](P<0.05);单纯抗青光眼组前房深度加深幅度较小[(1.65±0.22)mm vs(2.96±0.50)mm](P<0.05),超声乳化组及青白联合组前房深度加深[(1.64±0.20)mm vs(3.68±0.70)mm,(1.66±0.24)mm vs (3.53±0.67)mm](P<0.05)。超声乳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青白联合组及单纯抗青光眼组(0 vs 17.39% vs 17.86%)(P<0.05)。结论 临床上需要根据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不同的房角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陈巧灵 《医学信息》2007,20(1):74-75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45例(55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5眼眼压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32眼、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4眼,经药物治疗4~9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研究,对按照标准纳入我院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4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方深度、视野、房角开放程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等结局指标检测。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术前眼压(36.542±5.624)mmHg,术后3个月(13.958±1.821)mmHg,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达到正常范围(P<0.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比较两组青光眼伴白内障治疗效果;视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青光眼伴白内障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的81例(102只眼)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围手术期及术后护理经验。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过手术治疗和系统性综合护理干预,术后患者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60只眼(58.8%)视力大于0.6,32只眼(31.4%)视力为0.3~0.6,10只眼(9.8%)视力为0.1~0.3。术后1 d,11只眼(10.8%)出现暂时高眼压,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干预,术后3 d均恢复正常,术后1周眼压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能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系统性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96只眼),其中男性28例(38只眼),女性44例(58只眼)。将患者配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48只眼),观察组男性16例(24只眼),女性20例(24只眼),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7.6岁;对照组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24例(34只眼),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8.5岁。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时间为4~18个月,随访期间,定期密切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对比眼压控制方面的术后疗效,观察患者在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眼压降低幅度分别为(4.10±1.69)k Pa、(2.84±1.00)k 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和房角形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分别为(1.810 4±0.347 0)mm、(2.168 4±0.283 5)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62,P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虹膜纤维素样渗出及前房炎症、术后浅前房、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8%、3%、2%,表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多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有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在眼压控制更具有优势;在临床疗效方面,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在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房角形态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控制更具有优势;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多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和晶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在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9例PDR,共105眼,随机分2组,术式1组56只眼,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行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式2组49只眼,为经扁平部玻璃体联合晶体切除术,保留前囊、人工晶体植入前囊上、睫状体沟内。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3年,术式1组视力改善46只眼,占82.1%;术式2组视力改善31只眼,占63.2%,两组术后视力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显著(χ^2=4.762,P〈0.05)。术式1组术后发生虹膜新生血管(INV)1只眼,占1.8%;术式2组术后发生INV 7只眼,占14.3%,两组术后INV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5.835,P〈0.05)。结论在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中,术式1组优于术式2组,其术后并发症和INV的发生率也明显低,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白内障患者双眼植入一片式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与单眼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在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34例,将双眼植入Tecnis ZMB00多焦点人工晶体患者20例设为双眼多焦组;非主视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主视眼植入Tecnis ZCB00单焦点人工晶体患者14例设为单眼多焦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中间视力、近视力、术后生活质量及脱镜率。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双眼5 m裸眼远视力及30 cm裸眼近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P>0.05),60 cm裸眼中间视力单眼多焦组联合组优于双眼多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5);就夜间生活质量而言,单眼多焦组夜间眩光感觉优于双眼多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全程视力的脱镜率均>90%,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全程视力。结论 双眼植入不同的类型的人工晶体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可以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夜间弱照明条件下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治疗效果的影 响。 方法 86 例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3)和干预组(n = 43),并分别进行小梁切除、超声乳 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眼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与视力、并发症发生率、前房深度、房角 黏连闭合等治疗疗效相关性。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前 房深度及房角黏连闭合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视力升高(P<0. 05),且眼 压降低(P<0. 05),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 0. 05),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明显降低 (P<0. 05),前房深度及房角黏连闭合度改善程度均明显提高(P<0. 05),治疗疗效明显提高(P<0. 05)。 结论 老 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可有效增强治疗疗效,使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并促进 患者眼压及视力改善,使患者前房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显著提升,并能对房角黏连闭合进行有效控制,在老年 青光眼治疗中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变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78眼),将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病例32例(40眼)作为观察组,另外28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眼压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更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前房出现不同的炎症反应,有2例发生前房渗出,对照组前房炎症反应稍轻;2组患者无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发生。结论采用双切口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满意;虽然术后前房反应稍重,但用药后很快缓解,减少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但要严格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于术后1 M复查眼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55眼)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病人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在术后3日、1周及1个月时病人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70.91%(39/55)、81.82% (45/55)、89.09% (49/55).6例病人视力低于0.5为视网膜病变者.术后未见巩膜隧道切口渗漏现象,外切口在1周内覆盖结膜上皮,无悬韧带断裂与后囊破裂,瞳孔均呈现出圆形或近圆形.结论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视力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微创手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明  郑继伟  马丽平 《医学信息》2018,(6):106-107110
目的 探讨改良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眼科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共计83只眼,对患者进行改良型超声乳化结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视力和平均眼压等眼内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平均眼压(40.02±4.01vs12.31±3.22)mmHg、平均视力(0.11±0.03vs0.67±0.12)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15.67±2.74vs23.47±1.82)分、生理功能(14.74±3.83vs22.82±2.19)分、角色功能(13.67±4.93vs21.83±3.29)分、总体健康生活质量评分(15.84±2.92vs21.92±2.87)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型超声乳化结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及视力情况,并且并发症发生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矫正散光的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正合并散光的高度近视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视觉质量情况。方法对27例(52只眼)合并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行TICL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术后1个月和6个月UCVA和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屈光度(-0.56±0.42)D和散光度数(-0.35±0.60)D与术后6个月屈光度(-0.58±0.22)D及散光度数(-0.31±0.42)D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6.0、12.0和18.0 cpd各频率段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值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值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各频率段对比敏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值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值,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各时间段,两者间各频率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100%。结论 TICL植入手术治疗合并散光的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全面提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20例超高度近视患者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等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和转归。结果手术前,患者的视力为(0.10±0.05),而术后为(0.60±0.2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后,患者的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均无明显变化,同时,患者术后并发症较轻。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的PDR患者48例(52眼),术后随访7个月以上,统计分析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最终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硅油填充率随着糖尿病眼底病变发展而增加,VI期硅油填充率分别与IV期、V期相比差异显著,P〈0.01;随访期间,71.15%(37/52)术后视力提高,随着糖尿病眼底病变发展,术后视力提高率下降,IV、V、VI期术后视力提高率分别是100%、92.31%和62.16%,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视力0.1以上的眼数由术前的5眼(11.36%)增加到术后的33眼(75%),术后视力显著好于术前,P〈0.01;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100%。1眼术后玻璃体再次出血,7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硅油填充组6眼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4眼在术后不同时期发生硅油乳化。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PDR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早期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再次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