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于术后1 M复查眼压、视力,并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以评价疗效,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下降,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出现3例(9.38%)并发症,观察组共出现1例(3.13%)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较超声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明显提高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疗效,降低患者眼压、改善视力,提高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  相似文献   

2.
饶丽娜 《医学信息》2018,(22):110-112
目的 探究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中复合式小梁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以及超声乳化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76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抗青光眼组(20例28眼)、超声乳化组(15例25眼)和青白联合手术组(23例23眼)。单纯抗青光眼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青白联合手术组行小梁切除术+周边虹膜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三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超声乳化组及青白联合组视力均有提高[(0.22±0.05)D vs(0.77±0.11)D,(0.23±0.05)D vs (0.55±0.09)D](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眼压水平均有所改善[(49.40±8.25)mmHg vs(16.25±2.34)mmHg,(49.31±8.20)mmHg vs (17.15±2.42)mmHg,(50.51±8.30)mmHg vs (17.25±2.53)mmHg](P<0.05);单纯抗青光眼组前房深度加深幅度较小[(1.65±0.22)mm vs(2.96±0.50)mm](P<0.05),超声乳化组及青白联合组前房深度加深[(1.64±0.20)mm vs(3.68±0.70)mm,(1.66±0.24)mm vs (3.53±0.67)mm](P<0.05)。超声乳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青白联合组及单纯抗青光眼组(0 vs 17.39% vs 17.86%)(P<0.05)。结论 临床上需要根据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不同的房角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予以小梁切除术治疗)和研究组40例(予以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2.50%(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较手术前均有上升,眼压均有所下降,且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改善患者视力及眼压情况,并发症少,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96只眼),其中男性28例(38只眼),女性44例(58只眼)。将患者配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48只眼),观察组男性16例(24只眼),女性20例(24只眼),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7.6岁;对照组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24例(34只眼),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8.5岁。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时间为4~18个月,随访期间,定期密切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对比眼压控制方面的术后疗效,观察患者在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眼压降低幅度分别为(4.10±1.69)k Pa、(2.84±1.00)k 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和房角形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分别为(1.810 4±0.347 0)mm、(2.168 4±0.283 5)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62,P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虹膜纤维素样渗出及前房炎症、术后浅前房、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8%、3%、2%,表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多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有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在眼压控制更具有优势;在临床疗效方面,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在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幅度、房角形态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控制更具有优势;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多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54眼)青光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单一切口组(22例)和双切口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角膜细胞、视力以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11,P=0.946);与术前相比,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双切口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水平较单一切口组患者低(P0.05)。结论两种切口手术治疗方式改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及眼压效果相当,但单一切口手术治疗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缺损的影响更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手术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巧灵 《医学信息》2007,20(1):74-75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45例(55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5眼眼压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32眼、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4眼,经药物治疗4~9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比较两组青光眼伴白内障治疗效果;视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青光眼伴白内障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治疗效果的影 响。 方法 86 例老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3)和干预组(n = 43),并分别进行小梁切除、超声乳 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眼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与视力、并发症发生率、前房深度、房角 黏连闭合等治疗疗效相关性。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前 房深度及房角黏连闭合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视力升高(P<0. 05),且眼 压降低(P<0. 05),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 0. 05),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明显降低 (P<0. 05),前房深度及房角黏连闭合度改善程度均明显提高(P<0. 05),治疗疗效明显提高(P<0. 05)。 结论 老 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可有效增强治疗疗效,使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并促进 患者眼压及视力改善,使患者前房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显著提升,并能对房角黏连闭合进行有效控制,在老年 青光眼治疗中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住本院的闭角型青光眼64例(64眼),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颞侧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两组术前视力相差不大,但是治疗后,治疗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8者8眼,0.3~0.8者20眼。治疗组的视力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平均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眼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视力与降低眼压,无术中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308例作为A组;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26例为B组;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68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术中前房稳定性、复发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第1天,C组视力恢复至0.5以上多占比例为78.8%,显著高于A组(64.3%)和B组(69.9%)(P〈0.05)。术后1周c组患者84.2%视力恢复至0.5以上,均显著高于A组或B组(P〈0.05)。C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脱出、后囊膜破裂、前房虹膜反应、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或B组。术中前房稳定性相比,C组显著高于B组和A组(P〈0.05)。C组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减少,可保持术中前房稳定性,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研究,对按照标准纳入我院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4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方深度、视野、房角开放程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等结局指标检测。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术前眼压(36.542±5.624)mmHg,术后3个月(13.958±1.821)mmHg,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达到正常范围(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55眼)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病人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在术后3日、1周及1个月时病人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70.91%(39/55)、81.82% (45/55)、89.09% (49/55).6例病人视力低于0.5为视网膜病变者.术后未见巩膜隧道切口渗漏现象,外切口在1周内覆盖结膜上皮,无悬韧带断裂与后囊破裂,瞳孔均呈现出圆形或近圆形.结论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视力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微创手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苏慧 《医学信息》2019,(11):100-10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价值以及对房角宽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眼科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房角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相比较于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联合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房角宽度以及中央前房深度水平比治疗前都所有提升,且联合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11.67% vs 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应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治疗效果更优越,同时能提升房角宽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的PDR患者48例(52眼),术后随访7个月以上,统计分析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最终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硅油填充率随着糖尿病眼底病变发展而增加,VI期硅油填充率分别与IV期、V期相比差异显著,P〈0.01;随访期间,71.15%(37/52)术后视力提高,随着糖尿病眼底病变发展,术后视力提高率下降,IV、V、VI期术后视力提高率分别是100%、92.31%和62.16%,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视力0.1以上的眼数由术前的5眼(11.36%)增加到术后的33眼(75%),术后视力显著好于术前,P〈0.01;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100%。1眼术后玻璃体再次出血,7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硅油填充组6眼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4眼在术后不同时期发生硅油乳化。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PDR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早期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再次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超声乳化:是指在超声波能量作用下,使2种(或2种以上)不相溶液体混合均匀形成分散物系,其中一种液体均匀分布在另一液体之中而形成乳状液的工艺过程。 眼内压:指眼球内的眼内液的压力,因此仅能用流体压力计测定。 背景: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经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后,血脂比和胰岛素敏感性与其眼内压、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等疗效相关指标均相关,可能用于其疗效的辅助评估。白细胞介素是机体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和调解者,且参与了白内障的病理学过程。 目的:试验将从炎性因子角度,进一步观察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分析胰岛素敏感性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相关性,以了解其是否可用于疗效评估。 方法:此项目设计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拟纳入来自中国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160例,年龄35-65岁,均进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随访时间为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试验资料收集和招募对象时间为2019-12-30/2020-12-30,结果分析时间为2021-05-01/30,试验完成时间为2021-06-30。试验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时间:2013-12-15,审批号:20131215085)。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900025837),注册时间:2019-09-10,方案版本号1.0。 结果与结论: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个月反映炎性反应情况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前、术后5 d及1个月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术前、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最佳矫正视力、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面积变异系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及眼内压变化,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课题组已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了80例(95眼)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以此方法干预的小样本试验,结果显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内皮细胞密度,眼内压及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 < 0.05),而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P < 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期望验证,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对白内障伴青光眼有良好治疗效果,且其作用与调节胰岛素敏感指数、角膜内皮细胞和炎症因子有关。 ORCID: 0000-0001-8388-5374(赵剑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调查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青光眼患者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临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173眼临床资料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32眼,发生率18.5%,其中引流过畅24眼(75.0%),结膜瓣渗漏6眼(18.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眼(6.3%)。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深度均恢复正常。结论低眼压性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主要并发症,引流过畅是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