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增殖及非典型增殖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增殖和非典型增殖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子宫内膜单纯性增殖30例、复杂性增殖32例及非典型增殖54例中的芳香化酶P450、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无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子宫内膜增殖(单纯性增殖、复杂性增殖、非典型增殖)组织中芳香化酶P450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1%、46.1%、73.2%,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9,P<0.01);ER及P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的异型性程度无关;芳香化酶P450与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组织中(单纯性增殖、复杂性增殖、非典型增殖)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芳香化酶P450可能是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及恶变的促进因素之一,并可能成为子宫内膜早期癌变的生物学标记物。ER的阳性表达说明子宫内膜增殖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的刺激作用有关。PR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增殖保守治疗中估计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增生症与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癌中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结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或表达弱,在子宫内膜增生症与子宫内膜癌表达增强。结论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为选择细胞色素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P450arom)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EM患者、4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中P450arom蛋白的表达,并结合EM患者的临床分期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450arom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无表达;在良性疾病对照组中阳性检出率为17.50%(7140),表达水平(0.22±0.16);在EM患者子宫内膜中阳性检出率为81%,表达水平(0.5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450arom蛋白表达在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450arom蛋白表达随EM临床分期增加呈增强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26,P>0.05).结论:P450arom在EM患者子宫内膜中的高表达与EM的发生有关;检测P450arom蛋白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可作为诊断EM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异位子宫内膜芳香化酶P450A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位子宫内膜及在位内膜P450芳香化酶mRNA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技术检测45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22例盆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病灶、32例在位内膜和35例对照组子宫内膜中P450芳香化酶(P450A)mRNA的表达。结果67例异位内膜均有P450A mRNA的表达,在卵巢异位子宫内膜和盆腹膜异位子宫内膜组间其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位子宫内膜P450A mRNA表达量均高于在位内膜(P<0.01);35例对照组子宫内膜几乎无表达。结论正常子宫内膜无P450A表达,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有P450A,而异位子宫内膜则呈P450A高表达。提示异位子宫内膜局部存在异常雌激素合成;在位内膜本身的保护机制劣于正常内膜。  相似文献   

5.
陈晶晶  陈柯  王晓秋 《安徽医药》2008,12(10):912-914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内膜癌组织中FHIT(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及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以及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2例单纯型增生过长、31例复杂型增生过长、36例不典型增生、6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及Ki67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而Ki-67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不典型性增生中FHIT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P〈0.01),而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过长(P〈0.01),FHIT阳性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与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Ki-67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0.05,P〈0.01),与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无关,FHIT蛋白表达与Ki67呈负相关(t=-0.450,P〈0.000)。结论FHIT蛋白与Ki-67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有用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34βE12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病变蜡块标本158例,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病变性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K34βE12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为90.36%(75/83),其中,单纯性增生组为93.02%(40/43)、腺囊性增生组为87.50%(35/40)、非典型增生组为76.74%(33/43);子宫内膜腺癌组为9.38%(3/32)。CK34βE12阳性表达率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非典型增生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CK34βE12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5)。结论CK34βE12检测可作为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24在各型各阶段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预判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子宫内膜者、65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及86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CD24进行检测,并研究其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单纯型增生过长内膜组和复杂型增生过长内膜组,不典型增生过长内膜组CD2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不同浸润深度及不同FIGO分期的CD2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CD2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G2、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4可能成为未来最新的、重要的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病情的肿瘤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P450arom)和环氧化酶-2(COX-2)在子官内膜异位症(EMs)和子宫腺肌病(AM)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常子宫内膜、EMs及AM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P450arom及COX-2的蛋白与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450arom和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无表达或弱表达,二者在EMs和AM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450arom与COX-2在EMs和AM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450arom在EMs和AM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无差异(P>0.05).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EMs分泌期表达高于增殖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AM表达不随月经周期变化.P450arom mRNA与COX-2mRNA在EMs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64,P<0.01);在AM中的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r=0.813,P<0.01).结论 P450arom和COX-2在EMs和AM中呈过表达,与EMs和AM的发病相关.二者协同作用促进EMs和A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K-Cl协同转运子1(KC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KC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KCC1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上阳性率分别为71.43%(30/42),40%(6/15),10%(2/20)。KC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正常内膜组织。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中、低分化腺癌组和高分化腺癌组K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76%(24/29),46.1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5)。K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年龄(χ2=0.91,P〉0.5)、临床分期(χ2=0.25,P〉0.5)、肌层浸润深度(χ2=0.45,P〉0.5)及淋巴结转移(χ2=0.86,P〉0.5)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CC1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Fhi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或高增殖率分别为100%和10%;非典型增生内膜中Fhi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或高增殖率分别为66.7%和11.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PCNA表达阳性率或高增殖率均为54.4%。Fhit蛋白与肿瘤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Fhit蛋白表达阳性子宫内膜腺癌中PCNA高增殖率为36.7%,Fhit蛋白表达阴性子宫内膜腺癌中PCNA高增殖率为79.9%,二者呈负相关。结论①Fhit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在子宫内膜由良性到恶性的转变过程中,以及恶性肿瘤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②Fhit蛋白的表达和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较高的增殖能力,可能与Fhit蛋白缺失有关,后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增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③Fhit蛋白可能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标志,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靶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ER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其与肿瘤FIGO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子宫内膜癌46例、不典型增生1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HER2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ER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HER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HER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陈瑞莲  郑秀  李励军 《中国医药》2010,5(12):1170-1173
目的 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P14ARF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HIT、P14ARF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HIT、P14ARF蛋自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FHIT与P14ARF关联性.结果 FHIT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63.3%、100%,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增增生FHIT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4ARF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3.3%、90.0%,子宫内膜腺癌P14AR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HIT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P14ARF的阳性表达仅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级相关(P<0.01).FHIT与P14ARF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396,P<0.01).结论 FHIT、P14ARF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两者的表达逐渐减少,随着子宫内膜腺癌手术-病理分期的提高、子宫肌层浸润的加深和淋巴结的转移,FHIT表达逐渐减少,两个指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硒结合蛋白-1 Caspase-3 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硒结合蛋白(SBP)-1、Caspase-3、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BP-1、Caspase-3、Ki-67在7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选取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20名正常子宫内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中SBP-1、Caspase-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00%、5%;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SBP-1、Caspase-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2%、60%;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60%、50%、74%。SBP-1、Caspase-3、Ki-67分别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无关(P>0.05),与组织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Caspase-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病理分级有关(P<0.05)。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BP-1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5),SBP-1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14,P<0.05),Caspase-3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23,P<0.05)。结论 SBP-1、Caspase-3、Ki-67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组织的标记物,其相关性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Ras/MAPK通路中主要调节蛋白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protein 2,Grb-2)、Ras、P-ERK、细胞周期素D1(CyclinDl,C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5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rb-2、Ras、P-ERK及CD-1的表达情况,放免法检测内膜癌患者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Grb-2、Ras、P-ERK、CD-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其中Grb2、P-ERK、CD-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Grb-2、P-ER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中Grb-2与Ras、Grb-2与P-ERK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rb-2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循环胰岛素水平与Grb-2、P-ERK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胰岛素/ Ras / 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P14ARF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EC)、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IN)、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P14ARF和caspase-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EC、30例EIN、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14ARF、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P14ARF与caspase-3的关联性.结果 P14ARF在EC、EIN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3.3%、90.0%,caspase-3在EC、EIN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70.0%、86.7%,子宫内膜腺癌P14ARF、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4ARRF与caspase-3的阳性表达仅与EC的组织分级相关(P<0.01).P14ARF与caspase-3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在EC中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433,P<0.01).结论 P14ARF、caspase-3蛋白在EC、EIN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在EC中,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二者的表达逐渐减少,2个指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2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细胞分化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43例,炔诺酮组43例,对照组20例.用药前和停药后进行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水平,同时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和Hb含量.结果 研究组用药前子宫内膜均为单纯型增生.使用米非司酮和炔诺酮后,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反应,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后子宫内膜细胞ER和PR阳性率与用药前相比,均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与米非司酮组用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炔诺酮组用药后相比,炔诺酮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Hb含量升高较炔诺酮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米非司酮能抑制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增生期内膜.小剂量米非司酮作用于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ER和PR含量下降并接近正常子宫内膜增生中晚期水平.小剂量米非司酮使患者用药期间闭经,迅速改善月经过多及继发贫血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clinD1、Cdk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4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CyclinD1与Cdk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与Cdk4的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yclinD1与Cdk4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还可能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陈瑞莲  郑秀  李励军 《中国医药》2013,8(2):210-212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腺癌组,6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不典型增生组,30例)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中FHIT、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FHIT在腺癌组、不典型增生组和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2/60)、63.3%(19/30)和100%(30/30),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1/60)、70.0%(21/30)和86.7%(26/30),腺癌组FHIT、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HIT与caspase-3的阳性表达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级(G1、G2~3)有关(X^2=9.312、14.299,均P〈0.01),FHIT还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肌层浸润(≤1/2、〉1/2)和淋巴转移(阴性、阳性)有关(均P〈0.05)。结论FHIT和caspase-3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均有关。FHIT和CASPASE-3联合检测有利于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