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晶晶  陈柯  王晓秋 《安徽医药》2008,12(10):912-914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内膜癌组织中FHIT(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及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以及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2例单纯型增生过长、31例复杂型增生过长、36例不典型增生、6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及Ki67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而Ki-67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不典型性增生中FHIT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P〈0.01),而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过长(P〈0.01),FHIT阳性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与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Ki-67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0.05,P〈0.01),与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无关,FHIT蛋白表达与Ki67呈负相关(t=-0.450,P〈0.000)。结论FHIT蛋白与Ki-67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有用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陈瑞莲  郑秀  李励军 《中国医药》2010,5(12):1170-1173
目的 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P14ARF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HIT、P14ARF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HIT、P14ARF蛋自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FHIT与P14ARF关联性.结果 FHIT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63.3%、100%,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增增生FHIT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4ARF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3.3%、90.0%,子宫内膜腺癌P14AR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HIT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P14ARF的阳性表达仅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级相关(P<0.01).FHIT与P14ARF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396,P<0.01).结论 FHIT、P14ARF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两者的表达逐渐减少,随着子宫内膜腺癌手术-病理分期的提高、子宫肌层浸润的加深和淋巴结的转移,FHIT表达逐渐减少,两个指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34βE12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病变蜡块标本158例,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病变性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K34βE12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为90.36%(75/83),其中,单纯性增生组为93.02%(40/43)、腺囊性增生组为87.50%(35/40)、非典型增生组为76.74%(33/43);子宫内膜腺癌组为9.38%(3/32)。CK34βE12阳性表达率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非典型增生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CK34βE12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5)。结论CK34βE12检测可作为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24在各型各阶段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预判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子宫内膜者、65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及86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CD24进行检测,并研究其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单纯型增生过长内膜组和复杂型增生过长内膜组,不典型增生过长内膜组CD2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不同浸润深度及不同FIGO分期的CD2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CD2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G2、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4可能成为未来最新的、重要的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病情的肿瘤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eIF4E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腺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IF4E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胃腺癌组织中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4/30)、30.0%(9/30)、78.O%(39/50),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eIF4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eIF4E蛋白表达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可能成为预测胃腺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与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FHIT在37例正常食管黏膜、非典型增生、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3.2%(16/37)显著低于非典型增生组70.3%(26/37)和正常食管黏膜组89.2%(33/37)(均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织(P〈0.05);FHIT与PCNA的平均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L=-0.583,P〈0.05)。食管鳞癌高、中分化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6.2%(12/26)显著高于低分化组36.4%(4/11)(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39.3%(11/28)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组55.6%(5/9),(P〈0.05)。结论PTEN在食管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有明显缺失现象,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作为判定食管鳞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P14ARF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EC)、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IN)、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P14ARF和caspase-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EC、30例EIN、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14ARF、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P14ARF与caspase-3的关联性.结果 P14ARF在EC、EIN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3.3%、90.0%,caspase-3在EC、EIN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70.0%、86.7%,子宫内膜腺癌P14ARF、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4ARRF与caspase-3的阳性表达仅与EC的组织分级相关(P<0.01).P14ARF与caspase-3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在EC中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433,P<0.01).结论 P14ARF、caspase-3蛋白在EC、EIN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在EC中,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二者的表达逐渐减少,2个指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2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细胞分化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世东 《中国医药》2009,4(9):697-69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sP法,检测FHIT在41例乳腺癌组织及1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6.3%(19/41)显著低于正常乳腺组90.9%(10/11)(P〈0.05)。中/高分化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53.8%vs33.3%)(P〈0.05);淋巴结转移组FHIT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2.9%vs53.8%)(P〈0.05);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之间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56.3% 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AG-1、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组织中BAG.1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AG-1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其阳性率为64.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9.5%、26.7%和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阳性率(46.0%)明显低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G-1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BAG-1表达越高,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临床分期越晚,癌组织越容易浸润,提示其恶性程度越高.患者预后不良。Bcl-2的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与肌层浸润相关,但是与组织学分化无相关性。因此缺乏预测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HIT在42例宫颈癌组织及13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7.6%与92.3%,P〈0.01)。宫颈癌高、中分化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54.2%与38.9%,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组(45.9%与60.0%,P〈0.05);临床病理Ⅰ期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Ⅱ期组(55.0%与45.5%,P〈0.05)。结论FHIT基因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作为判断宫颈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为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和子宫内膜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石蜡包埋组织、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DGF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结果:PDGF在正常内膜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要显著高于在正常内膜和不典型增生内膜中的表达(P〈0.05)。在中分化与低分化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中的表达要低于在中、低分化中的表达(P〈0.05)。在有肌层浸润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在浸润浅肌层者中的表达与浸润深肌层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spearman相关分析MVD与PDGF表达的关系.MVD与PDGF的相关系数为r=-0.848(P=-0.000),MVD与PDGF成正相关。结论:PD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且与MVD成正相关,说明其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其在中低分化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且与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说明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突变型p53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FHIT对子宫颈癌早期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 在2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10例CIN Ⅰ级、20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宫颈组织;70例宫颈癌组织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HIT、p53的表达.结果 FHIT表达阳性:正常宫颈组20例,为100% (20/20);CIN Ⅰ组6例,为60%( 6/10);CINⅡ组8例,为40%( 8/20);CINⅢ组5例,为25% (5/20);宫颈癌组2例,为3%(2/7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阳性:正常宫颈组0例,为0%(0/20);CIN Ⅰ组2例,为20%(2/10);CINⅡ组7例,为35% (7/20);CINⅢ组11例,为55%(11/20);宫颈癌组49例,为70%(49/7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CIN和宫颈癌之间,FHIT和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FHIT的缺失和p53的过度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频发事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呈负相关,FHIT可作为高危型CIN的筛查,为宫颈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及3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石蜡切片中C-erbB-2的表达情况,比较C-erbB-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意义。结果3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阳性表达18例,在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erbB-2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Ⅰ期-Ⅱ期与Ⅳ期间、病理学分级:Ⅰ级与Ⅲ级间,淋巴结有无转移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与年龄、肌层浸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IGO分期晚、病理分级高,有淋巴结转移者C-erbB-2表达率高,C-erbB-2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血管生成拟态现象(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及双染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9例、子宫内膜问质结节35例、正常子宫内膜40例中VM及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VM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之间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MP-2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三者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核分裂计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VM和MMP-2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VM和MMP-2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5)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4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及2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5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DCD5 mRNA的相对定量依次降低[(1.21±0.16)、(0.83±0.07)、(0.42±0.02),F=5.637,P<0.05];PDCD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82.5%、64.3%、45.0%,χ2=27.663,P<0.05);PDCD5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20.875、11.915、9.409、11.148,均P<0.05),而与年龄无关(χ2=0.287,P>0.05)。结论PDCD5的表达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早期预测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