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小肝癌及微小肝癌检出的价值。方法 对 10 0 0例临床怀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 ,采用螺旋CT机扫描 ,经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于肝动、门脉期作全肝连续扫描。结果 发现肝癌 12 5例 ,其中小肝癌 42例 ,微小肝癌 8例。动脉期肝癌呈不均匀明显高密度或稍高密度 ;门静脉期呈不均匀低密度、不均匀等密度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 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能发现早期小肝癌及微小肝癌 ,提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小肝癌在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三期扫描中的CT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三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病灶检出数分别为92.85%、71.43%、75.00%,动脉期与门脉期或平衡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与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平衡期病灶包膜和边缘显示更加清晰。结论:三时相螺旋CT能显示小肝癌的增强特点,提高病灶检出率,且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与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螺旋CT(动脉期加门脉期)可在小肝癌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97例SHCC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肝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SHCC及MHCC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97例患者采用GE公司生产的optima CT660螺旋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动脉期扫描,而60-70s开始门脉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97例共发现病灶150个,其中MHCC 41个。对直径≤3cm和直径≤1cm的病灶,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双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33%、92%及19.51%、68.29%、29.27%、75.61%,肝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脉期,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SHCC和MHCC的血供特点,对SHCC尤其是MHCC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淑鹏  李志 《广东医学》2008,29(6):1066
螺旋CT因其扫描速度快(一次快速注射造影剂,二期增强扫描)明显提高了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水平。而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更有助于提高肝脏占位性诊断水平。本文回顾我院2005~2007年68例肝肿瘤患者行螺旋CT三期扫描的诊断结果,现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8.
肝脏三期动态CT扫描是指在周围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分别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快速全肝扫描。该方法能明显提高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和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笔者自2002年10月至今在肝脏三期CT扫描中采用NEMOTOA-60高址注射器增强注射163例病人,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操作中的技术问题提出讨论,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脏动静脉瘘(AVF)的CT表现,并与DSA作对照,评价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1)和非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2)诊断AVF的价值与限度.资料与方法:89例临床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55例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4例只行平扫和门脉期扫描.DSA诊断AVF采用的标准是: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CT诊断AVF的标准是:(1)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2)动脉期肝实质短暂强化,平扫呈等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3)动脉期肝静脉主干提早显影.对患者的CT和DSA的AVF表现进行对比,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快速注射造影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6例35个病灶经证实的小肝癌的影像学资料;扫描采用飞利浦MX8000IDT 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增强扫描是快速注射造影剂100~120mL,速率达到4~4.5mL/S,分别于动脉早期18s、动脉晚期30~32s、门脉期55~60s、平衡期180s及延迟期5min等多期动态行全肝扫描.然后对病灶在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本组26例35个病灶中肝右叶25个,肝左叶10个;动脉早期呈高密度为12个(平均CT值为73.6HU);动脉晚期呈高密度病灶为21个(CT值平均83.2HU);门脉期为低密度病灶有25个,呈稍高密度病灶6个,等密度病灶4个,平衡期180s或延迟期5min病灶均呈低密度,2个病灶多期增强均未见强化.结论 MD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经过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的肝转移瘤患者103例进行图像分析。先行碘过敏试验,之后患者取仰卧位行CT检查,仪器为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平扫后行标准动态三期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经上肢静脉一次性团注非离子型对(300mg I/ml),用量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0ml/s,注射对比剂后20~30s为动脉期,40~60s为门脉期,150~180s为平衡期。结果其中动脉期边缘强化552个病灶,门脉期边缘强化549个病灶,平衡期边缘强化452个病灶,最后得出动脉期平衡期三组之间对病灶边缘强化显示率的关系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门脉期与动脉期两组间P0.05,差别没有特别意义);三组对病灶内部与病灶周围肝实质间密度差的表现率关系为:门脉期动脉期平衡期。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的优越性能,有利于肝转移瘤的检出、筛查、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避免病灶误诊的发生,对肿瘤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小肝癌在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三期扫描中的CT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三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F劝脉期、站脉期、平衡期病灶检出数分别为92.85%、71.435、75.00%,动脉期与门脉期或平衡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与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平衡期病灶包膜和边缘显示更加清晰。结论:三时相螺旋上肝癌的增强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脏动静脉瘘(AVF)的CT表现,并与DSA作对照。评价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1)和非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2)诊断AVF的价值与限度.资料与方法:89例临床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55例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4例只行平扫和门脉期扫描.DSA诊断AVF采用的标准是: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CT诊断AVF的标准是:(1)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2)动脉期肝实质短暂强化,平扫呈等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3)动脉期肝静脉主干提早显影.对患者的CT和DSA的AVF表现进行对比,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0例肝Ca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并与三期增强扫描的轴位相比较.结果 MSCTA图像及三期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均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但前者更直观、准确显示,尤其是对微小肝Ca.结论 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直观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多角度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时间期相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中的特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时间期相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肝脏增强扫描中的特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肝脏增强扫描病例的不同扫描时间期相与其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肝脏增强扫描的时间期相可以分为:肝动脉早期、肝动脉中期、肝动脉晚期、门静脉期、门静脉一肝静脉期、肝静脉期及延迟期.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时,不同的时间期相有其各自的图像特征和特殊应用价值,应根据肝脏增强扫描目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玉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a行动脉期扫描,60~70a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门胆管癌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在增强后多期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 (HC)检出的评价。 方法 :2 7例经病理证实的HC患者 ,采用螺旋CT扫描。所有患者于肝门部作 3~ 5mm增强前、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连续扫描 ,测量同一层面不同时段肿瘤 肝密度差 ,对其作定量分析 ,评价肿块检出率及螺旋CT判断肿瘤累及范围的准确性。 结果 :①平扫发现肝门肿块 8例 (30 % ) ,双期 2 1例 (78% ) ,动脉期 1 9例 (70 % ) ,门脉期 1 1例 (4 0 % ) ,延迟期 2 5例(93% ) ,双期与延迟期肿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 >0 .1 ) ;②不同时段扫描肿瘤 肝密度差为 :动脉期 (2 7± 8)HU ,门脉期 (1 0± 8)HU ,延迟期 (32± 1 0 )HU。动脉期与延迟期肿瘤 肝密度差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 肝密度差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③螺旋CT判断HC肿瘤累及范围的准确率为 4 0 %。 结论 :肝门部薄层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有助于HC肿块的检出 ,延迟期扫描能提高肿块的检出率。但螺旋CT判断肿瘤累及范围尚欠准确  相似文献   

20.
刘嘉 《医学综述》2003,9(6):382-384
对于肝肿瘤的诊断 ,常规的CT平扫及强化扫描仅能发现较大的肝脏肿瘤。特别是由于扫描速度和成像条件的限制 ,无法对肝脏肿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进行观察。螺旋CT是CT扫描技术上的最新进展。在螺旋扫描模式下 ,图像数据的采集是连续的 ,且大多数患者能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整个肝脏扫描 ,所以螺旋CT消除了呼吸移动导致的病变遗漏 ,并能得到最佳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图像。另外一个重要的优点是能在一次注射对比剂情况下完成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观察肝肿瘤的动态增强特性[1 ,2 ] 。1 螺旋CT扫描技术螺旋CT(spiralCT ,SCT)一次屏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