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肾脏微循环在形态与动态方面,都与肾脏的功能相适应,肾脏病变时,其微循环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肾脏微循环的结构组成与特点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与结构单位是肾单位。肾脏的微循环主要是指发生在肾单位的血液循环。人类每只肾脏的肾单位数在100万以上,其中皮质肾单位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袢枝短,主要司滤过功能,髓旁肾单位则有一个长袢伸到髓质的内部,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入球小动脉是肾单位供血的进路,它反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丛后再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肾小管曲部的四周。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还发出直小动脉进入髓质。球后毛细血管网汇合流入小叶间静  相似文献   

2.
猴甲状腺微血管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猴甲状腺微血管的构筑。甲状腺的血管自小叶间动脉、滤泡间小动脉、滤泡间微动脉,最后由入球微动脉在滤泡周围分支形成篮网状滤泡毛细血管网。该网自动脉极向静脉极过渡形成三级毛细血管,即由入球微动脉首先分出分支毛细血管网,延续为网状毛细血管网和集合毛细血管网,最后在滤泡的静脉极汇集成出球微静脉。猴甲状腺滤泡毛细血管网大小不同,且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3.
猪肾出球小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个猪肾血管ABS铸型标本中,观察了900个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具一支出球小动脉者占94.7%,有2-3支者占5.3%。所有出球小动脉均由肾小球血管极穿出,出球后的走向与皮质层次有关。由浅层皮质至髓旁皮质,出球小动脉的内径逐渐增大,各层之间有显著差异。在髓旁皮质中,有18%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大于其入球小动脉。  相似文献   

4.
绵羊肾小球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6只绵羊的左右肾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绵羊肾小球血管的外部构筑可分为球型和混合型。极少数肾小球上有两支出球小动脉。在两支出球小动脉之间偶见血管样。有出球小动脉有分支。在肾小球的血管极处,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网的网孔小且密集。  相似文献   

5.
葡萄膜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死后2~4小时的5具新生儿尸体,以 ABS 丁酮溶液经颈总动脉灌注后,剥下葡萄膜,在40%KOH 液中腐蚀4~5天,把所得到的血管腐蚀铸型,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可见脉络膜的血管由大血管层,小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组成。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是由许多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组成的。小叶的中央是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毛细血管呈放射状离开小动脉,与邻近小叶互相吻合,形成连续单层的互相吻合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小叶由斜行或垂直于毛细血管层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引流。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呈多边形的几何图形。脉络膜的毛细血管突然终止于视神经乳头周围,不参与视神经乳头的血液供应。睫状体和虹膜的血管来自虹膜动脉大环,每个睫状突由一条小动脉供应,形成睫状突的毛细血管丛,它由小静脉引流。睫状突主要由血管构成。  相似文献   

6.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墨汁灌注连续切片光镜观察,对20例恒河猴的胰腺微循环通道进行了研究。猴的胰腺微循环通道主要途径为:小叶间动脉→小叶内动脉→入岛血管→胰岛血窦→出岛血管(门脉)→腺泡毛细血管网→小叶内静脉→小叶间静脉。构成胰腺基本单位的胰腺小叶,其血供特点是:由独支小叶内动脉供给血液,相邻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之间无吻合存在,属终动脉,推测这一特点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小叶内灶性坏死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人腮腺微血管的构筑。从铸型上看,腮腺各小叶的界限分明。小叶的表层为管径粗细一致的毛细血管,它们在腺泡和闰管周围相互吻合成毛细血管网。腺泡和闰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起自腺泡微动脉。腺泡微动脉主要起自小叶内动脉,但也可起自小叶间动脉。纹状管周围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微静脉相互吻合形成的网状静脉丛。小叶间导管起始部的周围,为一层由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共同形成的微血管网,随着小叶间导  相似文献   

8.
李万强  周小兵  张杰 《微循环学杂志》2010,20(2):26-27,F0003
目的:探索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填充剂进行兔肾小球铸型的效果。方法:胸主动脉插管,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填充剂灌注肾动脉。结果:肾动脉及其大分支血管饱满,连续性好,肾小球肉眼可见,光镜下呈黑色球状,可见肾入球及出球小动脉,扫描电镜示肾小球内部毛细血管网及其次级分支,血管线形流畅,表面光滑。结论: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肾小球铸型填充剂,肾小球显示清晰、完整,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犬肾小球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6只犬的左、右肾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肾小球的外部构筑可分为球型、菊花型和混合型。在有的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或邻近的两出球小动脉之间,有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血管吻合支存在。在肾小球的血管极处,即肾小球旁器所在部位,非血管成分被腐蚀,但清楚地显示出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网的立体构型,表现为管径粗、网孔小、网眼密,血管分布近似三角形。这种构型特点,与该部位血流速率快、流量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10例9~10个月新鲜胎儿的肾小球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胎儿肾小球血管的外部构筑可分为球型,菊花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肾小球的输入小动脉和输出小动脉均为一支,多数输入小动脉比输出小动脉组,在输入小动脉和输出小动的始末两端均能见到环形缩窄,有时可见2~3支输入小动脉共干起源于同一小叶时间动脉,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网的眼小且密,管径粗,血管分布呈带状,胎儿肾小球血管的构筑和形成已接  相似文献   

11.
肾神经分为传出纤维及传入纤维。传出纤维进入肾脏后主要分布在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近端肾小管,远端肾小管,髓袢的粗段升支以及球旁装置(1,2)。 由于肾神经在调节肾功能,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调节心血管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肾神经的生理病理意义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654—2和多巴胺对大鼠肾脏微循环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讨654-2与多巴胺对肾脏微循环作用的差异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0~(-6)-10~(-4)M的654-2和多巴胺明显扩张肾小球前的所有血管,在近心端小叶间动脉,654-2的作用明显强于多巴胺,其它各段两药作用的强弱无显著差异。10~(-3)M的654-2亦明显扩张球前各级血管,但10~(-3)M的多巴胺则收缩弓形动脉至近心端入球小动脉的各级血管,而扩张近球端入球小动脉。所有剂量的654-2均使近球端出球小动脉及直小血管分枝处收缩,而多巴胺只在10~(-3)M时使球后血管收缩。其它剂量的多巴胺则扩张球后血管,Haloperidol可拮抗654-2的所有作用,而对多巴胺的作用表现为可抑制小剂量时的效应,但对大剂量的多巴胺缩管作用仅有所减弱。这些结果提示,654-2表现出的扩张球前血管而收缩球后血管的血管运动作用以及大小剂量效应一致的药理学机制可能是临床治疗明显优于多巴胺的治疗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据Yamamoto T等[Kidney Int,2001,60(1):364-369]报道,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技术可显示肾脏对血管紧张素Ⅱ和球管反馈的微循环反应. 肾微循环的无创监测技术可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药物对肾脏的作用的了解.为此设计一种新的、无创的可对活体肾微循环显示的技术,即用灵活的、渐变细的(直径1mm)透镜可视探头(铅笔式透镜探头)可显示只需插入肾皮质浅部进行观察.为评价这一技术的有效性,检测了血管紧张素Ⅱ和肾内氯化钠负荷(球管反馈激活机理)的作用;进行了肾微循环的显像和监测.结果发现,应用血管紧张素Ⅱ[1、3、10和30ng/(kg@min)]对输出和输入肾小球动脉引起相似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的收缩作用;在30ng/(kg@min)时,血管紧张素Ⅱ平均减少肾出、入球小动脉直径分别为52%±3%(n=9)和53±3%(n=9).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肾小动脉收缩可完全被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拮抗剂Losartan阻断.肾内高渗盐水可引起短暂肾血流量增加(从98±8ml/min到122±7ml/min,n=6,P<0.05),随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RBF,78±7ml/min,P<0.05).这一反应伴有入球小动脉血管明显收缩(从15.0±1.1mm到8.5±1.1mm,n=6,P<0.05),而出球小动脉变化不明显(从14.3±1.2mm到13.8±1.0mm,n=3).此外,这一反应可完全被球管反馈抑制剂速尿所阻断. 灵活的铅笔式透镜探头对观察体内肾微循环非常有用,反映了血管紧张素Ⅱ和球管反馈对肾脏微循环的重要稳定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形态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了10例正常成人肾的肾小球结构参数,在扫描电镜和光镜下测量了300个肾小球直径,50个肾小球的表面结点数、结点间距、毛细血管直径以及不同直径毛细血管比例,并进行了相应计算。实验结果:正常成人肾小球直径平均为159.74±10.21μm;每个肾小球约有340个结点,620支毛细血管;一个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长度约为17,300μm,总面积500,000μm~2,总容积1,260,000ηm~3;毛细血管容积约占肾小球容积的60%。从入球小动脉到出球小动脉血流平均经过9次毛细血管结点。本文讨论了诸参数的可信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婴儿和足月胎儿下颌下腺的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了婴儿和足月胎儿下颌下腺的微血管构筑,腺泡微动脉自小叶内部行至腺泡周围分成毛细胞管网,或穿出小叶至小叶的基底面,沿小叶表面延伸并分成毛细血管网,腺泡毛细血管网排列稀疏。足月胎儿的纹状管周围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微静脉交织吻合成的网状微静脉丛。婴儿的纹状管周围为排列密集的毛细血管网。足月胎儿的腺泡毛细血管汇入纹状管周围微静脉丛,婴儿的与纹状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相连。小叶间导管周围  相似文献   

16.
成人小肠绒毛血管构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鲁宏  许新复 《解剖学杂志》1997,20(3):218-221
用ABS血管铸型剂对4例正常成人新鲜小肠标本作血管腐蚀性铸型,进行双目立体解剖显微镜及电镜观测,结果显示:成人小肠绒毛血管丛构型不同于传统理论,它由输入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及输出小静脉组成。输入小动脉既可从肠腺周围血管丛发生,也可直接由粘膜下动脉发出,输入小动脉呈现直小血管特征,部分具有门静脉性质。小肠绒毛输入小动脉管径存在解剖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17.
肾小球微血管构筑的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8例成人肾脏的300个肾小球。1、存在长输入小动脉型和短输入小动脉型两类肾单位。长输入小动脉长度为851.29±167.26μm,直径29.68±1.61μm,其输出小动脉直径21.08±1.06μm,输入和输出小动脉直径比1.41:1;短输入小动脉长度为196.43±69.29μm,直径27.63±1.06μm,输出小动脉直径18.24±0.88μm,直径比为1.51:1。2,肾小球是由小球内小叶微动脉、毛细血管两小叶、小叶间交通支和小叶输出血管构成的球形体。小叶可区分出亚单位。3,所观察的300个肾小球中,仅1个为一支输入小动脉和两支输出小动脉。  相似文献   

18.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的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组疾病.1999年美国Chapelhill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将其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认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是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中的一种,以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性改变、管壁及壁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也可累及中等动脉如肾小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等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9.
犬肾血管构筑及血管和肾小管相互关系——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同时显示肾血管和肾小管扫描电镜法及肾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研究了犬肾血管构筑及肾血管和肾小管相互关系。血管球内存在亚小叶微循环单位;血管球内存在直捷通路;迷路部血管和肾小管无明显的逆流配置;球后血管在肾皮质内有广泛吻合;肾髓质次级血管束内一些降直血管具有门静脉特点;直血管在乳头部肾盂上皮下形成致密血管丛,它是升、降直血管间的主要连接通道;内髓升、降直血管间还有毛细血管及少量血管襻连接。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构特点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在40只大鼠经伺服零测压技术测定的肾脏微血管内压力分布及其ANP的作用均随血管树各段的口径变化而改变。分析小球前各段血管的压力降所占动脉总压降的比例得知:小叶间动脉占总压降的88%。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出球小动脉亦具有较大的压力降。正常对照情况下,肾小球前血管内的压力分布与内径呈直线相关(r=0.869,n=65,P<0.01),其回归方程为平均压()=34.71±0.798×血管内径(D)。给ANP后肾小球前血管内的压力与内径仍呈直线相关(r=0.931,P<0.01),回归方程式为()=38.53+0.765D,其曲线右上移。本文结果提示,肾小球前微血管内压力分布与血管内径密切相关。小叶间动脉的阻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