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方法用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附属医院2001—2002年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结果15例患者中,共有13例抢救成功。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经验,为今后的急诊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6例,将3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抢救期间实施积极的急诊护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抢救期间提供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抢救时实施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引起低血压的原因与相关护理方法,进而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0例(占比为65.2%)患者为心源性休克所致低血压,其余16例(占比为34.8%)患者为非心源性因素所致;给予其相关处理后,3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82.6%,8例死亡,死亡率为17.4%。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因而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实施正确的抢救护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落实系统的护理程序,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恢复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代,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到大约5%,然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仍超过50%。此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不断更新出现虽然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未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如何抢救治疗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介入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现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所进行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效果。结果 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经积极抢救,25例病人治愈出院,12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在抢救中护士应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严密监测病情,积极贯彻各项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和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2例,给予所有患者机械通气(主要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药物治疗,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和接受药物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尿量。结果患者治疗后主要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通过机械通气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能明显控制患者病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1992~1996年与1997~2001年之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旨在探讨早期血管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3.33%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3.33%,对照组病死率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心肌梗死与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已经有了多种药物治疗、综合的监护管理以及先进的器械辅助,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因此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总耗时。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总耗时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措施,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能缩短患者的急救总耗时,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选择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选择生脉注射液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PCI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均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术前熟悉主动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IABP)通过主动脉内球囊与心动周期同步地充放气,舒张期球囊充气,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冠脉灌注,进而增加氧释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收缩期球囊放气,减少了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及室壁张力,心脏做功减少,从而减少了心肌对氧的需求。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和终末器官灌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5例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可改善外周循环和血流动力学,增加心排量,从而防止心源性休克的进一步恶化,如果护理配合工作跟不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不成功,后果很严重,所以,熟练、准确、及时的术中护理配合,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Huang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93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4例为支架前时代,另49例为支架时代。与支架前时代相比,支架时代的患者(同时使用阿昔单抗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病情和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但手术成功率及院内生存率更高。置入支架并使用阿昔单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孙同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4—2014年10年共3例AMI合并DKA的临床资料。结果2004—2014年10年共检出AMI合并DKA 3例,其中2例发病时同时诊断AMI合并DKA,两者发病时多以消化道症状、糖尿病症状多见,1例以胸痛发病,2例发病时有心源性休克,3例患者先后出现肺部感染,其中2例有心功能不全,心电图上2例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例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上均按AMI和DKA处理,但限制补液量,3例患者经抢救成功,但1例患者1月后再次因AMI死亡。结论AMI合并DKA表现多不典型,两者可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发病时心功能差,多合并有肺部感染,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其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仅给予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统计分析治疗前后血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之间血压、平均动脉压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心功能指标相比,观察组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高,心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血压水平与平均动脉压,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随机等分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模式,而试验组给予急诊护理。统计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期间出现局部感染、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人数及其治疗效果。结果数据指出,试验组糖尿病患者在经过急诊护理干预后出现局部感染、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人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疼痛指标、治疗结果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急诊护理有着较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心源性休克、局部感染等并发症,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