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推拿经筋结点结合关节活动疗法对中风偏瘫上肢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肩、肘、腕、指各关节采用相应的推、攘、揉、按、外拿、内捏手法,对各关节经筋结点的点、按、揉、拨及对各关节采用相应的外展、内收、屈、伸、摇的关节活动方法,观察病人治疗前后上肢长期和即刻痉挛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本法对肌张力长期改善,共治疗25例,其中显效12例,好转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2%。本法对各关节肌张力即刻改善:肩关节22例(88%),肘关节23例(92%),腕关节14例(56%),指关节5例(20%)。结论:经筋结点结合关节活动有效地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的痉挛状态,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上肢部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上肢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恢刺经筋结点法联合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法分为恢刺组、PNF康复组和综合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患肢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3组患者VAS评分、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且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患肢肩部功能及肩手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恢刺组30例(采用经筋结点恢刺法治疗)、综合组30例(在经筋结点恢刺后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星期,治疗前后评估AFS评分、FMA上肢功能活动评分、SS-QOL评分及统计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综合组在治疗1星期后AFS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星期后,综合组治疗后FMA评分、SS-QOL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星期后综合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偏瘫肩痛的疗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作用及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30例、对照组(电针针刺常规腧穴)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应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上肢痉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改善痉挛程度明显,疗效优于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傍次上肢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傍次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的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傍刺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上肢常规经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评价两组上肢的肌力(MMT徒手肌力评定法)、关节活动度(ROM关节活动度评定法)、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RA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确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均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ROM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改善更优(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肌力经MMT评定后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疗效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电针傍刺经筋结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都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上肢瘫痪,但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筋结点电针联合活络伸筋方对老年中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控制及神经元修复作用。方法 将2019年5月—2022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90例老年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活络伸筋方治疗,观察组在活络伸筋方基础上联合经筋结点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MAS)评级、上肢和下肢Fugl-Meyer(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的差异,检测两组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及MAS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较治疗前下降,FMA评分(包括上肢和下肢)、ADL评分、ESS评分明显较治疗前升高,MAS评级明显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及MAS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甘氨酸(Gl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相关因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ly、γ-氨基丁酸(GABA)明显较治疗前升高,NSE、CXC趋化因子16(CXCL16)明显较治...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其中69%~80%的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上肢及腕手功能与日常生活尤为密切,因此上肢功能的康复意义重大。低频穴位电刺激可兴奋神经和肌肉,防止痉挛和肌肉萎缩,王东岩教授[1]利用合谷刺电针动法改善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效果显著。MVF利用平面镜,以正常肢体影像代替患肢,通过视觉反馈治疗,达到消除异常感觉和恢复患肢功能的目的,并认为这与大脑可塑性及镜像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足太阳经筋燔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传统经穴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筋局部阳性反应点经筋燔刺法进行治疗,传统针刺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火针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MAS)、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时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 P﹤0.05);且治疗组在4周时的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燔刺法联合传统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缓解足内翻,纠正下肢不良姿势,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和电针针刺常规腧穴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肘关节痉挛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组和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各2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14、21、28 d后的肘关节活动度(ROM)、肌张力等级(MAS)、上肢F...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4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分级法来评定;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值、积分值进行评定。结论: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聂文彬  赵宏 《四川中医》2012,(3):109-111
目的: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痉挛性肩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肩痛患者,温针经筋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测量(ROM)、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Ashworth分级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经筋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温针经筋刺法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性肩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肩关节活动角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于学平教授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于学平教授强调早期介入针灸治疗的重要性;注重中风痉挛的防治,创立独特的经筋刺法、足太阳经穴刺法及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主张针灸刺激量应因人而异,以患者感到相对“舒适”并有疗效为好.  相似文献   

16.
孟晓灵  孙培养 《河南中医》2022,42(1):147-153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包括针刺疗法、灸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等,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夹脊穴针刺法、头针疗法、电针疗法、运动针法、巨刺疗法、靳三针法、肌肉起止点针刺法、泻阴经补阳经刺法、特殊针具刺法等;中药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熏洗等.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包括A型肉毒素治疗、手术疗法、康复疗法等....  相似文献   

17.
头针结合天井穴治疗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15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针结合天井穴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的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该针法对脑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患者的疗效。结果: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在改善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54例)、常规针法组(52例)。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常规针法组采用常规针法,穴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天后,张力平衡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3%(52/54),优于常规针法组的84.6%(44/52)(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增加,张力平衡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比较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用经筋推拿,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8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改善的程度;对照组采取中风病一般护理常规及针刺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平衡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Ashworth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治疗配合经筋推拿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提高了日常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