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多角度综合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方法。提出目前PICC置管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但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也随之增加。集束化干预集合了具有循证基础的一系列护理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PICC同步抗凝效果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同步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按常规方法预防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增加同步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2次/d,使用时间≤15d。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15d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PICC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同步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延长PICC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7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微波组各137例。对照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进行置管肢体运动训练,微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波热疗,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微波组置管14 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微波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单纯肢体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肺癌初治患者PIC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值)及D-2聚体变化趋势,为防范PICC相关静脉血栓提供参考。方法对行PICC化疗的92例肺癌初治患者,于PICC置管前1天、置管后第3天、第14天检测FIB、D-2聚体及行置管肢体彩超血栓筛查;研究期间每天观察置管肢体症状。结果 PICC第14天,92例中10例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占10.87%;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82例患者的FIB、D-2聚体在3个时间点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均P0.05),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0例患者FIB、D-2聚体值呈直线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肺癌初治患者在PICC后第3天FIB和D-2聚体均显著升高,之后如持续上升,应高度警惕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血栓形成后的保管溶栓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管溶栓治疗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42例恶性肿瘤PICC置管中,发生血栓的15例患者不拔除导管,即实施溶栓抗凝治疗及相关的护理措施,观察保管溶栓的成功率。结果保管抗凝溶栓治疗后,15例中有11例栓塞静脉血流信号恢复,4例无效或要求拔管。结论 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保留PICC并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可达到再通目的。  相似文献   

6.
林珊  王萌  张国莉 《护理学杂志》2020,35(15):43-45+79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84例和观察组1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上肢运动。结果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具有显著性,置管后28 d内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上肢运动有利于提高肿瘤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静脉血栓和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所致血栓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技术降低PICC所致静脉血栓及留置导管失败的作用。方法将96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超声组(38例)和常规组(58例)。超声组于PICC置管前、后应用超声检查选择血管,观察血管情况、血流变化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血栓;常规组常规穿刺置管。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回顾性分析3例经外周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PICC置管由于导管尖端不能达到上腔静脉而留置锁骨下静脉区域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采取固定有经验的人行PICC置管操作及彩超监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价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ICC)患者发生上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留置PICC并出现上肢症状的89例患者进行上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89例留置PICC患者中56例(62.9%)的导管位于右上肢,33例(37.1%)位于左上肢.10例(11.2%)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6例位于右侧,4例位于左侧.其中男性7例,恶性血液病3例,肺部恶性肿瘤2例,腹部恶性肿瘤1例,重症肺炎1例;女性3例,均为乳腺肿瘤患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方便、快捷、无创地评价留置PICC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312例,对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 31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有临床症状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32%.结论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摩擦,预防机械损伤;正确的导管维护;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术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n=34)和无血栓组(n=92)。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史、病理类型、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PICC导管类型、穿刺肢体位置、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等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手术史、导管类型、穿刺肢体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是食管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是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积极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评价,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评估、预防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375例PICC置管患者资料,于置管7、14、21、28d进行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检查,判断血栓发生状况;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验证和初步评价。结果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糖尿病、血栓史、化疗史、D-二聚体(≥0.5mg/L)为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优势比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危险度分级;评估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4.5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条目少,可操作性强,预测效能可接受,能用于临床快速筛查PICC置管上肢静脉血栓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13.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40倒,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问、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吴岭  沙莉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444-445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行风险管理措施78例肿瘤化疗患者为观察组和未实行风险管理措施79例肿瘤化疗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比较两组患者PICC管使用时间,并分析各自异常拔管主要原因。结果:进行风险管理的78例观察组PICC管平均使用时间达到13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异常拔管的首要原因是静脉血栓,而对照组异常拔管的首要原因是导管滑脱移位。结论:通过风险管理在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达到了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治疗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吉庆  李玉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26-32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管中防治并发症的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7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将预见性护理措施运用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对照组35例肿瘤患者置管后采用PICC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PICC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导管移位、导管赌塞、过敏性皮炎等6个指标总的发生率为20.0(%7/35),对照组91.4(%32/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87,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11量表、癌性疲乏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58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得分(19.38±4.92)分,恐动症发生率为53.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异物感、癌性疲乏、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方式是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较高。应综合评估PICC置管肿瘤患者运动恐惧反应及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恐动症水平,以减少潜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5-06间携带PICC化疗的78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并分析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780例乳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36例(4.62%)。PICC留置时间60~136 d,中位时间92 d。发现血栓时间在置管后7 d内3例(8.33%),7~30 d 18例(50%),30~92 d 12例(33.3%),≥92 d 3例(8.33%)。贵要静脉穿刺发生静脉血栓25例(3.68%),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发生血栓11例(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与患者年龄、穿刺肢体、血小板总数、化疗药物无关(P0.05)。结论穿刺血管是乳腺癌化疗PICC相关血栓的主要影响因子,穿刺血管首选贵要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越性及护理体会。方法总结52例PICC置管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结果PICC穿刺成功率为100%,留置时间为2~239天(平均63天),52例中45例未发生导管堵塞、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有效复位方法。方法对35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调整导管至正常位置。结果 35例均一次复位成功;发生局部组织损伤1例,未发生置管后静脉血栓和再异位情况。结论采用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一次复位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20.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40例,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