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国栋 《江苏中医药》2009,41(12):69-69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u et Li的干燥根,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凉血止血药,炒炭后收敛,用于各种出血证。文献报道地榆的制炭工艺目前有炒炭法与烘制法,为优选地榆炭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2.
对地榆生品和不同程度炮制品中鞣质、可溶性钙进行了含量测定比较,以探讨地榆存性的程度。结果,地榆炭存性程度越大,所含鞣质成分损失越小,可溶性钙含量并有所增加,从而证实了传统制炭强调存性是有道理的。实验证明地榆制炭以炒至外表大部分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小部分炭化的程度为宜。  相似文献   

3.
论中药材制炭“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尊华 《河南中医》2000,20(6):62-63
中药材制炭包括炒炭和扣锅煅炭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制炭“存性”。“存性”指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制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的原形,如槐花、荆芥之类。现就炭药的制备和“存性”的意义略述己见。1炭药的制备 历代曾使用炭药近200种。虽“药典”和各地“中药材炮制规范”对炭药使用和制备都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地域性和医师用药特点,各地临床使用的炭药品种都超过了“药典”和“规范”所载品种。1.1炒炭 ①制法:炒炭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果实、根、茎、树皮类及质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地榆、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地榆生品和制品止血炮制机制提供前期的实验基础。方法以ICR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断尾法及毛细管法分别测定生地榆、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地榆、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均能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1);与生地榆组比较,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均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5)。结论生地榆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且不同制炭方法对地榆止血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地榆制炭后,临床上多用于出血症的治疗。传统的制炭方法有炒炭和煅炭,地榆炭常用的制备方法为炒炭。现代的制炭方法采用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炒制和电热恒温干燥箱烘制,目前多使用电热恒温干燥箱烘制地榆炭。对地榆炭止血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离子、鞣质和碳素三方面。在药理方面,通过研究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比较地榆炭和地榆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药制炭技术的正确运用莱芜钢铁总厂医院(271126)吴茂富关键词中药炮制炭药炒炭焖煅炭中药炭药是一种用途广、疗效可靠的炮制品。由于其炮制工艺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炮制火候及程度不宜掌握,致使炮制品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影响临床疗效。为此,本文就常用的制...  相似文献   

7.
<正>地榆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凉血解毒药,制炭后收敛止血,用于各种出血证,通常认为其止血作用主要是炒炭后鞣质成分的增加。近年来有关地榆制炭后的鞣质变化,有认为温度越高鞣质含量越高,也有认为烘制鞣质含量较高。本文采用了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地榆制炭工艺进行了筛选,报告如下。 1 实验材料 地榆购自江苏省江都市医药公司,经鉴定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干燥根。 2 方法与结果 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药效与灰化2个角度阐释“炒炭存性”原理,并优选地榆炒炭工艺及探讨炮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与灰化临界点参数。方法 考察炒炭温度、时间对地榆炮制品外观性状、提取物得率、指标性成分、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的影响,以此优选炮制工艺。结果 随炒炭程度增加,地榆炭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后减,鞣花酸一直增加。地榆在抗菌效果方面炮制增效,从而阐释“炒炭存性”;地榆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呈较强正向相关性。地榆炭提取物得率与提取物中鞣花酸含量呈极强的反向相关性(r=-0.964 03),地榆炭提取物得率突然下降时,饮片质地开始出现脆化、灰化现象。获得的最优地榆炒炭工艺:在250℃温度条件下炒炭6 min,此时提取物得率约30%,没食子酸在提取物[(46.41±0.06)μg/mg]和饮片中[(14.20±0.02)μg/mg]含量相较于其他炮制条件最高。结论 提出用没食子酸含量指导地榆炒炭工艺,用提取物得率控制灰化临界点的研究思路,并优化了基于抑菌效应的地榆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推断并验证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的热解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这3味中药炒炭研究的理论。方法:采用模式函数法中的单个扫描速率的不定温法(Coats-Redfern模型与Achar模型)推断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的机理函数,通过比较转化率(α)理论值、实验值与1/T的热分析曲线对机理函数进行验证。结果:积分形式表达式能更较好地描述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热解的反应机制,三者的炒炭热解机理函数分别为9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1-α)-1/3-1]2,2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α+(1-α)ln(1-α),9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1-α)-1/3-1]2。结论:3味中药炒炭的热解反应机制均属于反应扩散,转化率理论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运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只是尽可能地模拟这3味中药的炒炭热解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地榆经炒炭后止血活性显著增强被广泛报道与应用,而药典中规定的指标性成分鞣质与没食子酸经炒炭后含量下降,这与止血效应增强相矛盾。由此,该研究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并全面解析地榆及其不同程度炮制品的成分,由此探寻止血物质基础。结果表明,250℃炒制14 min的炮制品符合药典对炭药的性状描述,该炮制品展现出显著优于生地榆的快速凝血与血液吸附能力(P<0.05)。在大鼠断尾、肝脏出血、肌肉创伤模型中都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显著优于生品、炒炭过度品及氨甲环酸(P<0.05)。鞣花鞣质、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焦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镁(Mg)、钙(Ca)、锰(Mn)、铜(Cu)、锌(Zn)等物质的含量与止血效应呈强或极强正相关,或为地榆炭止血的物质基础,其中鞣花鞣质、鞣花酸、Mg、Ca含量高,在14 min地榆炭中分别达(106.73±14.87)、(34.86±4.43)、(2.81±0.23)、(1.21±0.23) mg·g-1。最后,地榆炮制品与生地榆的粉末色差值(ΔE~*ab)与上述止血物质的含量呈强或极强正相关。综上,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  相似文献   

11.
中药制炭系指将原药材或生饮片经高温 ( 2 2 0~ 2 4 0℃ )处理 ,使药材外部炭化 ,内部保留固有性能 (存性 )的一种炮制方法 ,其制品统称炭药 ,目的是改变药物性能 ,增强止血 ,止痢作用 ,或缓和药性。传统的炒炭方法是根据药材的不同质地 ,采用清炒和闷煅两种方法。炭药的程度要求 ,祖国医药文献中常用“烧存性”、“炒灰存性”、“烧留存”、“炒黑存性”、“煅存性”等来说明。现代均以“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 ,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来描述 ,即达到“存性”或“适中”的要求。经长期实践 ,我体会到用清炒与闷煅两种方法炮制药材 ,对某些品…  相似文献   

12.
俞浩  毛斌斌  刘汉珍 《中成药》2014,(6):1317-1320
目的观察地榆炒炭前后鞣质含有量、吸附力及止血作用的变化,探讨地榆炒炭止血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地榆炒炭前后鞣质的量和吸附力变化,观察地榆炒炭前后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和凝血参数的影响。结果地榆炒炭后鞣质量增加,吸附力增强;生地榆和地榆炭均能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地榆炭的作用显著强于同等剂量的生地榆;生地榆和地榆炭均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地榆炭的作用显著强于同等剂量的生地榆。结论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地榆止血可不必炒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榆在清代以前多生用,炒炭法始于清代,受元代炒炭止血理论的影响,认为炒炭后可增强其止血作用,以致目前临床上止血多用地榆炒炭品.临床中有用地榆炭治疗烧伤、上消化道出血获得较好疗效的报道,亦有用生地榆治疗烫伤、咯血及各种急性胃肠道出血和出血性胃炎有效的报道.生地榆有良好的凉血、止血、消炎等作用,对其炒炭品虽然也有类似的报告,但因没有对比实验,尚不能证实地榆炭具有比生地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炭药在血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炭药的特点炭药 ,即炒炭后的中药。炒炭是一种中药炮制方法 ,即将药物置锅内用武火或中火进行加热 ,将药物表面炒至焦黑似炭 ,内部为焦黄或焦褐色 ,达到部分炭化而未至灰化 ,即“炒炭存性”。中药炒炭的主要目的是 :①使药物增强止血作用 (如地榆炭、侧柏叶炭、茜草炭等 ) ;②使药物产生止血作用 (干姜炭、乌梅炭、荆芥炭、防风炭等 )。炒炭后的中药 ,其作用具有了双重性 :其一 ,炒炭后的所存之性 ,也就是原药材的固有特性 ,有不可忽视的治本之功 (这是炭药的个性 ) ;其二 ,炒炭后新获得(增强 )的作用 ,即收敛、固涩、止血之功 ,具有治标…  相似文献   

15.
地榆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榆是毛莨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cinalisL .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offcinlisL .var .longifolia (Bert.)YuetLi的干燥根 ,后者习称“绵地榆”。地榆的炮制方法从古至今有多种 ,唐代有炙法 (《外台》) ;宋代有醋法 (《博济》)和炒法 (《传信》) ;明代有煨制 (《普济方》)和酒洗 (《万氏》) ;清代多用炒、炒黑、酒拌拌黑等炮制方法 ,现在根据不同的炮制目的有炒炭、醋炒、酒炒、盐水炒等炮制方法。地榆炒炭后长于收敛止血 ,常用于各种出血证 ,如用于清热止血的脏连丸 …  相似文献   

16.
陈佩东  孔祥鹏  李芳  丁安伟 《中药材》2012,(8):1221-1224
目的:对蒲黄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与凝血酶活性的谱效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UPLC—MASS比较蒲黄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采用凝血酶活性测定法对炒炭前后主要变化的色谱峰成分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蒲黄炒炭前后化学组分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黄酮类组分中苷类明显减少,凝血活性差异较大的主要为槲皮素、异鼠李素。结论:蒲黄炒炭前后黄酮类化合物变化最为显著,这可能是蒲黄活血化瘀和蒲黄炭止血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炭药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曾经炒炭用过的药物有200种左右,目前沿用的炭物尚有70余种,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收载22种,在所有的炭药中,大部分都能增强产生止血作用,本文就其止血机理的现代研究作一讨论。1中药炒炭止血的现代研究从药理角度讲,止血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达到收缩血管反应。经验证明,中药炒炭制品能缩短凝血和出血时问,如蒲黄、大蓟、小蓟、侧柏叶、首草、地榆、槐花、藕节、血余炭等,炭药止血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钙离子和炭素对止血作用的影响:绝大多数植物体中都含有钙,其中大部分是以草酸钙…  相似文献   

18.
蒲黄与蒲黄炭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及凝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蒲黄及蒲黄炭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及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云南白药组0.27 g·kg-1,蒲黄生品水提组1.2 g·kg-1,蒲黄炭水提组1.2 g·kg-1,蒲黄炭粉组1.2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并比较蒲黄生品、炭品对其血液流变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影响。结果:蒲黄及蒲黄炭均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全血高切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红细胞刚性指数。在凝血时间影响方面,蒲黄炭能明显缩短血瘀大鼠PT;蒲黄及蒲黄炭均能明显缩短血瘀大鼠APTT,降低其FIB,且生品作用强于炭品。结论:蒲黄及蒲黄炭均能改善血瘀大鼠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缩短凝血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而表现出一定的化瘀止血功效,蒲黄炭的凝血途径多于蒲黄生品,生品在降低FIB方面强于炭品。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的成分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淑杰  梁大雪 《中药材》1994,17(12):24-25
栀子炭药在历代医方本草及炮制专著中,多处记载炭药有止血功能,并强调存性。现代《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药材炮制通则”下亦有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炭化的规定,其目的是对炭药内在质量要求。对于栀子炒炭质量考察,测定方法,未见有报导。笔者在承担“八五”攻关课题《常用中药栀子饮片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栀子炒炭炮制项下,各地炒炭温度,炒炭存性标准不一,严重的影响内在质量差异较大,为此,我们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炮制的样品中栀子甙、鞣质的含量变化情况,为栀子炒炭存性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4,(12):1680-1681
目的:通过药理实验,对乌梅生品、炒炭品及烘炭品止血作用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小鼠出血、凝血时间为指标,并采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对乌梅生品、炒炭品及烘炭品的止血作用进行考察。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乌梅生品水煎液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及PT、APTT、TT及PLT无影响;炒炭品及烘炭品水煎液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出、凝血时间,缩短PT、APTT、TT,增加PLT数量。结论:乌梅制炭后止血作用显著增强,验证了其止血常炒炭的传统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