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纵隔瘘的价值。方法10例食管-纵隔瘘采用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拔出引流管。结果进食顺利,引流10—25d引流管完全拔出,脓腔消失。结论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人治疗食管-纵隔瘘,可有效治疗纵隔脓肿,操作技术简单、费用低、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学技术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介入技术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影像资料、手术操作记录和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30例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患者均成功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和食管减压管,技术成功率100%,10例DynaCT下经皮穿刺置入纵隔脓腔引流管、15例经鼻食管瘘口置入纵隔脓腔引流管、5例纵隔脓腔小无需置入纵隔脓腔引流管。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5 d死于脓毒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9例患者,顺利拔出脓腔引流管预后良好,临床成功率96.7%。结论 介入技术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微创性治疗措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曹伦 《放射学实践》2002,17(3):237-237
纵隔脓肿比较少见 ,通常是由于纵隔急性炎症的发展及炎症进一步局限化而形成脓肿。病例资料 患者 ,男 ,14岁。半个月前因小腿感染出现高烧 ,未作系统治疗。因出现胸痛、咳痰、体乏入院。查体 :两肺遍布小湿性罗音 ,肝脾不大 ,腹软 ,无明显压痛。表浅淋巴结无肿大。MG(-) ,WBC 12× 10 9/l ,血培养 (-) ,未见抗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 (-)。X线 :两肺野清晰 ,纵隔影向左侧增宽 (图 1)。CT平扫 :肺窗示两肺未见异常密度影。前纵隔影向左侧增宽 ,临近肺野未见明显高密度影 ,仅肺纹紊乱 ;纵隔窗示前纵隔自主动脉弓水平向下至膈顶见团块…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以便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与方法分析26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所见,着重观察病变的密度,对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胸膜种植以及纵隔外转移情况。结果26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16例密度不均,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器官24例,主要表现在纵隔胸膜受侵7例,肺受侵9例,胸膜种植3例,心血管结构受侵20例,以及心膈角区和腹腔受侵3例。结论CT在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方面极其有效,对病变范围可进行可靠的评价,常规CT扫描可进行准确的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纵隔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特点。方法报告1例前纵隔滑膜肉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及治疗效果,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48岁,因"右侧胸痛4d"入院。胸部CT示右侧前中纵隔旁肿块,考虑侵袭性胸腺瘤。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取活检行病理示:镜下瘤细胞为短梭形细胞形成的巢状结构,倾向胸腺瘤,肿瘤分型待免疫组化检查。诊断胸腺瘤,行胸腺瘤切除+前纵隔脂肪结缔组织清扫术。术中见前纵隔约15cm×15cm×10cm巨大肿块,质脆易出血。肿块病理示:单相性滑膜肉瘤;免疫组化结果:Bcl-2(),EMA(),CK(pan)(-),S100(-)。病理诊断:原发前纵隔滑膜肉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发并发生肺转移,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顺铂化疗2个周期,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前纵隔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根治性切除辅以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讨论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纵隔良性肿瘤 ,占纵隔肿瘤和囊肿总数的 3 .85 % [1] ,其形成可能与淋巴管、体静脉吻合异常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也可来源于颈部淋巴管原基 ,于心包下降时被带入胸内 ,故可见于纵隔各处 ,多位于前纵隔中上部 ,肿块大小不一 ,可单房或多房或呈蜂窝状 ,分为颈 -纵隔型、腋 -纵隔型、纵隔型及颈 -腋 -纵隔型 4种类型。多无临床症状 ,尤其是纵隔型常为X线检查偶尔发现胸片多数表现为边缘光整的纵隔肿块 ,无纵隔移位 ;CT显示肿块为囊性 ,边界清晰 ,无周围侵犯[2 ] ,本例即是 ,术前误诊为心包囊肿 ,分析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07-05-2010-05共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纵隔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均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年龄为8~35岁,25岁以下7例,均表现为前上纵隔巨大肿块,不同程度推挤、压迫中纵隔大血管,4例侵犯大血管间隙,7例合并胸腔及心包积液.结论 纵隔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有一定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特异的CT表现,大部分能与纵隔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超声对纵隔肿块的检查及其声像图特征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3 2例纵隔肿块进行超声检查 ,并结合胸部X线片及CT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结果 在合适声窗的介导下 ,能清楚探查纵隔不同部位肿块的物理性质 ,其中 18例前纵隔肿块中 :囊性 3例 ,实性 10例 ,混合性 5例 ;9例纵隔肿块中 :囊性 6例 ,实性 3例 ;5例后纵隔肿块中 :实性 4例 ,混合性 1例。其回声特点呈均质或不均质 ,回声强度不等。并可显示有些肿块的并发征象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等。结论 应用超声对纵隔肿块的检查 ,可获取病灶内部及周围的丰富信息 ,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产覆膜内支架治疗食管纵隔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纵隔瘘是食管癌晚期和食管癌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危及患者生命 ,是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随着介入医学发展 ,覆膜内支架在食管良恶性狭窄 ,食管纵隔瘘 ,食管气管瘘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我院自1999-0 1~ 2 0 0 1-12共治疗 5 8例 ,其中食管纵隔瘘 16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48~ 67岁 ,平均 5 6岁。食管癌纵隔瘘 5例 ,食管癌放疗后纵隔瘘 11例。所有病变均位于中段 ,瘘口大小为 2~ 10mm ,瘘口远端向上为 7例 ,瘘口远端向下为 9例 (图 1)。所有病…  相似文献   

10.
纤维素性纵隔炎是一种纵隔良性疾病, 是由纵隔中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根据受累范围, 分为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两种亚型。肉芽肿性通常与感染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非肉芽肿性可能是特发性的, 或与自身免疫有关。这两种亚型均会出现与重要纵隔结构梗阻或压迫相关的体征和症状。CT增强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纤维素性纵隔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包括纵隔软组织浸润(伴或不伴钙化), 伴有纵隔血管结构和/或呼吸消化道的压迫或阻塞。当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发现这些特征时, 放射科医师就可以提出纤维素性纵隔炎的诊断。在初始和后续的影像学检查中, 仔细评估对于排除潜在恶性肿瘤、评估疾病进展、识别并发症和评估治疗反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X线及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纵隔囊性淋巴管瘤 (CLM)X线和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CLM的胸部平片及其中 8例CT表现。结果 根据肿块发生部位 ,颈纵隔型 3例 ,纵隔型 7例。位于前纵隔 7例 ,后纵隔 2例 ,累及纵隔多区域及胸腔 1例。 8例位于中上纵隔或胸廓入口 ,胸片多数表现边缘光整的纵隔肿块 ,无纵隔移位 ;CT显示肿块为囊性 ,边界清晰 ,无周围侵犯 ,颈纵隔型CLG的纵隔肿块与颈部肿块贯通。结论 CLM多发生于前纵隔及中上纵隔 ,颈纵隔型CLG根据胸部影像表现及体征可以确诊 ,纵隔型CLG诊断需与纵隔其他囊性占位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囊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病理及临床表现,术前均行CT平扫,28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支气管囊肿10例,7例位于中纵隔,3例位于后纵隔;心包囊肿8例,6例位于前纵隔,2例位于中纵隔;胸腺囊肿3例,均位于前纵隔;食管重复囊肿1例,位于后纵隔;胸内甲状腺囊肿1例,位于中纵隔;囊性畸胎瘤8例,6例位于前纵隔,2例位于后纵隔;淋巴管瘤1例,跨前、中纵隔;神经鞘瘤囊性变5例,均位于后纵隔;纵隔转移性淋巴结囊性变1例,位于中纵隔。结论 CT检查可清楚显示纵隔囊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常可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纵隔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细胞肿瘤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细胞肿瘤CT诊断。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 12例纵隔纤维组织和纵隔纤维组织细胞肿瘤CT表现。结果 左后上纵隔纤维瘤病 1例 ,包裹主动脉。孤立性纤维瘤 3例 ,分别位于前中后纵隔 ,直径 4~ 6cm ,纵隔一侧突出。纤维肉瘤 3例 ,直径 >7cm。后纵隔纤维黄色瘤 2例 ,密度较低 (CT值 <2 0HU)。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前纵隔 1例 ,后纵隔 2例 ,直径 >10cm。结论 纵隔纤维源性肿瘤后纵隔多发 ,包膜完整 ,生长缓慢 ,纵隔纤维瘤病及孤立性纤维瘤表现较特异 ,纤维黄色瘤密度较低。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少数发生淋巴结转移及直接浸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3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病人行胸腔镜手术切除。全麻双腔气管插管,操作套管根据肿瘤位置而定,如肿瘤过大,可辅助小切口取出。结果:11例经胸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其余6例附加6cm小切口完成手术;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肿瘤直径平均3.6cm(2cm-8cm);术后平均胸腔闭式引流2.2d(1-7d),术后平均住院6d(3-13d)。轻微并发症3例,无死亡。结论: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一期完整切除肿瘤,治愈6例。结论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分布进行个性化设计。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手术是治疗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子宫纵隔,临床上易致早中期流产及不育。目前治疗子宫纵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经腹子宫 纵隔矫正术(Strassman手术),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微型剪剪去纵隔等[1]。宫腔粘连 常发生在人工流产术或自然流产刮宫术后以及产后出血刮宫术,表现为继发不孕、月经量明 显减少、甚至闭经或伴周期性腹痛。一般可用钝性分离,但对肌性粘连很难见效。我院门诊 采用宫腔镜下Nd∶YAG激光治疗子宫纵隔与宫腔肌性粘连共38例,方法简便,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门诊治疗子宫纵隔与宫腔肌性粘连病人38例。 其中子宫纵隔21例,术前经子宫输卵管碘油和盆腔气腹双重造影或B型超声诊断经宫腔镜确 诊。年龄24~32岁,平均26.8岁,自然流产史1~6次,流产时孕2~7月,其中1例2次妊娠7 月时胎死宫内。宫腔肌性粘连17例,其中中央型7例、周围型10例,均在宫腔镜下明确诊断 。9例术前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8例提示为宫腔粘连;余8例术前B型超声提示有粘连 3例。年龄26~40岁,平均32.6岁,有人工流产刮宫史1~4次,其中刮宫术后0.5年至10年 不孕14例,月经量明显减少5例,继发闭经1例。  相似文献   

17.
韦菊临  梁桂录   《放射学实践》2012,27(3):298-300
目的:提高对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1例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内实性肿块,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较均匀。10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周边部不规则线状及网状强化。结论:纵隔内胚窦瘤的CT表现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CT对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T对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郑春雨①李铭山①陈金城②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均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侵袭性胸腺瘤经常侵犯纵隔诸间隙,累及纵隔的不同部位,恶性淋巴瘤经常侵犯、扩大到胸腺,出现类似胸腺瘤的前纵隔肿块[1~3]。因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在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纵隔囊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3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纵隔囊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包括胸腺囊肿7例,囊性畸胎瘤8例,气管、支气管囊肿9例,食管囊肿4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结果:不同纵隔囊性病变均有其较特定的发病部位。7例胸腺囊肿中6例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区,1例位于前纵隔中下部;8例囊性畸胎瘤主要位于前纵隔中部、大血管起始处;9例气管、支气管囊肿位于中上纵隔,气管、支气管右旁区;4例食管囊肿,其中3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中纵隔;2例囊性淋巴管瘤,其中1例为颈纵隔型,1例为颈一腋纵隔型。结论:纵隔囊性病变虽无明显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仔细观察CT与MRI征象特点,结合发病部位,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表现及良、恶性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结果32例中,良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26例,其中囊性肿块10例,实性肿块9例,囊实性肿块7例;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6例,其中精原细胞瘤、内胚窦(卵黄囊)瘤及胚胎细胞癌各1例和恶性畸胎瘤3例。典型的良性畸胎类肿瘤显示水样至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其内有脂肪或钙化等,推移压迫周围组织,恶性肿瘤具有边缘分叶状或不规则,与周围组织脂肪间隙消失并侵犯相邻器官的征象。结论CT对纵隔良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能准确作出诊断,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难以与纵隔其它恶性肿瘤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