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交感神经节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与手汗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色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7例手汗症患者胸3、4交感神经节ChAT、VIP的表达情况,并与非手汗症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手汗症患者胸3、4交感神经节的ChAT活力比非手汗症患者明显增高(胸3神经节比较,q=14.27,P〈0.01;胸4神经节比较,q=6.05,P〈0.01),VIP表达水平比非手汗症患者明显增高(胸3神经节比较,Χ^2=13.28,P〈0.01;胸4神经节比较,Χ^2=8.27,P〈0.05)。结论胸交感神经节兴奋性增高可能是手汗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手汗症治疗中胸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与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关系,探讨其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手汗症患者128例,术前随机分成胸3交感神经链组(T3组,61例),胸4交感神经链组(T4组,67例)。两组患者均为全身麻醉,单腔气管内插管经肋间行电视纵隔镜手术。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或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手多汗症状均完全改善,两组间轻度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6,P=0.122),中度代偿性出汗T4组显著低于T3组(χ^2=7.618,P=0.006),两组无1例发生重度代偿性出汗。结论降低胸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T4)有利于降低代偿性出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汪必成  刘志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1):1404-1405,F0004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肝癌标本中HIF-1α和Cyclin E的表达,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S期细胞比(SPF)进行检测。结果随着肝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出现门脉/胆管浸润或发生淋巴结/远处转移,HIF-1α、Cyclin E阳性表达率增加,SPF值也升高(Х^2值分别为6.32、3.90、7.09;4.41、4.85、10.61,t值分别为5.827、5.959、5.331,P〈0.05或P〈0.01);在短、中期生存患者中,三者也高于长期生存者(Х^2值分别为8.85、11.78;t值为3.014,P均〈0.01)。Cyclin E阳性表达病例SPF值高于其阴性表达者(t值为4.191,P〈0.01)。HIF-1α表达与Cyclin E表达、SPF值呈明显相关(Х^2值为4.18,t值为4.318,P〈0.05或P〈0.01)。结论三者的检测对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肝癌中,HIF-1α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G1/S调控点(Cyclin E调控),SPF值升高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不同节段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和术后代偿性多汗的差异。方法本院自1995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共1040例。依据切断胸交感神经节段的不同分为两组比较分析。A组(不保留T2神经节段)503例, B组(保留T2神经节段)537例。对上述两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评定与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以及代偿性多汗的发生情况。结果1040例患者随访到834例,随访率80.2%。到访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内两组代偿性多汗总体发生率37.8%(315/834)。两组代偿性多汗和重度代偿性多汗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与经典的A组(不保留T2神经节段)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相比,B组(保留T2神经节段)T3或T4胸交感神经干+旁路切断术式疗效确切,且能明显减少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应用IL-2受体阻断剂和早期撤离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对肝移植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我院在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实施的肝移植病例中,受者术前乙肝标志物阳性,且生存期大于3个月者79例。根据术后免疫抑制策略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5例)与对照组(34例),各组中肿瘤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1.1%和58.8%,两组均采用FK506作为基础免疫抑制剂,辅以骁悉,同时实验组应用IL-2受体阻断剂,并在术后三个月内停用激素,对照组不使用IL-2阻断剂,使用小剂量激素长期维持,比较两组间排斥反应发生率、乙肝复发率、肿瘤复发率、生存率、及术后生化指标。结果 术后1年,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排斥反应发生率(11.1%和14.7%,Х^2=0.02,P〉0.05)、乙肝复发率(4.4%vs 2.9%,Х^2=0.06,P〉0.05)、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7%vs 76.5%,Х^2=1.38,P〉0.05);实验组中受体原发病为肿瘤的患者1年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 vs 65%;Х^2=3.91;P〈0.05);实验组中受体原发病为肿瘤的患者1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3%vs70.0%,Х^2=0.38,P〉0.05);术后半年,两组肝肾功能检测指标接近,而实验组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t:8.79;P〈0.05)。结论 随着IL-2受体抑制剂的应用,激素可以在肝移植术后早期(3个月内)撤离,且不会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早期撤离激素可明显降低肝癌患者肝移植后1年肿瘤复发率。激素撤离后,受者胆固醇及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因而降低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集44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年龄19~86岁)和2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年龄29~80岁)的外周静脉血5ml,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凋亡率和Bcl-2蛋白表达。分析细胞凋亡率与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脓毒症诊断标准参考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美国危重病医学会联席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CD8^+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其Bcl-2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89,P〈0.05;r=-0.689,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下调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视纵隔镜下部分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video-m ed iastinoscopy,VMS)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手汗症15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9例),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侧卧位头高15°~30°。腋中线第4肋间切口长1.5~2.0 cm,置入Karl Storz电视纵隔镜。沿胸椎旁沟寻找胸交感神经链,确定相应交感神经节位置后,经镜管伸入电钩或电灼,切断位于第2、3、4肋骨头表面的交感神经节间束,同时电灼T2、T3、T4交感神经节。结果15例术后手汗症状完全消失,双手立即干燥、红润。术前右手掌皮温(31.1±2.5)℃,术后右手掌皮温(35.7±1.8)℃(t=5.922,P=0.033);术前左手掌皮温(32.6±1.6)℃,术后左手掌皮温(36.4±0.9)℃(t=7.861,P=0.022)。治愈11例,好转4例。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4例,其中双侧胸腔积液3例,少量气胸合并轻度皮下气肿2例,代偿性多汗5例,无霍纳氏综合征发生。15例随访1~12个月,平均5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肋间电视纵隔镜下部分胸交感神经切断术能精确显露胸交感神经链,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手汗症患者胸交感神经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调节因子-1(NRG-1)基因表达及对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单个纤维横截面积的影响,探讨与手汗症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核固红-固绿髓鞘染色法显示有髓神经纤维,通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观察30例手汗症患者T3胸交感神经干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单个有髓神经纤维的横截面积,以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DNF和NRG-1基因表达强度,并与8例非手汗症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手汗症患者T3胸交感神经干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单个有髓神经纤维的横截面积较非手汗症患者明显增高(t=7.023,P<0.05;t=7.462,P<0.05);BDNF和NRG-1基因在手汗症患者T3胸交感神经干中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强度比值分别为1.17600±0.028 70、1.216 10±0.075 39,较非手汗症患者的比值1.037 50±0.053 79、1.042 70±0.043 57明显增高(t=9.940,P<0.05;t=6.195,P<0.05).结论 BDNF和NRG-1基因表达强度增高促使胸交感神经干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增高以及单个有髓神经纤维的横截面积增大,从而导致胸交感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兴奋性增高,可能为手汗症的发病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胃泌素(GAS)mRNA及其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T)和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天冬半胱氨酸蛋白酶(easpases)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AS的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直肠癌组织中GAS、Fas/FasL、caspase-3、caspase-8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GASmRNA与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GAS=0.99,P〈0.01).高、中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GAS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者(χ^2,(高与低)=10.47、10.23,均P〈0.01;χ^2(中与低)=6.68、4.95,均P〈0.05);GASmRNA及其蛋白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黏液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χ^2(乳与黏印)=4.80、6.22,χ^2(乳与未)=5.44、8.43,χ^2(管与黏印)=4.40、4.38.χ^2(管与未)=4.92、6.43,均P〈0.05);DukesA、B期的GASmRNA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C、D期(χ^2=4.84、4.45,均P〈0.05)。GAS高、中表达组的细胞AI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高与低)=6.71,q(中与低)=4.60,均P〈0.01);FasL阳性表达率在GAS低、中、高表达3组间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9.35,P〈0.011,其中FasL在GAS高、中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χ^2(高与低)=6.24.χ^2(中与低)=4.74,均P〈0.05):结论GAS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与Fas/FasL的表达失衡及其功能和信号系统的紊乱有关。GAS的检测可作为临床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黏附分子整和素α6β4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分化,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3例膀胱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整和素α6β4半定量检测,其中≥60%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卅),30%~60%呈弱、中等强度阳性反应(++)。结果有59例膀胱癌组织整和素α6β4呈阳性或不同程度表达增强(Χ^2=53.78,P〈0.05),高分化癌的整和素α6β4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癌(Χ^2=17,P〈0.05)。整和素α6β4阳性率在膀胱癌伴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淋巴结阴性组(Χ^2=12.1,P〈0.05)。结论整和素α6β4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整和素可作为判断膀胱癌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节段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对手汗症患者术后影响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3月。收集胸交感神经切除治疗手汗症的临床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共2 542例患者。纳入的研究包括9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队列研究,3篇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T3交感神经切除患者术后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与T2交感神经切除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88,95%CI(1.88,12.68),P=0.001];与T2~4节段神经切除患者比较,T3~4节段切除患者术后代偿性出汗发生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13,95%CI(2.91,9.02),P0.000 01];同时与T3节段比较,T4节段患者术后代偿性出汗及手部干燥发生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1,95%CI(2.06,4.12),P0.000 01;OR=14.60,95%CI(3.06,69.63),P=0.000 8]。结论胸4节段交感神经切断术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代偿性出汗及手部干燥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最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足多汗症患者行胸腔镜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围手术期手足温度变化。方法选择手足多汗症行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患者25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因其他疾病行胸腔镜手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麻醉处理相同;连续监测手足温度,记录术前15min、麻醉诱导后5min、术后15min和术后两周手足温度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前手足温度较对照组低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麻醉诱导后、术后手足温度比术前均有明显上升(升高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明显影响手汗症患者手足温度,对判断手术治疗效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胸交感神经阻滞可用于治疗多种疼痛、非疼痛性疾病[1].但胸交感神经节的位置较深,徒手操作极易引起气胸,甚至损伤脊髓.手汗症与雷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虽然炯然不同.但其发病机制均与胸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2-3].国内外已有C臂X线引导下胸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治疗手汗症和雷诺综合征的报道[4-5],但由于X线定位准确性较差,使其在临床疼痛治疗应用受限.本课题组近年来先后开展了"CT引导下双针会师法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6]"和"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背根节射频热凝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发现CT引导的经皮穿刺不但定位准确.立体感强,且CI随机软件上的工具尺可辅助最佳穿刺层面的选择及穿刺路径设计,还可进行三维重建,更易于在术中及时发现并发症.因此,本研究拟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治疗手汗症和雷诺综合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R2—4及R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术后患者满意度差异性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116例严重手汗症患者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胸腔镜下R21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称为R2—4组,行胸腔镜下R3—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称为R3—4组。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胸腔镜下行双侧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术后通过电话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手术疗效、副作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手汗症状得到解决,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均明显降低,但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859,0.056,0.229,0.367)。单因素分析表明严重代偿性多汗与患者满意度在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呈负相关(P=0.000,0.000,0.000)。术后1个月仅患者家族史与满意度相关fP:0.019),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体重指数和不同切除平面均与患者满意度不相关fP〉0.05)。结论胸腔镜下R2—4及R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均是治疗手汗症安全有效的方法。降低交感神经链切除平面或减少切除范围不能增加患者满意度;术后严重代偿性多汗与术后患者满意度成负相关,家族史可能和术后患者满意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不同节段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和术后代偿性多汗的差异。方法 2006年10月-2010年8月对62例手汗症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A组为2006年10月-2008年11月T2-T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29例,B组为2008年12月-2010年8月T4交感神经链切除术33例。结果 62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手掌多汗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率100%。术前合并足底多汗43例、腋窝多汗23例,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分别为31例(72.1%)和20例(87.0%)。术后A组和B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多汗:A组12例,其中10例轻度,2例中度;B组6例,其中5例轻度,1例中度,2组代偿性多汗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41.4%(12/29)vs.18.2%(6/33),χ2=4.031,P=0.045]。结论 T4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能有效减少术后代偿性多汗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T3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1年3月对62例手汗症行胸腔镜下经操作孔电凝钩切断T3胸交感神经及可能存在的交通支。结果 6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双侧)19~36 min,平均24.3 min。住院3~6 d,平均4.5 d。术后出现胸腔积液9例,4例行胸腔穿刺抽液,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5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月,2例复发轻度手汗,3例出现轻度代偿性出汗。结论胸腔镜下T3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疗效确切,不易复发,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手汗症110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TES)治疗手汗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手汗症110例,均采用两侧胸交感神经链同一体位下一期切除。结果 手术有效率100%,术后住院时间1—7天,平均3.2天,所有病例术后双手立即干燥、红润。随访82例(74.5%),随访时间1—75个月,平均35个月。3例术后再发手掌多汗,但较术前明显减轻,且有逐渐减少趋势。并发症:肺大泡破裂1例,术后气胸7例,单侧轻微Horner综合征2例,胸腔积血1例,鼻炎1例,45例术后出现躯体部代偿性多汗,部分患者术后感觉胸背部疼痛。结论 TES治疗手汗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仍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型胸腔镜下治疗手汗症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5月~2004年6月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应用微型胸腔镜切断胸2-3交感神经节治疗手汗症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术后10min即双手干燥,皮温升高(左手升高3.55±1.01℃,t=15.47,P<0.01;右手升高3.45±1.25℃,t=18.78,P<0.01),双侧手术时间平均3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5d。3例术后出现残余气胸,8例出现代偿性多汗,均可治愈;无HornerQs综合症、血胸、胸背部疼痛等并发症。随访1月至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微型胸腔镜下胸2-3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手汗症,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术后疤痕微小,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治疗手汗症95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9月至2002年9月,我们应用电视胸腔镜行双侧胸2-4交感神经节切断治疗手汗症9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就其手术技术与疗效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二次电切)治疗单发广基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集并随机分组的46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21例作为实验组于首次电切后4~6周行二次电切,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及确切的临床分期。与未接受二次电切患者(对照组)进行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肿瘤体积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1例行二次电切的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肿瘤残余8例(38.1%),3例(14.3%)临床分期升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4±6.2)个月,对照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54.55%(12/17)、88.89%(16/18)、68%(17/25);疾病进展率:70.59%(12/17);实验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15.79%(3/19)、42.86%(6/14)、38.10%(8/21);疾病进展率:37.5%(3/8)。二组相比,1年、3年、总复发率(Х^2=6.60,P〈O.05;P〈0.01;Х^2=4.11,P〈0.05);疾病进展率(P=0.026)、无复发生存率(Х^2=7.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次电切可以降低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残留率,并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改善无复发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