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

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眼部检查,行LASIK术,术中A组根据波前像差仪检查资料进行个体化切削角膜基质,B组根据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数据完成个体化切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UCVA、BCVA及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6mo屈光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对比敏感度(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各视标CS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除了明亮无眩光状态下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A组在明亮眩光、昏暗有和无眩光状态下CS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均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视力,但前者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优势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何芳  谭华霞 《国际眼科》2017,10(11):2120-2122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眼视光中心行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的近视患者各50例100眼在术后1、3、6mo做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干眼症调查、高阶像差检查。

结果:两组的裸眼视力及残留屈光度在术后6mo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眼症状调查显示:术后1、3mo,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mo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3、6mo高阶像差与术前对比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mo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及球差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3、6mo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球差变化值小于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手术方式,干眼症发生率低,术后视觉质量更优于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TG-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及高阶像差的效果。

方法:纳入2019-12/2020-02本院屈光中心收治的296例586眼单纯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在明确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患者自行选择接受FS-LASIK、TG-LASIK、SMILE手术,其中FS-LASIK组95例189眼,TG-LASIK组104例205眼,SMILE组97例192眼。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6、12mo时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

结果:术后6、12mo各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均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6、12mo TG-LASIK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表面非对称指数均显著低于SMILE组、FS-LASIK组(P<0.05); SMILE组、FS-LASIK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6、12mo时FS-LASIK组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术后6mo时三叶草像差高于TG-LASIK组、SMILE组(P<0.05); 术后6、12mo时SMILE组球差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6、12mo时TG-LASIK组在无眩光及有眩光时12.0、18.0c/d频率下对比敏感度显著高于SMILE组、FS-LASIK组(P<0.05)。

结论:FS-LASIK、TG-LASIK、SMILE三种手术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TG-LASIK术后像差增加较小,角膜形态更规则,视觉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张杨婧  孙鹏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7):1183-1186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的术后疗效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04/10在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初次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33例265眼。根据散光程度分为三组:低散光组:散光度≤1.0D共62例124眼,中散光组:散光度1.25~2.0D共54例107眼,高散光组:散光度≥2.25D共17例34眼。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mo时的视力及屈光度,使用Pentacam三维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角膜,记录角膜6mm直径范围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差、倾斜三叶草差,观察三组患者术后效果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有效性指数均大于1.1,残余屈光度均在±0.30D以内,低散光组残余屈光度较其他两组最少(P<0.05)。术后3mo时三组患者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增加(P<0.05)。高散光组术后的球差增量较其他两组最少(P<0.05)。

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矫正近视合并不同程度的散光均安全有效,对于高散光患者效果确切,术前散光的严重程度并非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晶  孙熠  温誗  裴澄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4):614-618

目的:分析中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01/2018-01在我院行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患者30例60眼,按照术前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6.00D),高度近视组(-6.00~-10.00D)和超高度近视组(>-10.00D),分析手术前后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CCT、眼压、眼轴、术后残余角膜基质厚度情况。

结果:本组屈光回退率为8.6%(60/700眼)。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6mo屈光回退量分别为:1.31±0.15、1.76±0.23、2.53±0.35D(P<0.05)。三组患者屈光度:术后6mo(-0.82±0.21、-1.03±0.27、-1.57±0.52D)与术前(-4.87±0.97、-7.46±1.03、-10.32±2.01D),术后1mo(+0.49±0.22、+0.73±0.17、+0.95±0.15D)均有差异(P<0.05)。三组CCT:术后6mo(499.80±33.78、458.89±36.93、451.93±24.52μm)较术前(523.80±23.00、527.24±25.47、525.80±22.36μm)减少(P<0.05),较术后1mo(487.92±38.13、440.65±33.92、429.35±20.14μm)增加。三组患者术后6mo眼轴(25.25±0.30、26.52±0.62、28.63±0.21mm)与术前(25.13±0.54、26.13±0.54、28.03±1.04mm)比较无差异(P>0.05),但三组间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剩余角膜基质厚度分别为332.27±21.87、292.71±22.71、273.38±20.99μm(P<0.05)。三组患者术后6mo角膜曲率、眼压无差异(P>0.05)。

结论: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与术前屈光度有关。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可能因眼轴进行性增长发生屈光回退,中度近视可能因术后基质修复引起角膜厚度增加和角膜曲率变化发生屈光回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经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增幅。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的RCT与CT研究,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对纳入的RCT与CT文献分别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与《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 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验进行检测; 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8篇文献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包含987例研究对象(角膜地形图引导组482例,波前像差优化组5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图引导组术后等效屈光度高于波前优化组\〖WMD=0.11,95%CI(0.07,0.14),P<0.00001\〗; 与波前优化组相比,地形图引导组术后能够获得更低的HOAs\〖WMD=-0.09,95%CI(-0.13,-0.05),P<0.0001\〗、球差\〖WMD=-0.05,95%CI(-0.09,-0.01),P=0.008\〗、彗差\〖WMD=-0.08,95%CI(-0.12,-0.05),P<0.00001\〗增幅。

结论:经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方式能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屈光度,并有效降低术后HOAs、球差、彗差增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以视轴角膜反光点(VACRP)及角膜顶点(CV)为切削中心对术后光学区偏心及视觉质量的研究。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05/06于我院接受SMILE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4例68眼以视轴角膜反光点为切削中心(VACRP组),36例72眼以角膜顶点为切削中心(CV组)。观察术前及术后3mo视力、屈光度数、切削中心偏移量及角膜高阶像差情况。

结果: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无差异(P>0.05),CV组患者切削中心偏移量(0.20±0.13mm)小于VACRP组(0.27±0.14mm,P<0.01),且CV组角膜总高阶像差(totHOA)、球差(totZ40)、垂直彗差(totZ3-1)、水平彗差(totZ31)均低于VACRP组(P<0.05)。术后3mo,VACRP组totHOA、总高阶像差变化量(ΔtotHOA)、totZ40、totZ3-1与切削中心偏移量具有相关性(r=0.470、0.486、0.254、-0.366,P<0.001、=0.001、0.037、0.002),CV组totZ31与切削中心偏移量具有相关性(r=-0.352,P=0.002)。

结论:SMILE手术以视轴角膜反光点及角膜顶点为切削中心均可获得满意的裸眼视力及同等屈光度数,但以角膜顶点为切削中心可以减少术后偏心量和角膜高阶像差,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对65例屈光不正患者做角膜瓣,Intralase飞秒激光组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组分别按屈光度≤-3.00D为A组,-3.00结果:术后1mo,Intralase飞秒激光组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60眼(93.8%),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者61眼(92.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在不同屈光度分组中总像差、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差两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和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行LASIK术后视力、总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差两组没有显著差异,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LASIK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噻吗洛尔对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回退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8/2016-08收入我院的高度近视患者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90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7d,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8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分别于术前、术后7d,1、3、6mo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表面曲率、角膜基质厚度。

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有差异(P<0.05),且术后6mo,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优于对照组(0.03±0.01 vs 0.08±0.01; 0.15±0.33D vs -0.17±0.36D; 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角膜基质厚度和角膜表面曲均无组间差异性(P>0.05)。术后7d,1、3mo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mo两组患者眼压趋于稳定。

结论: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能有效降低眼压,并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眼压稳定,阻止角膜膨隆,进而起到预防屈光回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娟  胡恩海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95-2098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emto-LASIK )与传统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我院2014-01/2015-12进行屈光手术的患者89例178眼,其中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患者46例92眼,使用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患者43例86眼。术后随访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阶像差等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角膜瓣均制作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观视觉调查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mo飞秒激光组和机械板层刀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及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组增加的幅度比机械板层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更精确可靠,离散度更小,可以制作更薄的角膜瓣,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较传统机械板层刀LASIK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对角膜前表面三阶水平彗差、三阶垂直彗差、四阶球差和总高阶像差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6-12/2017-02在乐山市眼科中心行SMILE手术及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患者各20例40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mo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像差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角膜前表面三阶水平彗差、三阶垂直彗差、四阶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1、 3mo SMILE组和Trans-PRK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两组患者各项角膜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像差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像差在术后1、 3mo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患者术后四阶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低于Trans-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MILE与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像差均增高,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三阶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影响相似,SMILE手术对四阶球差及总高阶像差的影响较Trans-PRK手术更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LASIK)与经典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治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区别。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7/2017-06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飞秒激光中心进行板层刀制瓣-LASIK(62例124眼)或Femto-LASIK(58例116眼)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测量两种不同制瓣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以及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地形图参数和像差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角膜瓣均制作成功,并且都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LASIK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26.67,P<0.01),且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增幅均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4.16、-4.92、-22.19,均P<0.01)。板层刀制瓣-LASIK组和Femto-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1±0.09、0.25±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比板层刀制瓣较为精确,并且术后角膜的像差相对较小,飞秒激光制瓣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但是这两种制瓣方式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飞秒激光制瓣的 LASIK (femtosecond laser LASIK,FS-LASIK)及全飞秒激光基质内透镜取出术(refracive lenticule extraction,ReLEx)包括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 ( FLEx )手术患者术后高阶像差进行测量,并研究其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4-06/2015-03就诊于我院屈光手术中心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125例245眼,其中行LASIK术38例74眼,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42例83眼,全飞秒激光FLEx术45例88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mo 应用iTrace检查仪进行角膜高阶像差的测量。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结果:三组受试对象手术前后角膜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及球差均有显著性差异( P 分别为0.002、<0.01、<0.01、<0.01)即三种手术方式对角膜高阶像差均有显著性影响。不同手术方式间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球差均无统计学差异,仅垂直彗差的差异表现出显著性(F=3.943,P=0.021),对垂直彗差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发现FLEx组与其余两组的垂直彗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1 mo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于全飞秒激光FLEx术进行透镜取出时的切口仍较大,对角膜高阶像差仍造成一定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比较飞秒激光与传统LASIK术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7-06/11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60例120眼,其中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30例60眼,传统LASIK手术30例60眼,于术前和术后1wk,1、3、6mo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Keratograph 5M干眼检查并完成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

结果:术后1wk,两组OSD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术后1mo两组均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传统组术后1wk,1、3mo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均比术前缩短(P<0.01),飞秒激光组术后1wk,1mo泪膜破裂时间均比术前缩短(P<0.01),术后3mo,飞秒激光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术后1wk,1mo,两组泪河高度均较术前降低(P<0.01),脂质层均较术前变薄(P<0.05)。

结论:无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还是传统LASIK术都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引起干眼症状,影响程度随术后时间逐渐减弱,但飞秒制瓣能更快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WF-LASIK)术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屈光不正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03/2021-03本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患者97例194眼,依据手术方式分为LASIK组28例56眼、WF-LASIK组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角膜表层与基质层屈光手术后高阶像差及其变化值。方法: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眼患者100例200眼,其中接受LASIK手术50例100眼,接受新型表层手术(ASA)50例100眼。LASIK手术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1.25~-9.25(平均-5.75±1.74)D,ASA手术组术前SE为-2~-9.25(平均-5.42±1.81)D。术前及术后1,3,6mo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球镜及柱镜度数、SE以及波前像差等。结果:C7,C12,RMS3,RMS4,RMS5,RMS6和RMSh的变化值均和球镜度变化值、SE变化值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术后1mo,ASA组C7绝对值、RMSh,RMS3和RMS6均显著小于LASIK组;术后3mo时,ASA组C7和C14显著小于LASIK组,LASIK组C12显著小于ASA组;术后6mo时,ASA组仅C14显著优于LASIK组。术后1mo时,ASA组RMS3,RMS5,RMS6和RMSh的变化值均显著小于LASIK组,术后3mo时,ASA组RMS6变化值显著小于LASIK组,术后6mo时,ASA组RMS3,RMS6和RMSh的变化值显著小于LASIK组。结论:高阶像差增大程度与球镜度及SE的变化程度正相关。ASA组术后高阶像差及其增大程度均小于LASIK组,术后6mo时两组差异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术前预留不同屈光度对LASIK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对486眼近视LASIK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留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全矫组)219眼,Ⅱ组(预留-0.25D组)215眼,Ⅲ组(预留-0.50D组)52眼。观察术前、手术后1,3和6mo裸眼远视力和等值球镜屈光度。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各组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矫正视力间无显著差异。术后等值球镜屈光度:各组1mo与3mo,1mo与6mo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6moⅢ组和Ⅰ组、Ⅱ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预留-0.25D以内屈光度6mo内对近视LASIK手术患者裸眼远视力和屈光无明显影响,术前预留-0.50D术后3mo开始影响患者术后屈光,达到预防老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