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3例免疫性先天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CAVB)的新生儿,20~24周胎龄起病,胎心率35~55次/min,母亲均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经激素等治疗胎儿CCAVB无逆转。分别于生后24 h、生后即刻及44日龄(校正胎龄36+5周)经剑突下小切口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固定于近右室流出道中后间隔部位。随访3个月至2.5年起搏阈值稳定,心功能及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不同胎龄胎儿心脏二尖瓣复合体形态特征,分析其变化规律,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取非正常分娩正常胎儿心脏40例,根据胎龄分为Ⅰ组(≤20周)、Ⅱ组(21~24周)、Ⅲ组(25~36周)、Ⅳ组(>36周);解剖并观测其二尖瓣复合体形态特征,分别进行二尖瓣瓣环周长,前、后乳头肌最大高度测量。结果二尖瓣瓣环周长为(2.06±0.75)cm;前、后乳头肌的最大高度分别为(0.58±0.15)cm、(0.59±0.17)cm。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变化与胎龄增长趋势一致,但21~24周胎儿其二尖瓣环周长及前、后乳头肌最大高度与≤20周胎儿比较增长缓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从24周后呈快速增长。结论胎儿心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二尖瓣复合体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增长迟滞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超声检测VLBW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为早期评价和改善脑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20例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分为26~29+6周组(64例),30~32+6周组(56例),比较两组胼胝体生长率,分析胼胝体长度与小脑蚓部长度之间的关系,胼胝体生长率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及其与智能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 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2周下降,26~29+6周组患儿生后3周~、5周~及7周~纠正胎龄40周时胼胝体生长低于30~32+6周组(P< 0.05)。胼胝体长度与小脑蚓部长度之间呈性线正相关。小于胎龄儿(SGA)生后2周内胼胝体生长率较差(P< 0.05)。12例智力发育严重异常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3~6周低于非严重异常组;5例运动发育严重异常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3~6周低于非严重异常组(P< 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2~6周胼胝体生长率下降,可使其发生神经运动发育严重异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骨代谢生化指标状态变化,以及营养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胎龄30~35周早产儿,分别于生后24 h内及生后2周清晨8~9时采集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β-I型胶原羧基末端端肽(β-CTx)、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水平,分析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早期营养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0例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β-CTx、OC、PIN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生后24 h内血清β-CTx与胎龄成负相关(r=-0.603,P<0.05),OC与胎龄成正相关(r=0.581,P<0.05),PINP水平与胎龄无相关(r=0.134,P>0.05)。生后2周血清β-CTX、OC、PINP水平均较生后24 h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周与生后24 h内的差值Δβ-CTx与ΔOC成正相关(r=0.600,P<0.05),Δβ-CTx与ΔPINP无相关(r=0.045,P>0.05),ΔOC与ΔPINP无相关(r=0.110,P>0.05)。生后2周ΔOC与日均热卡、日均蛋白热卡比成正相关,与热卡累计缺失量成负相关(P<0.05),与日均奶量热卡、日均蛋白量、蛋白累计缺失量无相关(P>0.05);Δβ-CTx、ΔPINP与相关营养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OC与胎龄成正相关,β-CTx与胎龄成负相关;生后2周骨代谢处于活跃状态,血清β-CTx、OC、PINP水平显著升高。早期提供合理热卡和适宜的蛋白热卡比对骨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特点。方法 根据胎龄将75例早产儿分为3组:+6周组、34~36+6周组; 55例39~40周的足月儿作为对照组。生后3~5 d测定各组潮气呼吸肺功能, 并在纠正胎龄40周时对各组再次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测定。结果 生后3~5 d时, 3个早产儿组的吸气时间(tI))、达峰时间(TPEF)、达峰时间比(TPEF/tE)均低于对照组(PP结论 新生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受胎龄的影响, 早产儿有明显的潮气呼吸肺功能受损, 胎龄越小, 潮气呼吸肺功能受限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虽然Gesell等曾对早产儿肌张力和反射的评估做过阐述,但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胎龄28至32周前存活儿极少。由于产科和儿科护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胎龄23至24周早产儿存活的可能性,存活者多无严重缺陷。本文是关于极小早产儿肌张力及反射的研究报道。方法对象为42名1983年生,体重<1300g的早产儿;胎龄24~32周(2/3≤28周)。黑人占71%随访均无脑瘫。生后1周起由个儿神经病学家每周对肌张力和反射发育系统检查一次,直至出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以经后龄(胎龄+周龄)记录发育情况平均观察至38周。上下肢发育差异应用配对t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胃潴留量(GRV)及其安全范围。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住院、出生体质量≤1 800 g或胎龄≤32周早产儿,按喂养指南开始喂养并留置胃管观察生后第1周GRV。无喂养禁忌证并可连续喂养的早产儿按体质量及胎龄分组,描述不同出生体质量及胎龄早产儿出生早期GRV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并发症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符合标准的早产儿165例,早期平均最大GRV(3.3±2.2)ml/kg,生后24 h内平均最大GRV(2.4±1.9)ml/kg,不同体质量及胎龄组早产儿出生早期最大G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组早产儿胃潴留完全消失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1 250 g早产儿胃潴留消失最晚(37.5±17.6)d。第3天最大GRV达6.2 ml/kg预示出生4~7 d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0.641(95%CI:0.500~0.782,P=0.035),早期最大GRV与出生2~3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早产儿胃潴留可持续存在,出生体质量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动态监测及评估GRV情况下可以进行肠道内营养;较大量的GRV可能预示合并喂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多中心筛查反映中国大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ROP调查协作组在中国大陆7个行政区域首先邀请有能力行ROP筛查的医院,从新生儿生后第4周或纠正胎龄32周行初次眼底检查,使用统一型号的间接眼底镜和电子眼底镜,依据ROP分期决定随访方案,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培训、考核认证的ROP筛查医生,参照ROP国际分类法诊断和分期。结果中国7个行政区共22家医院6 091例出生体重2 000 g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或因重大疾病进行了氧疗(≥5 d)的新生儿中,ROP924例,发生率为15.2%。轻度ROP(1和2期)92.3%(853/924),重度ROP(3期及以上)7.7%(71/924),急进型ROP患儿7例。行激光或手术治疗69例,均为ROP 3期以上病例。924例ROP患儿胎龄28~36+5(30.2±2.2)周,出生体重624~3 400(1 364±344)g。呈现出生体重越低和出生胎龄越小ROP发生率逐渐增高趋势,出生体重越低和出生胎龄越小轻度ROP的发生率未见逐渐增高的趋势。ROP 4~5期仅出现在出生胎龄30周和出生体重1 250 g的新生儿。妇幼保健院较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ROP发生率低,但重度ROP发生率高。结论中国大陆ROP发生率为15.2%,出生胎龄30周ROP发生率为46.9%,出生体重1 500 g ROP发生率为30.6%。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不同胎龄早产儿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的参考值范围,并且评估生后7天内Ret-He的变化趋势。方法测量不同胎龄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2~3天、7天的Ret-He值,并分析Ret-He值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纳入699例早产儿,采集1 286份血样本。生后24小时内(n=699,r=0.126,P=0.002)、2~3天(n=440,r=0.487,P0. 001)、7天(n=147,r=0. 510,P0. 001)Ret-He水平与胎龄呈正相关,日龄越大相关性越强。147例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内、2~3天、7天的平均Ret-He分别为32.18、27.82、28.85 pg。不同胎龄早产儿2~3天的Ret-He水平均低于24小时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后2~3天至生后7天的Ret-He存在轻度上升趋势,其中胎龄30~33周早产儿生后7天的Ret-He高于生后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 Ret-He与胎龄存在弱的相关性,其在生后2~3天内显著下降,出生2~3天的Ret-He水平更能真实反映机体铁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参考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出生胎龄为23~36+6周早产儿1 0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生后24 h内不同胎龄早产儿血小板参数参考范围。结果 不同胎龄早产儿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压积(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n=667)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低于极早早产儿组(23~27+6周,n=36)和早期早产儿组(28~33+6周,n=367)(P < 0.05)。不同性别早产儿之间血小板及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按照不同胎龄来计算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参考范围,23~36+6周早产儿PLT参考范围为(92~376)×109/L,PCT参考范围为0.1%~0.394%;23~33+6周早产儿MPV参考范围为9.208~12.172 fl,PDW参考范围为8.390%~16.407%;34~36+6周早产儿MPV参考范围为9.190~11.950 fl,PDW参考范围为9.046%~15.116%。结论 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MPV及PDW不同,依据胎龄制定早产儿MPV及PDW参考范围更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