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为了解苯二氮■类药物(BZD)在情感性精神病中的应用.随机抽取确诊为情感性精神病病例.调查BZD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连续使用BZD超过一个月.抑郁症或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相(下简称抑郁状态)25例、躁狂症或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相(下简称躁狂状态)10例.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情感性精神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BZD的比例较高,抑郁状态长期使用BZD多于燥狂状态。对抑郁状态伴随的睡眠障碍应充分治疗原发病,减少使用。BZD,以免产生药物依赖。  相似文献   

2.
双相障碍(BP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残率和高自杀率。大多数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以抑郁相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UPD),从而延误治疗和预后不良。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方法。185例样本,其中77例为BPD组,108例为UPD组。筛选出22个变量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因素集,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权重集及模糊关系矩阵,通过一定的模糊运算规则可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敏感度为71.4%,特异性为85.2%,总正确率为79.5%。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双相障碍及单相抑郁的区分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帮助早期识别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3.
正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大多数患者首次起病表现为抑郁发作,部分患者在抗抑郁治疗后会出现轻躁狂或躁狂表现。一旦确诊双相障碍,患者必须尽快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我国的双相障碍防治指南都将药物治疗作为双相障碍的一线疗法。  相似文献   

4.
深部脑刺激在帕金森和癫痫等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它使用的电刺激波形通常为窄脉冲。但是,对于单相脉冲与双相脉冲的刺激作用之间的差别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为了研究不同波形脉冲对于深部脑组织的刺激作用,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的输入和输出轴突纤维上,分别施加不同极性的或者不同方式的(单个或连续)单相和双相脉冲,考察CA1区神经元单细胞和神经元群体在刺激作用下的响应,以定量分析不同刺激波形的作用效果。共计18次动物实验结果如下:1)CA1区输入通道的小强度单个刺激顺向诱发单元锋电位时,以兴奋性相位为前相的双相脉冲和兴奋性单相脉冲的诱发率(分别为69.2%±10.4% 和650%±10%)显著高于以非兴奋性相位为前相的双相脉冲和非兴奋性单相脉冲的诱发率(分别为28.8%±9.5%和34.2%±12.5%)(n=6);而且,双相脉冲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前相,与无后相的单相脉冲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别。2)CA1区输出通道的大强度单个刺激逆向诱发群峰电位时,双相脉冲的作用仍然与单相脉冲接近(n=6),由其前相主导,后相的作用较小。3)在CA1区输出通道逆向的100 Hz持续高频串刺激期间,起始0.5 s时间内单相脉冲引起群峰电位的幅值下降(54.2%±21.3%)显著高于前相与其一致的双相脉冲所引起的幅值下降(39.0%±10.2%)(n=6),说明高频串刺激时单相脉冲的作用比双相脉冲要强,但是单相脉冲可能造成神经组织的损伤。因此,长时间的高频刺激治疗应采用双相脉冲。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深部脑刺激的作用机制以及安全有效地推广其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后测定住院双相障碍患儿149例和50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按照目前发作形式分为躁狂组49例、抑郁组80例和混合组20例,比较3组间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结果:躁狂组在总病程(F=8.237,P0.001)和本次病程(F=5.228,P0.05)的时间上低于抑郁组和混合组,躁狂组非核心家庭(离异、丧偶)的比例高于抑郁组和混合组(χ~2=6.200,P0.05);混合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躁狂组和抑郁组(χ~2=7.449,P0.05)。躁狂组、抑郁组和混合组治疗前后的T3、T4值及治疗后的FT4值低于对照组(F=49.214,27.303,12.882,P0.001);躁狂组在治疗前的FT3值高于其他3组(F=5.512,P0.001);躁狂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抑郁组和对照组,并且混合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对照组(F=8.7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后与正常青少年的比较中具有不同的甲状腺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属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征与能力,其可以通过网络自身学习来实现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自残率和自杀率。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对双相障碍患者非常重要,由于该过程的非线性特点,本文探讨了MLP神经网络应用于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效果。样本数据分为两组,包括复发抑郁组143例及双相障碍组107例;通过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别的42个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的神经网络内部结构,随机抽取部分案例作为学习样本,其它作为测试样本,对于双相障碍的识别均获得了较好结果,说明MLP神经网络可应用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中。  相似文献   

7.
有关注意的研究为双相障碍的病理性研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发展框架。已有研究表明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可能是罹患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本文从双相障碍患者对情绪注意偏向是状态性还是素质性、心境是否一致性,以及不同临床相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患者注意偏向干预的行为学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相障碍中有一些特殊的亚型,不但症状,病程不典型,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对三种特殊亚型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患儿体内所感染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并用E—test法测定该菌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6株PM的酵母相(yeast)对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5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瑞氏染色可见菌体呈圆形、椭圆型或腊肠样,大小不一,直径2~8pm,胞壁染紫色且清楚连续,在腊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该菌37℃酵母相时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范围分别为0.002—0.016μg/mL、0.012~0.125μg/mL、0.032~0.380μg/mL、1.500-6.000μg/mL、0.047~2.000μg/mL,对酮康唑、5-氟胞嘧啶出现耐药株各1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株2株。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和骨髓及外周血发现的真菌孢子对该菌有诊断价值,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为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 ,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弱。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情感精神障碍间歇期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情况及有关因素,采用相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社会功能缺陷者为38.33%,日常生活质量轻度下降及明显障碍者分别为26.67%,8.33%,社会功能降缺者病程长,持续病程长,复发次数多,病前生活事件多,双相混合相及快速循环型,伴精神病性症状多,提示情感精神障碍间歇期的维持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皮温、皮电、脉相是机体状况的综合敏感反映,本课题研究的是皮温、皮阻、脉相对针刺的响应,进而发展成为诊断2治疗系统。该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1)检测系统;(2)分析系统;(3)治疗输出系统。本的专家系统知识在知识表示上采用模糊产生式 ,在推理方法上采用加权模糊逻辑模型,在推理策略上提出了混合推理模式,在数字信号自理方面采用汇编语言与0混合编程,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运行费用,实现了诊断、治疗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苯二氮Zhou类药物(BZD)在情感性精神病中的应用,随机抽取确诊为情感性精神病病例,调查BZD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连续使用BZD超过一个月,抑郁症或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相(下简称抑郁状态)25例、躁狂症或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相(下简称躁狂状态)10例,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情感性精神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BZD的比例较高,抑郁状态长期使用BZD多于躁狂状态。对抑郁状态伴随的睡眠障碍应充分治疗原发病,减少使用BZD,以免产生药物依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在起效时间、疗效及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方法运用MECT合并药物治疗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的起效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比较并做回顾性分析。疗效评定依据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贝克躁狂量表(BRMS)评分。结果 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BPRS和BRM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345,P0.05和t=1.087,P0.05);治疗后1、2、3周、出院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不同时点BPRS、BR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平均住院31.6天,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住院50.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6.0652,P0.01);合并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费4169.90元,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费5556.0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4.790,P0.01)。结论 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较单纯药物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疗效好,起效快,减少了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动关节骨端表面的一层低摩擦、可承载负荷的水合软组织,其力学性能通过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来维持。物理因素,如关节载荷对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本文对关节软骨和软骨细胞的力学性能和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重点强调物理调节在软骨细胞生物合成和组织维护中的作用,以及在软骨功能性组织工程修复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文中首先描述了关节软骨的分子构成、超微结构及其张力、压力、剪切力等力学性能,着重强调其相互关系。然后,通过介绍已广泛使用的结构模型,即双相和三相混合理论,对组织的力学-电化学行为进行阐述,并着重介绍简化复杂的三相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软骨细胞和软骨素的机械性能和理论模型进行回顾总结,从而加深对细胞外基质中软骨细胞内及周围力学-电化学信号的认识。根据混合相理论,关节软骨的流动依赖性和非流动依赖性的粘弹性、溶胀行为和电动特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成功阐述。文献中混合相理论用于软骨细胞以及周围细胞外基质的推广也为体内细胞行为物理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总之,应用强大的混合相理论、新的实验技术、新的或常规的办法来研究软骨细胞和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关节软骨工程学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米氮平联用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米氮平联用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第三版)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66例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分别服用米氮平联用碳酸锂,或丙米嗪联用碳酸锂。试验时间为6周,以HAMD(汉密尔顿抑郁问卷)和CGI(临床总体印象问卷)评估两组的疗效,以TESS(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评定安全性。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米氮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米嗪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治疗双相抑郁起效快,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依从性好,联用锂盐能较好提高双相抑郁的缓解率,降低转躁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减少癫痫与睡眠障碍相互误诊率。方法:本使用MB800型8导AEEG仪,对1998年8月至2002年8月监测到的癫痫与睡眠障碍相互误诊的9例进行分析。结果:癫痫误诊为睡眠障碍4例,睡眠障碍误诊为癫痫3例,误诊为儿童多动症1例,误诊为抽动-秽语综合症1例。结论: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与癫痫相混淆,而睡眠障碍和癫痫的重要鉴别在于前EEG正常,后EEG伴有典型的癫样放电。  相似文献   

17.
治疗双相型精神障碍的新指导方针据《美国医学论坛报》报道,最近制定的治疗双相型精神障碍(bipolardisorder,BD)和精神分裂症的指导方针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很实用的建议和劝告。指导方针对BD的躁狂发作、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引导电极之间、引导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的距离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记录的影响,阐明“两相波形不对称”这一现象蕴含的生理机制。方法: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采取麻醉阻滞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法、双相动作电位记录法、单/双相动作电位记录对比法,观察刺激电极间位置以及引导电极与刺激电极间位置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形、幅度和时程的影响。结果:①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间距离对单相动作电位波形的影响:通过单相动作电位记录,当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间距离在3.0~5.5cm范围内逐渐增大时,波幅呈降低趋势,时程呈增大趋势。②引导电极间距离对双相动作电位波形的影响:通过双相动作电位记录,当两个引导电极间距离在0.1~2.0cm范围内逐渐增大时,负相、正相波波幅均显著升高,两电极间距〉2cm范围内逐渐增大时,负相波波幅与时程相对稳定,正相波波幅逐渐减小而时程逐渐增大。③通过单/双相动作电位对比记录同一位置的动作电位波形进行比较:当两引导电极间距〈2.0cm时,两种方法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幅度有显著差别(P〈0.05),且单相动作电位幅度显著大于双相动作电位;当两引导电极间距〉2cm时,两种方法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幅度和时程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当两引导电极间距较小时,影响动作电位波形的主要因素是两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大小决定的“周期效应”,即间距在兴奋区域波波长内的两个引导电极引导出的电位差较兴奋区域波波长外的两个引导电极间的电位差有明显差别。当两引导电极间距较大时,影响动作电位波形的主要因素为引导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的距离大小决定的“迁延效应”,即传播过程中,众多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叠加形成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变小、波长逐渐变大,且这种影响在传播距离较长时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50例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人口学、病程、临床特征和人格等方面的异同点,提高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符合CCMD-3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和178例,进行一般情况、SCL-90、HAMD、MMPI评定。结果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比较,首发年龄和住院年龄小,未婚多,学历高、脑力劳动者多;SCL-90和HAMD评定差异少;MMPI的Pd、Ma量表分高,L、Si量表分低。结论难以从临床症状上区别单、双相抑郁,MMPI可能是鉴别单、双相抑郁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单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和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的共同特征是抑郁发作,首发为抑郁的BD常误诊为单相抑郁。因此,寻找两种疾病间的临床表现及生物标记差异或将有助于临床诊断。本文回顾了两种疾病的临床及大脑神经影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双相抑郁有相对更低的起病年龄,更常伴有精神病性特征及家族病史等特征。而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则显示,双相抑郁患者在灰质、白质及皮层下区域中均显示了更严重的脑结构变化。功能上,两者间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纹状体及丘脑等脑区。这些发现为日后临床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