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07-210
目的探究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康复影响。方法研究共计纳入102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均由该院康复科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1例)采取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51例)则给予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情况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障碍程度(FMA-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变化、患者对本次康复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有效率(96.08%,49/51)高于对照组(82.35%,42/5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AC、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足内翻角度、FMA-L及ADL评分等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FAC、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足内翻角度、FMA-L及ADL评分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足内翻角度、FMA-L及ADL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本次康复治疗满意率(98.04%,50/51)高于对照组(82.35%,42/51)(P0.05)。结论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可显著提升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十分满意,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3.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寻找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分为透穴刺法组(治疗组)5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足部穴位透刺和常规下肢穴位针刺,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透穴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恢复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的功能活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且治疗组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透穴针刺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以足临泣为主穴的踝三针治疗轻中度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踝三针组)和对照组(丘墟透照海组),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下肢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下肢的运动功能;足内翻角反应足内翻纠正情况。结果各量表评级、评分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踝三针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5.
罗娇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70-72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足内翻积分,改善下肢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天,通过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Fugl - 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足内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足太阳经筋燔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传统经穴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筋局部阳性反应点经筋燔刺法进行治疗,传统针刺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火针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MAS)、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时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 P﹤0.05);且治疗组在4周时的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燔刺法联合传统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缓解足内翻,纠正下肢不良姿势,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联合组,分别予以温通阴跷脉法治疗、康复治疗、温通阴跷脉法联合康复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针刺组足内翻积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康复组足内翻积分分别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康复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分别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足内翻的恢复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针刺跷脉穴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针刺配合下肢康复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休息1 d,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C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梅花针叩刺阴跷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足内翻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叩刺阴跷脉。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运动功能(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共脱落4例,对照组共脱落3例。治疗组共31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共32例纳入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CSI、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SI、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梅花针叩刺阴跷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康复训练,可改善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PNF技术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在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取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进行温针灸。其中,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PNF技术治疗足内翻。两组每日治疗一次,每周休息一天,共治疗一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CCS量表评分、10m MWS、足内翻角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CCS量表评分、10m MWS、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FMA评分、CCS量表评分、10m MWS、足内翻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PNF技术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足内翻的症状,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陈双钱  林定艺  金永喜 《新中医》2022,54(10):180-18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痉挛程度、步态、下肢运动功能,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后,2组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inetti量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inetti量表、FM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肤瘙痒及晕针各1例,对照组出现患肢肿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结合DMS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恢复期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常规针刺结合DMS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6周以后比较两组实验总有效率、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周以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shworth评分降低(P<0.05),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升高(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等级较高(P<0.05)。结论:针刺结合DMS在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疗程3周。治疗前后采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下肢功能及足内翻积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3%,对照组为6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运动功能积分、足内翻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足内翻角度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患侧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头项部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的64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对照组选取足少阳经常规穴位针刺治疗,每次治疗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电话随访半年确定远期疗效。通过观察两组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的伴随症状、治疗期间的发作次数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 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 6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PQ评分、MIDA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和常规穴位针刺治疗对偏头痛均有效,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针刺治疗可能存在治疗后时间太长而疗效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