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久留针(留针6~8 h)配合体针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MA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7 例,对照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康复治疗等现代医学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2 组均以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6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肌张力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肌张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肌张力和神经缺损严重程度,提升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阳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91-59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21d、3个月、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24h、21d、3个月、6个月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21d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有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4.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与平衡能力,疗效优于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后期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MA)、步行能力分级(FAC)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FMA、FAC等量表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5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T,针刺1组在头针治疗结束后进行MT,针刺2组在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MT。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针刺1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2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针刺1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一镜像疗法和头针结束后进行镜像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后随访1个月,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 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定型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分、FAC及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量表)、神经功能缺失情况(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疼痛度)、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感觉功能评分和关节疼痛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左刚  任聪颖  吴毅明  李赛赛 《新中医》2019,51(9):234-23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方法:将中风(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价肢体功能,采用下肢Brunnatrom功能评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步行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及健康状况简明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MA评分、Brunnatrom功能评级、FAC评分、Barthel指数、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7天、14天,2组血清CRP、NO、Hcy水平均较治疗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促进神经修复,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治疗中风急性期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中风急性期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康复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随访6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60 d采用改良式Fugl-Meyer量表(FMA)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7、14、30、60 d上、下肢FMA评分及总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4、30、60 d上、下肢FMA评分及总分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4 d下肢FMA评分及治疗后第30、60 d上、下肢FMA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中风急性期,能明显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石氏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60例。均取委中穴,每天针刺1次,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以Lovett肌力分级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石氏针刺组下肢功能障碍即刻和治疗后4星期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3.3%,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7%和53.3%。石氏针刺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治疗即刻和治疗后Lovett肌力分级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针刺后中风患者FMA下肢功能评分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不同,石氏针刺法具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灸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灸治疗,均测定干预前后两组患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 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TUGT),同时采用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Holdden步行功能评分表(FA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Barthel指数表(BI)评定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采用Ashworth量表测定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变化。结果:(1)干预后,两组10 m WT提高,TUGT缩短(P0.05),观察组10 m WT高于对照组,TUGT低于对照组(P0.05);(2)干预前,两组FAC表、FMA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量表均上升(P0.05),观察组干预后FAC表、FMA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干预10周下肢肌张力0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干预后,两组NIHSS表评分降低,BI指数表评分上升(P0.05),观察组NIHSS表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加用中医醒脑开窍针灸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促进其步行功能的改善,提升下肢肌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结合水中太极拳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对下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50例予眼针疗法结合水中太极拳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步长、步速及频率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步长、步速、步频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长、步速、步频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AC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及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张店区中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结合MOTOMed下肢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分析两组功能步行评定量表(FAC)、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肽Y(NPY)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MBI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NPY水平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血清NP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