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中医学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认识、MCI证候分布规律、MCI证候和认知功能、生物标志物的关系,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型逐渐趋于一致,总体上可归纳为痰浊蒙窍证、肾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水平、生物标志物与证候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综述近年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病理关系研究进展。分别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和其他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相关性三方面进行概括,以客观呈现慢性胃炎胃镜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排便障碍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治疗PD排便障碍提供辨证论治依据。[方法]将纳入的102例PD患者,依据排便障碍诊断标准分为PD排便障碍组(44例)和非排便障碍组(58例)。应用PD证候量表(PD-PES-13)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分析PD排便障碍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均以髓减积分数值为最高,排便障碍组(9.44±5.98)分,非排便障碍组(9.18±5.60)分。经卡方检验,PD排便障碍患者脾虚比例高于非排便障碍患者(P0.01)。PD排便障碍患者中,髓减证与HOEHNYAHR(HY)分级呈正相关(P0.05);髓减证、肝风证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积分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PD可能以髓减证突出。脾虚对伴发排便障碍的PD患者可能存在影响。PD排便障碍患者HY分级越高髓减证越重。随着UPDRS积分升高,PD排便障碍患者髓减证和肝风证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可引起心肌结构、功能的改变,出现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出现舒张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衰不同于收缩性心衰,迄今仍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进行病因病机分析,提出气虚血瘀证为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的常见证候,并基于前期证候学的调查结果,认为气虚血瘀证为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常见证候,与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发生具有明显的内在相关性。因此提出中医防治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应以益气活血为法,运用益气活血法进行防治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而评价基于中医气血相关理论的干预治疗对高血压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舒张功能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医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中医证候分类思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着重讨论疾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原理,对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不能真实反应中医疗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阐述证候分类方法、证候分类与疗效的相关性,探索基于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与方法,提出通过对比有效与无效患者的证候特征,发现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适应证候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中风病领域中医专家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探讨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专家问卷调查表》,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将专家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认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第一轮发放40份,第二轮发放38份,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两次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37份和35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2.5%和92.1%。最终确定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证素为脑、肝、肾、血瘀、痰浊、气虚、阳亢;常见中医证型为痰浊阻窍、瘀血阻络、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证。结论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很好地总结专家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征专家共识,对提高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辨证规范和中医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是中医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中医证候到底是什么,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中医证候怎样定位,以及如何进行精准判定并在临床合理利用,依然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思考,提出可从5个方面开展中医证候的研究,即中医证候(证素)调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中医证候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选择的影响、中西医结合病证治疗模式对证候(病机)的影响,期望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证候是中医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证候的规范、准确是提高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疗效的关键。从证候规范、证候分布特点、证候与客观指标关系研究三个方面概括目前肝癌中医证候研究,发现肝癌证候分类标准主要为单证证候和复证证候,证候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证候与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出肝癌证候研究应以规范化、客观化为研究目标,努力突破证候研究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发挥证候对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归纳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的相关性及其在中医“证”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基因芯片技术运用于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可望从基因水平阐明中医证候的理论实质,为证候实质现代化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病年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病年龄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产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医证候的确定逐渐增多,虚证证候也随之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血脂异常的中医辨证治疗中要关注年龄这一重要因素,并提出脾虚和肾虚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原则应以补脾益肾为主。  相似文献   

11.
余珊  章薇 《河南中医》2020,40(4):544-547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肝肾亏虚;后天失养,气血虚弱。小儿脑瘫临床分为六型: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单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章薇教授认为,临床上治疗脑瘫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采取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症状以痉挛为主的脑瘫,多辨证为实证,治疗过程中常采用泻法。而表现为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型,则多为虚证,故采用补法,在治疗过程中多选取补益脾胃的穴位配伍来协助治疗。章教授临床上对于小儿脑瘫患儿一般采用焦氏头针联合体针的方法治疗,并根据临床所表现的症状选取相应的配穴。章教授还认为,治疗小儿脑瘫,除了运用头针外,对患儿言语、肢体的训练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目前没有统一标准,针对脑瘫患儿的临床特点,从中医角度分析脑瘫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指出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瘀阻脑络证,进一步完善脑瘫的辨证分型,为脑瘫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洪学滨主任医师是我院著名的中医按摩专家,他在继承前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手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尤其对于脑性瘫痪的中医手法治疗颇有研究,与康复结合更有明显疗效。洪学滨老师治疗脑性瘫痪手法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深透柔和,其诊疗思想和治疗思路具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本文简要分析了洪老治疗神经科疾病的学术经验特点,以供同道飨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结合足踝矫形器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的缓解所起的作用。方法: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推拿治疗并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估。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得到有效缓解。结论:推拿疗法结合足踝矫形器在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和提高疗效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72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功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对照组为75.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朱慧军 《河北中医》2009,31(7):1022-102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穴位按摩和隔药灸法等中医疗法。2组均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年龄与总有效率的相关性。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2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P〈0.01),患儿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确切,患儿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应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脑瘫高危儿不同时期干预的预后情况。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NBNA评定总分≤35分者分为早期干预组及晚期干预组,早期干预组在新生儿期进行早期干预,晚期干预组在6个月后出现明显症状时给予干预治疗;比较两组高危因素、0—3个月出现早期症状、体征及1岁时后遗症方面之差异。结果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后,早期干预组1岁时无1例发生脑瘫,晚期干预组1岁时有3例诊断为脑瘫,癫痫1例,脑积水1例,白内障1例,双侧神经性耳聋1例。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脑瘫早期症状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体质学说的典籍论述入手,对体质因素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体质因素对脑卒中辨证具有一定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以中医体质手段对脑卒中进行干预能够增强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瘫在中医学中属于五迟、五软的范畴,儿科鼻祖钱乙在治疗本病上重视培补先天,并创立了著名的"六味地黄丸"。身为中华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的王静安,认为先天虚损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但是后天失养,亦可导致先天愈加亏虚,所以在治疗时重视顾护中州生升之气。对王老与钱乙在诊治脑瘫足软行迟方面的比较,另又比较了两例不同类型的脑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灸与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9-2009)、CNKI(1979-2009)、VIP(1989-2009)和WF(1998-2009)、PubMed(1966-2009)、EMbase(1980-2009)和Cochrane Library(Issue4,2009),并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收集相关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按照Cochrane Handbook 4.2.8进行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10软件。结果:共纳入18项试验,共2087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1)小儿脑瘫评估标准:[RR=1.22,%95CI(1.11,1.34)]有差异;(2)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第2个月测量时[RR=1.38,%95CI(0.92,2.05)]无差异、在第3个月测量时[RR=1.51,%95CI(1.13,2.01)]有差异;(3)粗大运动功能量表:[WMD=4.94,%95CI(-2.60,12.48)]无差异;(4)Gesell量表:在第2个月测量综合发育商、运动发育商有差异;在第3个月测量Gesell语言发育商有差异;在第12个月测量大运动发育商、精细运动发育商均有差异。结论: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用康复疗法。但纳入试验的质量不高,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