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干眼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因素眼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视力。由于其患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周期长且效果欠佳,干眼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干眼药物治疗包括泪液替代治疗、抗炎治疗及针对性的抗菌治疗,然而尚不能完全解决临床需求。近年来,随着对干眼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干眼药物研究进展快速,多种新型抗炎制剂、抗氧化剂和促泪膜稳定性的药物已进入临床。值得说明的是,干眼的药物研发仍然有很大空间,尤其是针对中重度干眼的治疗药物。眼科医师和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并关注干眼新药的研发和研究进展,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2.
晏晓明 《眼科》2010,19(3):150-151
儿童干眼多与先天性、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等多种系统性疾病有关.由于儿童一般不能配合参与干眼症状的问卷调查,且检查较困难,或因医生缺乏对儿童干眼的认识等,临床常出现对儿童干眼的误诊误治.因此,提高对儿童干眼的认识,了解其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多学科联合对干眼进行诊断与治疗,对儿童干眼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干眼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眼科疾患,患病率与日俱增。干眼的治疗措施虽多,但临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炎症与干眼的关系密切,抗炎治疗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氟米龙的研究和应用最为成熟。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国内外氟米龙作用干眼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以氟米龙为代表的抗炎药物治疗干眼的疗效,同时提出其发展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为氟米龙治疗干眼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使用抗炎药物治疗干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袁进  陈家祺 《眼科》2010,19(3):148-149,154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干眼的诊断和治疗体系,但仍有许多临床问题有待解决,包括:(1)完善干眼的定义和建立更合理的分类体系;(2)重视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3)规范干眼的诊断程序;(4)制定我国干眼的诊断标准;(5)树立正确的干眼分级治疗观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干眼分类、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方面早日制定相关的临床指南,从而使我国干眼的临床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蔡伟浩  彭玲  陆晓和  吴伟 《眼科新进展》2016,(4):377-379,385
干眼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引起一系列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的并发症.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干眼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干眼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对干眼缺乏有效的治疗.近期学者们发现,口服omega-3甚至局部使用omega-3滴眼可以起到治疗干眼的作用.本文就omega-3治疗干眼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干眼的机制作一综述,为干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干眼是眼科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干眼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认为神经性炎症、性激素失调、病理性凋亡、泪液渗透压增高和泪腺的免疫性炎症共同参与了干眼的发病,其中泪液的高渗状态和泪腺的免疫性炎症是促使干眼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霉素A等,已经广泛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对治疗干眼有一定的效果。现对免疫抑制剂在干眼临床治疗应用中的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是我国干眼研究迅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干眼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发表和推广普及,为我国干眼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参考标准.但是我国干眼临床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仍需大力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揭示我国干眼人群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建立适合我国患者的诊断标准,大力开展干眼治疗方法的研究,开发新型药物以及国产干眼器械类产品.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适合我国干眼患者的临床诊疗规范,推动干眼临床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8.
干眼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眼表疾病,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正确区分干眼的病因、分类和严重程度是干眼精准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干眼精准诊断面临挑战和瓶颈的基础上,纵观干眼诊断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从传统方法到新兴技术,指出实现干眼精准诊断的努力方向和推荐策略,为临床积极推动干眼的精准诊断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何欢  肖启国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182-1184
干眼是一类累及眼表及泪膜的多因素疾病,通常伴有泪液渗透压的升高和眼表组织的炎症。抗炎治疗已成为干眼治疗的重要方面。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抗炎效果佳、副作用少等优点,并逐渐被应用于干眼的治疗。本文就近年关于NSAIDs在干眼相关治疗中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干眼是一种由多因素所致,发病机制众多的常见眼表疾病。随着我国干眼发病率逐年升高,干眼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干眼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炎症、角结膜上皮细胞改变、泪膜成分改变、角膜神经改变、睑板腺功能异常改变等均为重要因素。泪膜高渗导致眼表上皮细胞高渗,刺激炎症发生级联反应,眼表炎症反应为干眼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该过程中有多种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参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干眼是一种抗原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且二者存在联系。临床治疗中,各类抗炎药物及促进泪液分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干眼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但干眼治疗并非仅仅为了改善症状,而要根据具体病因展开治疗。近年关于干眼免疫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据此本文就干眼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系统性了解免疫在干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干眼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干眼症是泪液和眼表的一种多因素疾病,它可引起不适、视力障碍和泪膜不稳定。引起干眼症的起始病因很多,这些因素均可造成眼表面的病理生理改变。虽然干眼症的临床表现不同,但其病理生理改变是相似的。炎症是干眼症发病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而细胞凋亡、性激素等也共同参与了干眼症的发病过程。干眼症治疗的常规方法是提供润滑的眼药水或泪液替代品,而新的治疗方法则是针对干眼症潜在的病因而不是单纯的缓解症状。尽管最近在阐述干眼症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旨在对干眼症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干眼是伴有眼部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常见眼表疾病。干眼的病因众多且易复发,难以有效地治愈。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等技术在干眼研究领域的运用,宏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动物及基因转染等基因组学事件在干眼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旨在总结基因组学在干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进一步揭示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探索有效治疗干眼的新型药物和疗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引起干眼的病因很多,这些因素均可造成眼表的病理生理改变.随着近年来对干眼关注度的增加以及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干眼的了解更加深入.本文回顾近年的文献,对干眼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加以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干眼(dry eye,DE)是一种常见的多因子眼表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DE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刺激和眼部疼痛。研究表明,DE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综述了DE与眼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似处,重点介绍临床特征、眼部神经性疼痛评估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发布的中国干眼专家共识第一次将眼表微环境的概念新增到了干眼的定义中。强调了泪膜不稳定和眼表微环境失衡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视功能障碍作为干眼病情发展的重要结局之一。为了加强对新共识的认识,推动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开展及转化,为广大干眼患者提供更为细致的诊疗建议,专家组于2021年3年26日在江西吉安召开讨论会,对眼表微环境和泪膜稳态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围绕干眼的这两个核心机制的新认识、与视觉质量的关系、临床的评估和治疗手段的建议和未来发展新方向等提出建议和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6.
张梦瑶  汪水风  邵毅 《眼科新进展》2019,(12):1192-1196
干眼是一种与泪液和眼表组织病变相关的多诱因疾病。目前干眼的主要治疗是对症治疗,包括眼部润滑和消炎,但是有局限性。细胞凋亡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方向是使病变组织再生,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多重性、营养性和免疫调节性。本文对干眼再生疗法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Dry eye disease is 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of the tears and ocular surface characterized by symptoms of dryness and irritation. Although the pathogenesis of dry eye disease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it is recognized that inflammation ha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pagation of this debilitating condition. Factors that adversely affect tear film stability and osmolarity can induce ocular surface damage and initiate an inflammatory cascade that generates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These immunoinflammatory responses lead to further ocular surface dam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perpetuating inflammatory cycle. Herein, we review the fundamental links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dry eye diseas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flammation in diseas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