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肝技术和肝移植手术对重症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乙肝三系统定量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乙肝病毒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28例实施人工肝技术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为:HBsAg171.19±32.10ng/mL,HBeAg0.03±0.029NCU/mL,抗-HBe3.97±4.61NCU/mL,抗-HBc5.98±3.31NCU/mL,HBVDNA(1.1×10^7)±(6.81×10^6)copy/mL和HBsAg168.14±39.40ng/mL,HBeAg0.02±0.023NCU/mL,抗-HBe3.95±4.34NCU/mL,抗-HBc6.41±3.13NCU/mL,HBVDNA(1.1×10^7)±(6.23×10^6)copy/mL。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例施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HBsAg144.65±77.00ng/mL,HBeAg0.02±0.028NCU/mL,抗-HBe4.32±6.43NCU/mL,抗-HBc6.04±4.88NCU/mL,HBV DNA(1.0×10^7)±(6.89×10^6)copy/mL和HBsAg6.54±3.32ng/mL,HBeAg0.02±0.016NCU/mL,抗-HBe4.79±6.44NCU/mL,抗-HBc5.97±4.64NCU/mL,HBV DNA(1.04×10^2)±(3.40×10^2)copy/mL。除抗-HBe和抗-HBc,P值大于0.05外,其他项目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手术可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人工肝支持系统虽不能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但可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严重紊乱的内环境,为肝移植手术创造合适的条件和机会,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联合及序贯干扰素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为慢乙肝的治疗寻求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组;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序贯组;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疗程均为一年。结果在疗程结束时三组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是63.6%、63.6%、50.0%,77.3%、77.3%、68.2%和82.6%、82.6%、8.7%;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治疗组及序贯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年的成本-效果(C/E)分析显示拉米夫定低的C/E。结论三组均显示了较好的近期抗病毒疗效,在抗肝纤维化及HBeAg血清转换方面序贯组及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评价长托宁在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AOPP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使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治疗共4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品治疗共46例,对M样症状消失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胆碱酯酶恢复60%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样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为(2.8±1.7)h,对照组为(4.6±1.3)h;胆碱酯酶恢复60%时间治疗组为(2.3±2.8)d,对照组为(3.8±3.3)d;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7.4±4.1)%,对照组为(23.3±12)%,上述2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与阿托品相比长托宁具有症状消失快、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时间等特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移植肝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是影响肝移植后胆道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调控基因bcl-2/bax可能对胆管上皮细胞的生存起到决定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mRNA表达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细胞形态学观察,于2008-02/08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供肝冷保存1h组40只,冷保存12h组40只,对照组20只。 方法:供肝冷保存1,12h组,组内随机配对,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器官保存液中,分别保存1、12h后行原位肝移植,对照组只行开、关腹手术。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移植后1,3,7,14d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胆管h皮细胞内bcl-2mRNA和baxmRNA的表达。 结果:保存1h组移植后1,3d可见轻度胆道损伤的血清学及病理学表现,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62±0.23)%,(3.42±0.22)%,(2.91±0.23)%,(2.87±0.16)%,且在移植后7d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保存12h组移植后1,3,7d,胆汁郁积征象明显,伴有严重的胆管损伤病理学改变,且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保存1h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51±0.33)%,(8.52±0.36)%,(3.51±0.27)%,(2.91±0.28)%。在移植后各时相点,保存1h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内bcl-2 mRNA/bax mRNA比值分别为(1.12±0.12)%,(1.34±0.13)%,(1.51±0.14)%,(1.60±0.15)%,在移植后7d即接近对照组水平,而保存12h组则为(0.90±0.08)%,(0.79±0.02)%,(1.36±0.12)%,(1.59±0.14)%,在移植后7d仍明显低于保存1h组和对照组,且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负相关(P=0.029)。 结论:冷保存时间延长导致胆道功能严重损伤,导致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内bcl-2 mRNA/bax mRNA下调,促进移植后早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致HBV变异后病毒复制与肝酶反应水平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证。资料:选经LAM治疗二年以上临床拟诊为耐药的122份血清。[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及变异株。ELISA方法测HBV—M,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ALT、AST。[结果]1、未变异组占65.5%,变异株组占36%,其中单变59%,双变7.1%,共生变33%。2、HBV、DNA的log值,变异株和未变异株各为6.15±1.14和5.42±1.56,〈10。cop/ml和〉10。cop/ml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各占3.15%和25.6%、56,25%和3.3%,P值〈0.01。3、HBV.M变异组和未变异组中eAg’各为6.66%和22.5%。4、ALT、AST的异常率变异组和未变异组ALT为71.8%和35.7%,均值为113.88±125.47和82.68±115.2,AST则异常率各为51、2%和32、1%,均值各为91、69±125.4和64.88±9.0。[结论]LAM治疗两年以上变异株占36%,单变占优势,变异后病毒核酸量值增高,eAg阳性例多,ALT异常率高,均值也高。显示变异后病毒复制力高于未变异组,肝细胞炎症反应强应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肝毒清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每周连续3d腹腔注射DMN10/ul/kg共4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70只),并设对照组(10只)。第2周开始,将7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氯化钆(GdCl3)组以及复方肝毒清高、低剂量组,后4组分别灌胃秋水仙碱0.01mg/kg、腹腔注射GdCl3 40mg/kg及灌胃中药复方肝毒清20g/kg、5g/kg;对照组及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10ml/kg;均每日1次,连用21d。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肝组织TGF—β1、iNOS、TNF-a的FiRRNA表达。结果中药复方肝毒清不仅能减轻肝组织铁的沉积,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减少假小叶的形成;而且能不同程度下调TGF—β1、iNOS、TNF—a的mRNA表达,以高剂量组较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1mRNA:6.32±1.19比16.15±2.39,iNOSmRNA:18.73±2.13比43.15±6.39,TNF-amRNA:3.69±1.22比8.68±2.13,均P〈0.01)。结论铁沉积于库普弗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复方肝毒清的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其调节体内铁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冷循环微波聚能刀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冷循环微波聚能刀(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225例,按照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微波组109例,在CT、B超或腹腔镜引导下行MCT治疗;开腹组116例,全麻下行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微波组手术时间平均(35.5±6.7)min,开腹组平均(122.7±10.6)min;微波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6)ml,开腹组平均(358.3±40.1)m1,最多达1800ml;微波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4±0.45)d,开腹组平均(11.2±1.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生存率分别为82.57%和83.62%,复发率分别为22.33%和21.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肝切除术比较,MCT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手术创伤与出血,全身反应轻微,术后恢复快,并能取得和开腹手术同样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牙周炎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脂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分为牙周治疗组和不做牙周治疗的对照组挥30例:治疗组给予牙周治疗,记求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周时的牙周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对照组于入选时及入选后24周观察上述指标。所有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牙周治疗组于治疗后4、12、24周时各项牙周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12、24周空腹血糖分别为(8.07±1.08)、(8.05±1.06)mmol/L。与治疗前(8.92±1.19)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82±1.47)%、(6.81±1.56)%.与治疗前(7.6±11.51)%比较,笼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治疗后4周糖化血蛋白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糖控制较好者,其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下降不明显,牙周治疗对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显著影响。对照组各项牙周及血糖血脂指标存24周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牙周炎的2型精尿病患者,通过牙周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其糖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干扰素α单用和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 32例 ,给予干扰素α 1b 5MU ,肌肉注射 ,每周 3次 ,共 2 4周 ,拉米夫定 1 0 0mg口服 ,每日 1次 ,共 4 8周 ;干扰素组 30例 ,拉米夫定组 2 4例。观察 3组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谷丙转氨酶 (ALT)复常率。结果3组病人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无明显差异 ,HBeAg阴转率联合组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 (P <0 .0 5 ) ,HBeAg复发率三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结束时 ,HBV DNA阴转率联合组及拉米夫定组明显高于干扰素组 (P <0 .0 5 )。随访 2 4周 ,HBV DNA复发率 ,拉米夫定组明显高于干扰素组及联合组 ,联合组ALT的反跳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及拉米夫定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干扰素α或拉米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 ,联合用药抑制ALT反跳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0.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菌血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菌血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Coulter Gen’s Ⅱ血细胞分析仪共检测了92份人血液标本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其中茵血症患者为40份,健康对照者为52份。同时检测了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和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菌血症组根据白细胞总数分为WBC≤10&#215;10^9/L和WBC〉10&#215;10^9/L组,以及按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分为≤85%组和〉85%组。结果茵血症组的MNV(fl),NDW,MNC分别为156.29&#177;13.32,25.52&#177;4.87,140.38&#177;5.65;健康对照组的MNV(fl),NDw,MNc分别为147.63&#177;4.77,20.88&#177;1.74,145.87&#177;1.87。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分别为17.181,37.088,39.045,P〈0.01)。WBC≤10&#215;100/L组MNV和NDW分别为154.12&#177;17.93fl,23.33土5.02;WBC〉10&#215;10^9/L组MNV和NDw分别为161.13&#177;11.03fl,27.19&#177;3.7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85%组MNV和NDW分别为153.43&#177;15.77fl,24.59&#177;5.77;中性粒细胞〉85%组MNV和NDW分别为163.37&#177;11.41fl,26.62&#177;2.8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液细菌感染中,当NDW的临界值(cut—off)取22.39时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84.8%。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能够反映菌血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其中NDW参数能更加灵敏、特异地反映血液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翟亚萍  商保军  张琳  席雨人  程薇 《临床荟萃》2008,23(23):1689-169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177;0.5)个/ml vs (88.7&#17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177;2.6)个/ml vs (88.7&#17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177;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177;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CD4^+和CD4^+/CD8^+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177;0.6)% vs (64.3&#177;0.9)%、(29.7&#177;0.4)% vs (38.6&#177;0.3)%和(1.2&#177;0.1)% vs (1.7&#177;0.1)%(均P〈0.01);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177;0.3)% vs (24.5&#177;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运动对大鼠骨矿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运动对正常成年大鼠和切除双侧卵巢后的大鼠骨矿盐代谢的影响。 方法:本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广东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完成。普通级4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运动组;假去卵巢组;去卵巢组;去卵巢+运动组。然后重复,每组6只。正常大鼠+运动组和去卵巢+运动组大鼠于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运动训练.5d/周.45min/d.16m/min.跑道倾角0&#176;.持续10周。第10周末.麻醉状态下动脉放血处死各组大鼠,观察骨干重、骨干重/体质量、骨灰重、骨灰重/体质量、骨灰重/骨干重(%)代谢变化。 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骨干重、骨干重/体质量、骨灰重、骨灰重/体质量、骨灰重/骨干重(%)各指标代谢变化:正常大鼠+运动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45&#177;48),(567&#177;32)mg;(1.97&#177;0.06),(1.73&#177;0.10)g/kg;(440&#177;30),(374&#177;91)mg;(135&#177;0.04),(1.14&#177;0.06)g/kg;(68.2&#177;0.7)%,(65.9&#177;0.9)%,t=3.46-6.92,P〈0.01];去卵巢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假去卵巢组[(504&#177;24),(569&#177;40)mg;(1.55&#177;0.61),(1.83&#177;0.19)g/kg;(293&#177;14),(381&#177;23)mg;(0.90&#177;0.04),(1.21&#177;0.14)g/kg;(58.6&#177;0.8)%,(66.3&#177;1.5)%,t=3.64-15.58,P〈0.01];去卵巢+运动组各指标均较去卵巢组明显增加(627&#177;70),(504&#177;24)mg;(1.76&#177;0.11),(155&#177;0.61)g/kg;(409&#177;43),(293&#177;14)mg;(1.15&#177;0.08),(0.90&#177;0.04)g/kg;(65.2&#177;1.2)%,(58.6&#177;0.8)%。t=3.90-11.21。P〈0.01)。 结论:中等强度运动是增加成年大鼠骨矿盐含量和预防去卵巢大鼠骨矿盐丢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观察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在人工肝治疗和内科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规律,探讨其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63例肝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9例为人工肝结合内科治疗组,34例为内科治疗组,依据肝功能、临床症状等指标判定人工肝治疗有效组17例、无效组12例,内科治疗有效组11例、无效组23例,23例健康献血员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动态观察Treg细胞水平变化规律并分析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水平(2.46±0.56)%,有效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人工肝有效组(1.92±0.78)%,内科有效组(2.10±0.5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工肝组(2.62±0.67)%,内科组(2.89±0.7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有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其中人工肝组(4.64±1.31)%,内科组(4.87±2.8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工肝组(5.44±2.13)%,内科组(5.91±2.7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无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eg细胞水平变化在有效患者呈现低→高→低的“峰”形曲线,且人工肝组较内科组Treg细胞水平较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在无效患者呈现高→低→高的“谷”形曲线。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与疗效相关,可作为肝衰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四川部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部分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选择390例经荧光PCR法定量HBV—DNA含量〉104copies/ml的感染者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390例患者中B型186例(47.7%),C型142例(36.4%),BC混合型54例(13.8%),A型3例(0.7%),5例测序待定。C型HBV—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7.59&#177;1.18)log值和75.58%,明显高于B型的(5.36&#177;1.10)log值和45.90ck(P〈0.01);C型ALT、AST、TBIL的水平均高于B型(P〈0.05)。结论四川部分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以B、C型为主,B型占优势,C型次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保肝益胃合剂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CCl42ml/kg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用保肝益胃合剂(30g&#183;kg^-1&#183;d^-1)、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180mg&#183;kg^-1&#183;d^-1)、甘草酸二铵胶囊(甘利欣,30mg&#183;kg^-1&#183;d^-1)灌胃,联合治疗组则用保肝益胃合剂(30g&#183;kg^-1&#183;d^-1)+易善复(180mg&#183;kg^-1&#183;d^-1)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同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肝细胞坏死评分和大鼠死亡率。结果 保肝益胃合剂组ALT、AST活性和肝细胞坏死评分[(1.168&#177;1.066)kU/L、(1.845&#177;2.212)kU/L、(0.56&#177;0.53)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4.982&#177;3.502)kU/L、(7.030&#177;3.616)kU/L、(1.38&#177;0.92)分,P均〈0.013。正常对照组大鼠无死亡;保肝益胃合剂组和保肝益胃合剂+易善复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37.5%、25.0%)均较模型组(60.0%)明显降低,以联用组为最低(P〈0.05)。结论 保肝益胃合剂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联合大黄素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联合大黄素治疗HBV复制期不同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采用RIA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118例不同肝病患者拉米夫定联合大黄素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LN、HA、PⅢ、Ⅳ.C)和HBV DNA的含量,另21例慢乙肝采用单一拉米夫定治疗,用同法检测其血清含量。结果 联合用药后各组HBV DNA含量明显下降,但LN、HA、PⅢ、Ⅳ.C在不同组别下降幅度不一,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值分别为2.19、2.40、2.25、2.88,慢性乙肝组为3.77、3.18、3.71、4.81,代偿性肝硬化组为2.53、4.26、3.97、2.52,失代偿性肝硬化组为0.27、0.42、0.55、0.52(P均>0.1)。单一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组,抗肝纤维化能力小于联合用药组。结论 1、联合治疗可使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LN、HA、PⅢ、Ⅳ.C含量显著下降。失代偿性肝硬化组血清LN、HA、PⅢ、Ⅳ.C含量无明显变化,但能阻止或延缓病变进程。2、拉米夫定联合大黄素抗慢乙肝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宋。  相似文献   

17.
HBV血清学标记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BV血清学标记物(HBV-M)定量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相关性及其对肝病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和荧光定量PCR(FQ-PCR)对186例患者的乙肝病毒DNA(HBV-DNA)和乙肝两对半进行定量检测。结果186例患者的血清学模型包括下列4种:组合IHBsAg(+)HBeAg(+)HBcAb(+)83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5.18%,DNA平均含量为1.01&#215;10^8拷贝/mL。组合ⅡHBsAg(+)HBeAb(+)HBcAb(+)93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9.46%,DNA平均含量为8.11&#215;10^5拷贝/mL。组合ⅢHBsAg(+)HBcAb(+)3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33.3%,DNA平均含量为5.37&#215;10^2拷贝/mL。组合ⅣHBsAb(+)HBcAb(+)7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0%,DNA平均含量小于5.0&#215;10^2拷贝/mL。在组合Ⅰ中HBeAg定量〉1000的e抗原均值为1287.77,血清HBV—DNA含量对数均值为7.480,HBeAg定量〈1000的e抗原均值为329.22,血清HBV—DNA含量对数均值为4.913。两小组的HBeAg含量与荧光定量PCR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差异性检验P值〈0.05,4种组合DNA阳性率为组合Ⅰ〉组合Ⅱ〉组合Ⅲ〉组合Ⅳ。4种组合HBV的ELISA的阳性模式与荧光定量PCR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差异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HBV—DNA含量与e抗原具有显著相关性,选择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标志和HBV—DNA定量检测,对于临床乙肝感染、复制及其传染性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20次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行为问题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1—09/2003—09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就诊儿童29例,为病例组,男25例,女4例,平均年龄(12&#177;2)岁。对照组29例,为附近小学按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6个月)配对的正常儿童。采用Neurocom公司出产的Balanee Master机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进行治疗。①基础训练:患儿在坐、站及行进中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共30min。②游戏训练:通过重心转移完成技术难点,共20min。治疗过程为一对一的训练模式。治疗2-6次/周,20次为1个疗程,共2-4个月。评估方法:①治疗前后评定固定平面睁眼和闭眼、海绵垫平面睁眼和闭眼、左/右脚睁眼和闭眼8种状态下被试的静态直立平衡功能,并与正常儿童比较。平衡功能测试不同感觉状态下重心摇摆度,识别参与控制姿态的视觉、前庭和本体等3种平衡功能,每一个状态测3次,20s/次。记录3次的平均摇摆速率。②治疗前后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调查:该量表可得出6个因子分,包括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③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分为3级,总分的最高分为62分,凡≥13分者有行为问题,分为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为和神经症行为。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IV(父母版)调查:包括18个条目的量表,每个条目对应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8个症状标准中的一条。每一条目按照0-3评分。总分为18个条目的评分总和。各项测试病例组患儿于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对照组仅评定1次平衡功能。 结果:纳入患者29例和正常儿童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治疗前海绵垫平面闭眼、左/右腿睁眼、闭眼条件下摇摆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治疗前分别为(1.6&#177;0.5),(1.2&#177;0.6),(1.2&#177;0.5),(2.8&#177;1.0),(2.8&#177;1.0)。/s,对照组分别为(1.1&#177;0.4),(0.9&#177;0.2),(1.0&#177;0.4),(1.9&#177;0.7),(2.1&#177;0.7)。/s,t=-3.287,-2.443,-2.529,-3.542,-3.032,P〈0.05]。治疗后海绵垫平面睁眼条件下摇摆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非常显著[治疗前后分别为(0.8&#177;0.3),(0.6&#177;0.2)&#176;/s,t=3.808,P〈0.01]。治疗后左、右腿单腿闭眼站立摇摆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左侧治疗前后分别为(2.8&#177;1.0),(2.0&#177;0.6)&#176;/s,右侧治疗前后分别为(2.8&#177;1.0),(2.2&#177;0.7)。/s,t=3.957,2.758,P〈0.05],达到正常水平。②训练20次后Conner测试中多动分和多动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治疗前后多动分分别为(5.5&#177;2.8),(4.0&#177;2.4)分,治疗前后多动指数分别为(12.8&#177;4.5),(10.8&#177;5.6),t=3.348,2.299,P〈0.05]。③Rutter测试中总分、违纪行为分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治疗前后总分分别为(17.0&#177;6.4),(12.8&#177;5.9)分,治疗前后违纪行为分分别为(3.4&#177;1.7),(2.2&#177;1.9)分,t=3.832,4.137,P〈0.01]。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IV问卷测试中注意缺陷分、多动、冲动分、总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分分别为(15.9&#177;3.5),(13.3&#177;5.1)分,治疗前后多动、冲动分分别为(10.2&#177;4.8),(7.6&#177;5.1)分,治疗前后总分分别为(26.1&#177;6.1),(20.9&#177;9.1)分,t=2.136,3.260,2.930,P〈0.05]。⑤患者在海绵垫平面睁眼的变化幅度与Rutter行为量表中违纪行为变化幅度成正相关(r=0.526,P=O.012)。 结论: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患儿的姿势稳定性,同时能较全面的改善患儿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几种典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霉菌性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手术后病理结果,122例胃溃疡患者分为溃疡型胃癌组(n=75)、胃癌合并霉菌组(n=4)及霉菌性胃溃疡组(n=43),55例健康成人设为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抗原72-4(CA72-4)、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血清唾液酸(SA)值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力测定。结果1)溃疡型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CA24-2、CEA、SA水平分别为(49.85&#177;10.36)U/L、(59.31&#177;3.89)U/L、(38.77&#177;12.56)U/L、(5.33&#177;2.94)μg/L及(85.12&#177;10.86)mg/dL,胃癌合并霉菌组分别为(48.98&#177;11.22)U/L、(60.13&#177;4.72)U/L、(36.92&#177;9.97)U/L、(5.38&#177;7.22)μg/L及(85.16&#177;9.96)mg/d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溃疡型胃癌组与胃癌合并霉菌组GPDA水平分别为(48.09&#177;15.02)U/L及(48.22&#177;13.51)U/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溃疡型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CA24-2、CEA、SA及GPD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00%、29.33%、20.00%、41.33%、65.33%及72.00%,均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A+GPDA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达到78.67%。结论CA72-4、CA19-9、CA24-2、CEA、SA和GPDA等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霉菌性胃溃疡、溃疡型胃癌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在胃溃疡病因难以确定、选择治疗方案时,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别是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疾病的临床处理及预后转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单独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单独大剂量地塞米松3种方法治疗急重型儿童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5&#215;10^0/L、出血倾向明显的45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联合组:丙种球蛋白400mg/(kg&#183;d)联合地塞米松1.5mg/(kg&#183;d)静脉滴注,连用5d,于治疗第6d起口服强的松2mg/(kg&#183;d);丙种球蛋白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血小板计数≥50&#215;10^9/L时间分别为(2.1&#177;0.6)d,(2.7&#177;0.6)d,(3.9&#177;0.8)d,血小板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0.1&#177;1.2)d,(11.2&#177;1.3)d,(13.5&#177;1.9)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急重型儿童ITP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