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和利培酮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氨磺必利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而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2.
刘晓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5):416-418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和阿立哌唑口崩片组(对照组)各32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评分均下降(P0.05),氨磺必利组和阿立哌唑口崩片组有效率分别为90.63%,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评分分别为(3.98±1.03)分、(4.07±1.8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小剂量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11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喹硫平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氨磺必利组显效率为55.40%,两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ANS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疗效,以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4、8周末,两组PANSS量表总分及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P〈0.01);研究组有效率93.8%,显效率71.9%;对照组有效率为90.6%,显效率68.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氨磺必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8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治疗组(研究组)和利培酮治疗组(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定临床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8,P>0.05);研究组PANSS阴性症状量表减分和CDSS量表减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静坐不能、心血管不良反应、体质量增加、血清泌乳素升高方面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总体疗效相当,但在改善阴性症状及抑郁症状方面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伴有代谢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92例奥氮平治疗伴代谢综合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治疗组)及奥氮平组(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2周内将奥氮平换为氨磺必利,对照组维持奥氮平治疗,观察12周。入组时及第6、12周末测量腰围、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及空腹血糖(FBS)、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水平。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定。结果:治疗12周末,治疗组腰围、收缩压、BMI、TG、FB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ES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及代谢综合征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后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两组PANSS总分减分及一般病理学减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磺必利组PANSS阴性症状减分明显高于奥氮平组,奥氮平组PANSS阳性症状减分显著高于氨磺必利组(P均0.05)。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体质量增加、镇静嗜睡和血糖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氨磺必利组(P0.05或P0.01)。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2年间收治的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氨磺必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PANSS评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GI-S)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疗效总评(CGI-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随着药物减量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 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及利培酮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分;测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口服糖耐量实验2 h血糖(2h 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明显下降(P均0.05),两组间PANSS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62.8%)(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BMI、FPG、2h PG、FINS、HOMA-IR、HDL、TG和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MI、FPG、2h PG、FINS、HOMA-IR、TG和TC水平较治疗前及研究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01)。结论: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利培酮相似,不良反应少,短期治疗不影响患者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天津市安定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10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5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词汇流畅性测验(VFT)、数字广度测验(DST)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共78例患者完成研究,利培酮组与氨磺必利组脱落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0,P=0.054)。治疗前两组PANSS、VFT、DST及WC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周后,两组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VFT及DS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两组PANSS、VFT及D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培酮组的持续性错误数和氨磺必利组的正确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利培酮组的非持续性错误数较治疗前变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氨磺必利组的正确应答数评分高于利培酮组[(61.79±5.50)分vs.(65.86±5.19)分,t=-3.129,P=0.002]。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