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海产品的主要产销地广州、阳江、湛江、珠海共采集69份海产品,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方法,用最可能数(MPN)法检测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水平,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和PCR法。结果在69份海产品中,37份检出创伤弧菌,总阳性率为53.62%。其中牡蛎中的检出率高达80.95%(34/42),其次为海蟹(25.00%,1/4)、海鱼(18.18%,2/11)。采集于不同季节的42份牡蛎。创伤弧菌的阳性率在4-6月最高,为100%(10/10),不同季节的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MPN法对34份创伤弧菌阳性的牡蛎进行定量分析,采样时环境温度为25—35℃的样品(18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38.0MPN/g)高于环境温度为10~24℃的样品(16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9.2MPN/g)。结论广东省部分海产品的创伤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应对海产品尤其是牡蛎中的创伤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沿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河北省涪海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参照GB4789—2003进行菌株分离,生化鉴定采用API-20E。结果:305份样品检出139株副溶血弧菌,总检出率45.6%,秦皇岛59.8%,唐山51.6%,沧州14.1%;不同样品检出率:贝61.3%,虾55.4%,鱼23.3%,蟹17.0%。结论:河北省沿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程度秦皇岛和唐山高于沧州;贝、虾类海产品高于鱼和蟹。  相似文献   

3.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孤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朝 《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92-192,194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孤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孤菌50.4%、溶藻孤菌21.6%、非O-I群霍乱孤菌15.2%、拟态孤菌5.8%、河孤菌3.9%、创伤孤菌1.4%、费尼斯孤菌1.1%和海鱼孤菌0.6%,未检出霍乱孤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孤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温州市生食海产品中2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预防因食用生食海产品而引起食源性疾病。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 4789.7—2013,取增菌液划线TCBS和m CPC琼脂平板,分别挑取可疑菌落于TSA琼脂斜面,然后进行氧化酶试验,阳性菌株穿刺TSI并同时进行嗜盐性试验,符合初步鉴定结果的可疑菌通过系统生化试验进行确认。结果在759份生食海产品中检出2种致病性弧菌186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63株(21.5%),创伤弧菌检出23株(3.0%)。温州市6个地区检出率最高的是瑞安(53.3%),最低的为洞头(2.5%)。虾、牡蛎、三文鱼中2种致病性弧菌污染程度比较高,而牡蛎和花蛤中创伤弧菌检出率比较高。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检出率分别为27.1%、18.4%。结论温州地区生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污染率比较高,需要重点关注花蛤和牡蛎污染的问题,必须加强对生食海产品的市场监督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消费环节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识别食物消费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茵重点污染环节,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0年间于罗湖区海鲜制售类餐馆、非海鲜制售类餐馆、市场三类场所中采集海产品、淡水产品、加工环节采样样品及冷菜四类样品,依据国标GB/T4789.7—2008检验样品副溶血性弧菌带染状况。结果从18家海鲜制售餐馆、8家非海鲜制售餐馆、5家水产市场、4家超市中,共采集样品458份,其中海水产品57份、淡水产品47份、加工环节样本174份、冷菜样品180份。水产品中,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43.75%,21/47)高于海水产品(1.75%,1/57)(P〈0.01);加工环节类样本中,粗加工砧板以及淡水养殖水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6.00%(4/25)、38.71%(12/31);冷菜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普遍较低,阳性率分别为熟肉1.43%(1/70)、凉菜1.54%(1/65)、生腌海产品0(0/45)(P〉0.05)。结论深圳市罗湖区部分食品和加工环节样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茵污染,尤其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建议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应加入淡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6.
应用API20E检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I细菌鉴定系统为国际公认标准鉴定系统 ,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API2 0 E是肠杆菌科和其它 G-杆菌的标准鉴定系统。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细菌 ,海产品中带菌较多 ,为了食用安全 ,预防食物中毒 ,在每年夏季按照国家标准 GB- 4 789.7检验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本文首次应用 API2 0 E鉴定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 ,检验结果快速、准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鲜活和冷冻的虾、蟹、鱼、贝等海产品采自本市各大商场、宾馆、饭店 ,共 2 9件。1.2 培养基与试剂  API2 0 E试剂条 ,…  相似文献   

7.
衢州市2005~2006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性研究和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了解衢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被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国家标准方法,采用进口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对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生化鉴定。结果:2005年至2006年共检测食品样品223份,检出致病菌45株。总检出率20.2%;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检出率为14.3%(11/77);其次为单增李斯特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7.17%(16/223);沙门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7.17%(16/223);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株,检出率6.45%(2/31);未检出EHEC O157:H7。结论:衢州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类食品、水产品和散装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通过检测,为我市食品安全预警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和TCBS琼脂平板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效果。方法依据WS271—200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对100份腹泻病人肛拭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比较其效果。结果 100份腹泻病人肛拭标本中,TCBS分离出28株可疑菌株,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出30株可疑菌株。对可疑菌株进行生化鉴定,最后有20件标本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和TCBS琼脂筛查出的可疑阳性标本中真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6.7%和71.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05)。结论两种培养基在检测副溶血性弧菌中具有相同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改良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弥补传统法的局限。[方法] 用改进碱性胨水(MAPW)和盐结晶紫增菌液(SVPE)同时对5种冷冻海产品50份样进行增菌后,分别接种至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CV)和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TCBS),以评估2种增菌液和2种分离培养基的效果;随机选取改良方法检出的10个分离株,用PCR技术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特有tl基因,以认证改良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当采用改良方法,即MAPW增菌CV分离时,检出率为100%;当采用传统法即SVPE增菌TCBS分离时,检出率为60%~80%;用PCR技术在所选取的10个分离株中都扩增出了tl基因。[结论] 改良方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酒楼、日韩料理餐厅菜肴所用的海产品和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污染情况。方法:参照《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采样及定量检测方案(2004年5月20日)》的生化法、Vitek-32鉴定系统、最可能数值(MPN)进行定性及定量;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份样品确认VP51株。阳性率为49.5%。按照地域比较,佛山46.7%,惠州50%,深圳51.7%,增城69.2%,中山58.3%,珠海18%。生吃鱼类阳性率中山最高62.5%,深圳最低12.5%;深圳生吃鱼类MPN浓度几何均值最高(54MPN/100g);三文鱼阳性率72.7%(8/11),显著高于其他鱼生(P〈0.05)。结论:本次监测结果(51/103份)相比2000年在该地区调查的1.0%(2/196)有显著提高(P〈0.05)。高阳性率显示食肆有海产、水产混合养殖的习惯,引至生吃水产品VP污染严重,亟待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北省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的变化,为建立VP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供数据基础。方法依据GB/T4789.7—2003对河北省各类水产品进行VP分离,用API20E进行生化鉴定,同时用纸片法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363份样品检出108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9,8%,2005—2007年检出率逐年降低,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x^2=44.42,P〈0.01)。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和氯霉素100%敏感,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阿米卡星显示高度耐药,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4.4%。结论河北省水产品VP污染严重,继续加强VP食源性疾病预警,同时加强水产品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2002-2004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监测了解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广西食品致病菌污染数据库,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南宁、桂林等6个市采集6大类食品,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方法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大肠杆菌0157:H7、志贺氏菌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2002~2004年在6市5类食品中检出沙门氏菌54株,检出率4.49%;其次为检出单增细胞李斯特菌51株,检出率为4.24%,志贺氏菌为1.64%、大肠杆菌O157:H7为0.25%;而另1类食品海产品中副溶血检出率高达20.00%(41/205)。结论 广西主要食品均遭受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生肉污染最为严重,受到了沙门氏菌、L.m、0157:H7、志贺氏菌的污染,熟肉、水产品、生食蔬菜也遭受L.m污染;而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的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不同季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和耐药性,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定期从市场抽取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根据国标GB/T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法国梅里埃ATBFungs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94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3株,检出率38.44%。夏秋季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明显高于冬春季(X2=5.62,P〈0.05。)。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5.47%、51.33%和43.36%。结论深圳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在治疗相关食源性疾病时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浙江省部分海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方法:按3个季节,分别从不同的农贸市场采取鱼、虾、贝类标本,采用MPN法定量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4789.7方法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301份海水产品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33份,阳性率为44.1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虾类和贝类样品显著高于鱼类样品(P〈0.01),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浓度虾类样品显著高于其它两类样品(P〈0.01);夏季采集的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为05、01和04,占分离菌株的62%。结论:我省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十分严重,夏季尤其突出,因此我省应重点防止由海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性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50.4%、溶藻弧菌21.6%、非O-I群霍乱弧菌15.2%、拟态弧菌5.8%、河弧菌3.9%、创伤弧菌1.4%、费尼斯弧菌1.1%和海鱼弧菌0.6%,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海水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方法,笔者采用碱性蛋白胨水、氯化钠多粘菌素B肉汤、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三种增菌培养基及其组合的增菌方法与用TCBS琼脂、弧菌显色培养基两种分离平板分别检验20份海水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显示,采用碱性蛋白胨水+3% NaCl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进行二次增菌,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使用弧菌显色培养基的分离符合率高于TCBS琼脂;增加增菌次数通常能提高分离符合率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对分离自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31株副溶血弧菌的tdh和trh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同时采用血清学分型方法和ERIC-PCR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克隆分析。分离菌株来自病例肛拭(33份)、食品(59份)和餐具涂抹(12份)标本。生化反应鉴定采用VITEK系统和API20E生化鉴定条。共分离得到31株副溶血弧菌,其中1株来自食品,30株均分离自患者肛拭。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国内外文献中屡见报道因海产品污染所致的食物中毒.研究海产品食物中毒对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海产品污染情况、细菌性和毒素中毒的文献作一综述.1 海产品病原菌携带情况副溶血弧菌是日本藤野于1950年首先报告定名的,我国是1958年报告的.30多年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认定该菌是日本和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林业杰等从福建沿海111份各类海产品中检出52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检出率为46.85%.潘幸福等采用3种检验方法检查120份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分别为:常规法39.17%,改良法95.83%,推涂法94.17%;用两种方法结合检查355份海产品,检出277份,带菌率82.69%.此外,海产品中其它病原性弧菌的检出率也较高,徐合连等调查日照市51处冷藏厂(库)中冷冻食品,在鱼、虾、贝、蟹和软体类海产品中检出拟态弧菌4株、创伤弧菌5株、溶藻弧菌8株、副溶血弧菌11株、豚鼠气单胞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4株,6种菌总检出率5.11%.何浙生等从浙江沿海采集100份(每份10  相似文献   

19.
由海产品中检出霍利斯弧菌黄廷学1黄春德1陈天寿霍利斯弧菌(vibrioholisae)为弧菌属,可致人剧烈腹泻,据认为可能与生吃海产品有关。由于这类细菌在常用的培养基上大多不生长,在常用的生化鉴定中生化特性不明显,往往出现判断错误,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筛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疑似致病性气单胞菌,再对疑似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定型。结果从13类2431份市售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8种1946株,检出率为80.05%。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26%;海产品带菌率最高为海瓜子,达145.31%。牡蛎、淡菜、海螺3类海产品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同一样品中检出2种以上致病性气单胞菌有542份,占22.23%。结论检测发现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贝壳类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甲壳类。结果提示,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是一类诱发气单胞菌疾病的危险因子,而本地居民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进一步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因此,建议食用时应注意烹饪方法,以减少气单胞菌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