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血小板活化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外周循环血中血小板活化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由外周血管采血,采用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PCI前后血浆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1-1)、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 65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0min血浆血小板膜表面GMP-140、D-D和t—PA明显增高,术后24h PAI、vWF才显著增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确有血小板活化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胶痛患者血小板CD62P、单核细胞和血小板CD40L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胶痛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小板CD62P、单核细胞和血小板CD40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小板CD62P、单核细胞和血小板CD40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小板CD62P、单核细胞和血小板CD40L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治疗8周后,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胶痛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并显示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庆成  侯燕  汪承炜 《武警医学》2008,19(5):426-428
 目的 探讨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评分(CSA)标准对8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Ⅰ、Ⅱ、Ⅲ3 个组,男5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9.4岁.采用酶联法测定 CD40L、CRP、MMP-2、MMP-9 .结果 CD40L、CRP,MMP-2、MMP-9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Ⅱ型病变高于Ⅰ、Ⅲ型病变.MMP-2、MMP-9与CD40L呈正相关性(r=0.69)( r=0.75).结论 CD40L和MMPs在冠脉斑块形成中有一定联系,CD 40 L可能通过MMPs对冠脉损伤,从而导致斑块形成.而CD40L和MMPs增高有助于研究易损性冠脉斑块.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狭窄多见于冠脉粥样硬化或痉挛,近年来证实痉挛也多发生在有粥样硬化损害的基础上,狭窄后的血栓形成是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是形成血栓的主要成份。冠心病与血小板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抗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MP-140)单克隆抗体为探针,采用同位素标记、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胶体金技术,探讨了冠脉狭窄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并测定了冠脉狭窄后局部切应力的变化,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了冠脉狭窄激活血小板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近来已经肯定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通路,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所触发的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栓形成是ACS主要的发病机制。冠脉病变不  相似文献   

6.
CD40L高表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变化的临床意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别对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包括8例PTCA)、不稳定型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UA组及AMI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SA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2)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而SA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3)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MI发病后24h sCD40L有一峰值;(4)PTCA后血清sCD40L明显高于PTCA前(P<0.01),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无显著性差异(P>0.05);(5)血清sCD40L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复杂狭窄数相关(γ=0.54,P<0.01)。提示血清可溶性CD40L同在AC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可能是冠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激活介导的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血小板激活、聚集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贯穿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云  韩国华 《人民军医》2006,49(8):463-463
成年人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病因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见。近年来,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了解青年ACS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我们对2002年12月~2005年7月收治的40岁以下青年冠状动脉造影ACS27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茂莲 《西南军医》2010,12(1):22-24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ACS68例,随机分成氟伐他汀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氟伐他汀组血清hs—cfuP、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脂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0.
<正>冠心病是一种猝死率高、危害严重的常见疾病,规范冠心病管理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无论采取药物或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均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石。双联抗血小板,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_(12)受体拮抗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标准治疗。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强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支架术对血小板激活因子干预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后的血浆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含量的变化,了解冠状动脉支架术对血浆内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干预作用,探讨拮抗PAF的临床对策.方法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支架术组(26例)于支架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周血浆PAF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与经临床常规治疗未置入支架的同类患者的血浆PAF水平进行对比.测定正常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0.2±6.8)岁及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62.3±5.9)岁,血浆PAF水平的含量,并与ACS未置入支架的患者血浆PAF水平对比.结果①ACS患者血浆PAF含量平均为(289±6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SA组(P<0.05);②冠状动脉支架术后24h血浆PAF含量平均为(372±96)μ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③支架术后1周PAF含量下降为(210±41)μ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人群水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有可能因内皮损伤与手术激惹,激活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分泌PAF而导致的高凝状态与"过度炎性反应"情况的存在.对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术前应充分做好拮抗PAF的准备,可减少手术激惹及组织损伤,从而减少导致PAF增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重症胆管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我们测定了36例重症胆管炎患者的PL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A肽(FP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重症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2p、CD63和PAC-1的表达。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2p、CD63和PAC-1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分别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PAC-1表达与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病情变化、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替罗非班是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并且能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组织供血.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尽管替罗非班抗血小板疗效好、安全性高,但在高龄患者中,常规剂量替罗非班仍显著增加了主要出血事件发生,因此,在高龄患者中,其应用剂量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75岁以上ACS患者接受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的剂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source cr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心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行D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以CAG检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计算D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分析DSCTCA和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和偏心性。结果:D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1%、96.8%、96.3%;DSCTC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与CAG一致性良好(K=0.859);ACS组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低于SAP组,偏心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SAP组,SAP组正性重构率高于ACS组,负性重构率低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DS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CAG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冠心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齐琳  毛定飚  滑炎卿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64-116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急件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介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观察子痫前期与正常妊娠患者血小板相关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水平。方法:选择子痫前期妊娠晚期24例,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11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13例;另外选择正常妊娠晚期(正常组)20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栓烷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TXB2、vWF及GMP-140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轻度子痫前期组TXB2、vWF及GMP-140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子痫前期妊娠晚期患者血小板相关PTS分子标志物水平较正常妊娠晚期患者显著升高,其存在P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