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电镜对产后大鼠胸腺组织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产后大鼠胸腺组织的超微结构与未孕大鼠相比,上皮性网状细胞中的暗细胞明显增多,其核周间隙扩大.亮细胞减少,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均减少.两种上皮性网状细胞内张力细丝都增多.皮质内淋巴细胞减少,多数是小淋巴细胞,大中型淋巴细胞及其分裂相少见.浆细胞的数量增多.提示产后大鼠胸腺上皮性网状细胞的退化和淋巴细胞的增殖减退是胸腺退化的组织学基础,其机制可能为妊娠期升高的类固醇类激素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胎胸腺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光镜和电镜下研究50例人胎的胸腺。8(1/2)周胎胸腺尚未分小叶,也不能分辨皮质和髓质。12周胸腺间充质隔分隔小叶,同时髓质内可见胸腺小体。14~16周小叶数量增多,皮质分化出内、外二区。外皮质色浅系T淋巴细胞繁殖区。17~20周胸腺的发育已较完善。胎期胸腺间充质隔及皮髓交界区发现一些非上皮网状细胞和大量嗜酸髓细胞。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胸腺已分隔成小叶,小叶的皮质色深,为密集的淋巴细胞组成,髓质色浅,多为上皮性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大小不等的胸腺小体,胸腺小体周围毛细血管丰富。新生儿胸腺内未见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地探讨不同年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规律与胸腺质量、胸腺指数增龄变化引起胸腺萎缩的机制。方法:大鼠按年龄分组,测定其胸腺质量及体质量大小,应用植物血凝素(PHA)丝裂原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利用噻唑蓝(MTT)颜色反应法观察淋巴细胞转化;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胸腺主要结构的年龄变化。结果:测定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胸腺指数明显下降。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胸腺组织的光、电镜观察胸腺皮质变薄,胸腺细胞稀疏,皮、髓质分界不清;大量的脂肪、纤维代替了部分胸腺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减少,部分细胞凋亡。结论:增龄过程中,大鼠胸腺萎缩退化,胸腺指数下降;免疫结构退化与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自然衰老SD 大鼠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 大鼠60 只,饲养于SPF 环境中?分别在6?12?18?24 月龄安乐10 只动物,以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NK 细胞杀伤实验判断淋巴细胞功能;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BA 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并对胸腺?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随年龄增长大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降低?CD8 阳性T 细胞数减少?脾细胞对NK 靶细胞杀伤能力降低?血清中IL-2 的量减少,IL-6?IL-10 含量升高,SOD 减少,MDA 增多?胸腺脏器系数降低?胸腺萎缩,脾髓窦扩张,淋巴滤泡萎缩,髓外造血增多?脾中8-OHdG+ 细胞主要位于红髓区,成簇分布?胸腺中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髓质中,从皮质到髓质阳性细胞逐渐增多?结论 提示免疫系统的增龄性退化与其氧化损伤的累积有一定关系,为衰老免疫损伤学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189例死胎及活产死婴胸腺病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容  姚胜平 《西部医学》2003,1(2):123-125
目的 探讨缺氧因素对胎儿死亡(死产)及活产死婴胸腺偶然性退化的影响。方法 将死产及活产至1岁死婴胸腺分为两组,分别观察皮质及髓质内细胞成分、形态及数量变化。同时分别观察二者脾脏胸腺依赖区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死胎组胸腺皮质变薄、胸腺细胞数量减少、胸腺小体变性等,重于活产死婴组。皮髓质内其它组织成分的变化,二者互有轻重。死胎(死产)组脾脏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缺氧因素在胎儿期对胸腺发育的影响,较活产至婴儿期死亡者严重。  相似文献   

7.
金钱草对免疫反应的影响——Ⅱ.淋巴组织耗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钱草对小鼠淋巴组织有耗损作用,尤以胸腺的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髓质网状上皮细胞变性,哈氏小体消失,皮质变薄,胸腺细胞锐减;脾和淋巴结中T细胞分布区域的细胞成分显著减少。文中讨论了金钱草的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大鼠抗小鼠胸腺基质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脾内免疫法,制备出两组大鼠抗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的大一小鼠B细胞杂交瘤,已获40个单抗分泌细胞株。小鼠胸腺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髓质TSC反应阳性,皮质TSC反应阴性;(2)皮,髓质TSC反应均呈阳性且强度相似;(3)髓质TSC反应强于皮质TSC;(4)皮质TSC反应强于髓质TSC;(5)胸腺细胞的反应呈弥漫性。本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鉴别TSC亚群并且对研究T细胞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兔抗大鼠L型或K型丙酮酸激酶(PyK)的抗体为第一抗体,并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为第二抗体,用双抗体法对正常大鼠肝、肾切片及小鼠HepA腹水肝癌(简称HepA)细胞涂片作免疫荧光染色,借以探讨L型及K型PyK在这些组织中的定位。结果发现:(1)L型PyK主要存在于肝实质细胞,而K型PyK可能主要存在于柯否细胞。(2)HepA细胞的胞浆,被K型PyK抗体染色后呈强烈的荧光。(3)L型PyK仅存在于大鼠肾脏皮质中,而K型PyK在大鼠肾皮质和髓质中均较丰富。以上两型PyK在肾脏中的分布与皮质和髓质的糖代谢特性不同是相一致的。因肾髓质较皮质含有较多的K型PyK,故其氧化率低于皮质,而酵解率和Crabtree效应高于皮质。  相似文献   

10.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胸腺的年龄变化进行了研究。健康雄性SD大白鼠32只,分为3月龄(青年)、8月龄(成年)、15月龄(初老)及20月龄(老年)四组。3月龄胸腺皮质较厚,淋巴细胞密集,染色较深,皮质与髓质分界明显;8月龄以后,皮质变薄,髓质扩大,脂肪组织逐渐增多;20月龄胸腺实质只剩下分散的小块状,其余全被脂肪组织所代替。ACP、NSe、ATPase及5-Nase活性随增龄而增加,AKP、LDH及SDH无明显的年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到,大鼠胸腺细胞与上皮性网状细胞的5′-核苷酸酶活性在生后第2至4周最强。胸腺髓质内细胞此酶活性比皮质细胞酶活性高。结果提示:胸腺细胞5′-核苷酸酶活性变化可能与T细胞成熟、分化及向外周淋巴器官输送T细胞等功能有关。上皮性网状细胞5′-核苷酸酶活性对胸腺细胞具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6例孕5个月的正常人胎胸腺上皮网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可区分出以下各种类型的上皮网状细胞:(1)被膜下上皮网状细胞,(2)皮质上皮网状细胞,(3)皮髓交界区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4)髓质内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从超微结构上的差异表明它们在胸腺的不同部位构成了不同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3.
104例尸检萎缩胸腺组织,用PAP法进行抗角蛋白多克隆抗体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发现61例病理性重度萎缩胸腺中,网状上皮细胞有4种分布类型①正常分布,②小叶中心集中分布,③小叶内平均分布,④消减型.7例生理性萎缩胸腺,均为消减型.胸腺网状上皮细胞形态有具细长突起(皮质)及短突起(髓质)2型.萎缩胸腺内有60.7%呈网状上皮增生,尤以髓质区明显.有12例胸腺组织行扫描电镜观察,见胸腺重度萎缩呈疏网型、蜂巢型及消减型序列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腺组织结构的增龄性形态学改变,了解引起胸腺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胸腺切片制作、染色,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胸腺主要结构的增龄性变化,对胸腺皮、髓质的细胞密度之比的变化进行测试。结果:光镜观察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胸腺皮质变薄,胸腺细胞稀疏,皮、髓质分界不清;胸腺皮、髓质的细胞密度比例随增龄降低。而电镜下观察到胸腺细胞退化萎缩,出现了大量的脂肪、纤维、凋亡的胸腺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减少,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固缩。结论:随着鼠龄增大,胸腺细胞及上皮性网状细胞等线粒体结构的退化数目减少,胸腺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胸腺多糖、脂类和酶组织化学反应变化及其与胸腺退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 ,在光镜下观察糖尿病大鼠胸腺多糖、脂类和酶组织化学反应变化 ,并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糖尿病大鼠胸腺皮质萎缩退化 ,皮质明显变薄 ,细胞密度显著降低 (P <0 .0 1)。巨噬细胞呈PAS、油红O、ACP、NSE、SDH强阳性反应 ,在皮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大量聚集 ,并呈现组化反应异质性的变化。皮质许多上皮细胞呈PAS、SDH和ACP强阳性反应。大量胸腺细胞呈ALP或ACP强阳性反应 ,散在或成簇分布于皮质中。结论 糖尿病大鼠胸腺皮质明显萎缩退化 ,呈现明显多糖、脂类和酶组织化学反应变化 ,其变化与胸腺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了5 ̄6个月胎儿胸腺实质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的髓质中,这些细胞可能是淋巴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及上皮性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复合体。就此种细胞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妊娠16~36周33例胎儿胸腺细胞 ANAE 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16周胎儿胸腺皮质 ANAE 阳性胸腺细胞为7%,而髓质为26%,其数目随胎儿的发育逐渐增加,19周后基本趋于恒定,皮质为11.50~32.83%,髓质为20~39.88%。显示 ANAE 活性的胸腺细胞绝大多数是中等大小的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我们还观察到胸腺细胞 ANAE 染色有的呈单个大点状棕红色颗粒,有的为1~4个较细小的颗粒,有的细胞在核周胞质内呈弥散性棕红色,前二者在髓质内多见,后者在皮质内较多。本文对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月龄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免疫器官组织特点进行观察,为其用于建立人类免疫相关疾病模型提供基础形态学资料。方法2、4和12月龄小型猪免疫器官被分别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4月龄前,胸腺内胸腺细胞和胸腺小体的数量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12月龄时,胸腺细胞数量有所减少,排列比较疏松,胸腺小体的数量和体积基本没有变化;2月龄时胸腺小体周围可见许多大小不同的空泡状细胞和细胞碎片。4月龄前,脾白髓动脉周围组织淋巴鞘和脾小结在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增大,但12月龄时有所减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其变化与大鼠和鸡的基本一致。2月龄淋巴结皮质靠内,髓质靠外,4月龄两者分界不明显,12月龄淋巴小结较大,淋巴细胞排列疏松,髓质内淋巴细胞较少,毛细血管增多。结论从整体结构上观察,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免疫器官的组织学结构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大鼠胸腺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的影响及其在胸腺退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应用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方法,对糖尿病大鼠胸腺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及形态学观察。结果在糖尿病大鼠胸腺中,巨噬细胞呈ACP、NSE强阳性组化反应及呈Ly、AACT强阳性免疫反应,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大量聚集于皮质和皮髓质交界区,皮质尤为明显。交错突细胞呈S-100蛋白强阳性免疫反应,细胞数量则明显减少,主要分布于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电镜观察皮质巨噬细胞胞质含有被吞噬的凋亡细胞或小体,而皮髓质交界区巨噬细胞胞质则含有囊泡和颗粒。结论 糖尿病大鼠胸腺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酶活性明显增强,在酶活性、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异质性变化。交错突细胞数量则明显减少。两者均在胸腺退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 P物质 ( SP)、血管活性肠肽 ( VIP)和神经肽 Y( NPY)在大鼠胸腺的分布及与 T细胞发育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对大鼠胸腺内所含 SP、VIP、NPY神经纤维进行定位观察。结果 :胸腺肽能神经的免疫反应性主要位于髓质 ,在皮、髓质交界区的血管平滑肌上也有表达。结论 :胸腺内有丰富的肽能神经分布 ,VIP、SP可能参与成熟 T淋巴细胞的功能调节 ,VIP、NPY可能有控制 T淋巴细胞迁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