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全面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carO基因以及外排泵adeB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A类β-内酰胺酶基因TEM-1、C类β-内酰胺酶基因ADC-3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三者阳性率均为100.0%;B类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为100.0%,外排泵adeB基因阳性率为100.0%。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1、ADC-30、OXA-23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和获得adeABC外排泵3种耐药的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人群呼吸道中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地区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手工法和VITEK仪对分离培养的271株嗜血杆菌进行鉴定,用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用KB法测定嗜血杆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流感嗜血杆菌(HIN)57株(21.0%),β-内酰胺酶阳性率15.8%,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流感嗜血杆菌(BLNAR)10.5%;副流感嗜血杆菌(HPI)214株(79.0%),β-内酰胺酶阳性率18.2%,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副流感嗜血杆菌14.5%。HPI的感染率明显高于HIN,与年龄、性别无关。儿童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31.3%)明显高于成人(8.2%)(P<0.05)。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3.3%,对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74.2%。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全部耐氨苄西林。β-内酰胺酶阴性耐氨苄西林的嗜血杆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以及氯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β-内酰胺酶阳性嗜血杆菌。结论儿童嗜血杆菌产酶率上升,β-内酰胺酶阴性耐氨苄西林嗜血杆菌耐药问题不容忽视。阿奇霉素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一组分离自浙江省某市级医院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外毒素toxA基因,以了解该组菌株的产β-内酰胺酶与外毒素状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分离浙江省某市级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5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外毒素toxA基因.结果 2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blaGES、bla VIM、toxA 3种基因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0.0%、20.0%、100.0%.结论 产blaGES与blaVIMβ-内酰胺酶和携带外毒素toxA基因是本组菌株的主要特征,其中产blaGES与blaVIMβ-内酰胺酶基因是本组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细菌耐β-内酰胺抗生素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理的研究主要从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和外膜通透性三个方面进行。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是引起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外膜上的微孔蛋白通道是影响药物渗透的关键因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是不含β-内酰胺酶耐药菌的普遍特点。水文就此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克服耐药性的方法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以及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月15日-12月9日ICU分离的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7株,使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型法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多种水解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17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6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对除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外的常用抗菌药物多药耐药;ERIC-PCR分型显示14株为A2型、1株A1型、2株A3型;15株检出OXA-23型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OXA-24型β-内酰胺酶基因,9株检出VIM型β-内酰胺酶基因8、株检出IMP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ICU存在由同一类型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暴发流行;对亚胺培南耐药主要是OXA-23型丝氨酸β-内酰胺酶基因、VIM和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细菌室2004年1-12月非重复分离肺炎克雷伯菌218株,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率36.2%(79/218)。79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大于90%;三代头孢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1.0%,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61.0%;四代头孢(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3.4%;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58.5%;单环β-内酰胺类的氨曲南的耐药率为70.7%;三种含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6.8%~55.1%;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在55%~65%之间。上述所有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均处于耐药范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阴性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比较:阿米卡星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同济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率36.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含酶抑制剂药物、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8.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相关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常州地区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抱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TEM、SHV等17种耐药基因,并用DNA测序仪测序.结果 80株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46.3%,37株大肠埃希菌检出TEM、SHV、CTX-M-1群、OXA-1群和DHA 5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1.1%、78.4%、21.6%、10.8%、5.4%;37株菌中有36株至少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24株同时检出>2种β-内酰胺酶基因,1株菌最多同时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只有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大肠埃希菌已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成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和耐药性,探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的监控措施.方法 对2010年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株数以及耐药性,并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结果 全年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87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菌株构成比为31.2%;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全院未发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暴发和流行.结论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数较多,耐药率较高,应该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预防和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对金属β-内酰胺酶进行分型.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5-2006年耐亚胺培南并对所有受试抗菌药物均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特异的酶切位点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反应,确定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果 1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2株产生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限制性酶切反应证实为IMP-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以IMP-1型为主,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因素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并非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以及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35株多药耐药菌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oprD2基因.结果 13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按检出率依次为AmpC酶占36.3%,ESBLs+ AmpC酶占14.8%,金属β-内酰胺酶占13.3%,ESBLs+ AmpC酶变异子占11.9%,AmpC酶变异子占5.2%,ESBLs占4.4%;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检出率CTX-M-1群为45.9%、TEM为25.9%、CARB为12.6%、DHA为10.4%、IMP为3.7%,未检出SHV、OXA- 10群、PER、GES、VEB和VIM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69.6%.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β-内酰胺类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与CTX-M-1群、TEM、CARB、DHA、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45株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基因同源性,探讨产β-内酰胺酶基因型在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WHONET5.4分析耐药趋势变化;改良三维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表型;PFGE不动杆菌属同源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β-内酰胺酶基因型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突变位点.结果 45株不动杆菌属中3株(7.32%)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型,28株产OXA-23型(68.3%)、10株产IMP型(24.4%)、13株产TEM型(31.7%)、18株产CTX-M型(43.9%)、6株产 PER型(14.6%)、7株产 AmpC型β-内酰胺酶(17.1%),未检出产SHV型β-内酰胺酶;24株(58.5%)同时产生≥2种酶型;对10号菌OX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证实为OXA-23型,与genebank公布的OXA-23型基因100%同源.结论 不动杆菌属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是造成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6月-8月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菌株。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结果 71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自ICU占67.6%,大多来源于痰标本占84.5%。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为79.4%~100.0%,其中对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0%。检测出的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有blaOXA-23(90.1%,64例)、blaTEM(66.2%,47例)、blaKPC(1.4%,1例)和blaSHV(1.4%,1例),其中1例菌株同时携带blaKPC、blaSHV以及blaTEM三个耐药基。结论医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情况较严重,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可能与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IMP-1型基因存在情况以及omp K36膜孔蛋白基因变异状况。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A类、B类、C类、D类等四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omp K36膜孔蛋白基因。结果:20株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A类至D类β-内酰胺酶基因均有检出,A类酶检出TEM 20株,VEB 2株,KPC 2株,B类酶检出IMP 1株,C类酶检出DHA 6株,D类酶检出OXA-1 2株,其余3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均未检出。20株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omp K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和测序存在突变或缺失。发现1株同时检出TEM-1型A类β-内酰胺酶基因、IMP-1型B类β-内酰胺酶基因和DHA-1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并发现膜孔疍白基因omp K36缺失。结论: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陷和缺失,也许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肺炎克雷伯菌中查出IMP-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在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烧伤创面耐药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黄杆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机制. 方法质粒和染色体抽提以市售试剂盒进行;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用纸片法定性;质粒和染色体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用PCR扩增法;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 结果纸片法定性显示该菌产β-内酰胺酶;经PCR扩增和产物序列分析表明其染色体和质粒均携带有β-内酰胺酶PSE-1基因. 结论该多重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由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基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与变异.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4月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7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carO基因.结果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TEM、PER、ADC、OXA-23群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5.0%、25.0%、100.0%、80.0%,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 携带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是该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分析18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及KPC型阳性菌株与插入序列ISKpn6的关联。方法采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通过gyrA、parC基因测序和比对确认了1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KPCISKpn6)连锁检测均采用PCR法,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亚型通过测序和比对进行确认。结果 18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除对四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率>83.3%外,对其余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50.0%,有的甚至100.0%耐药;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中共检出TEM-1 17株、CTX-M-3 4株、LAP-2 1株、KPC-2 14株、IMP-4 2株、DHA-1 4株、OXA-1 1株共7种耐药基因亚型,且基因检出与其细菌耐药表型相符合;14株KPC-2型阳性菌株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每一株均有阳性基因检出,且检出的7种耐药基因亚型分布于β-内酰胺酶4个类别中,显示耐药株携带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多种性;14株携带KPC-2型基因的阳性株其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提示KPC-2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ISKpn6高度关联。  相似文献   

18.
产吲哚金黄杆菌和黏金黄杆菌产β-内酰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产吲哚金黄杆菌和黏金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方法 平板琼脂稀释法测定被试菌株对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MIC;三维试验测定被试菌株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用3对引物扩增相应的基因.结果 25株产吲哚金黄杆菌和10株黏金黄杆菌中,68.0%的产吲哚金黄杆菌和90.0%的黏金黄杆菌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但所有菌株中未发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 金属β-内酰胺酶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和黏金黄杆菌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我院嗜血杆菌分离率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调查我院2000-2001年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率并对其耐药进行分析。方法 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976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8株,产β-内酰胺酶株0%,副流感嗜血杆菌13株,产β-内酰胺酶株7.69%;2001年845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25株,产β-内酰胺酶24%,副流感嗜血杆菌120株,产β-内酰胺酶17.5%;检出1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 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培养基质量是提高嗜血杆菌分离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目前治疗嗜血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但副流因杆菌耐药比流感嗜血杆菌复杂,且存在有β-内酰胺酶以外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SHVβ-内酰胺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通过不断的点突变,SHVβ-内酰胺酶拓宽了酶作用的底物范围或增加了对酶抑制剂的耐受能力。本文概述了SHVβ-内酰胺酶的起源和多样性、酶特性及检测有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