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滴眼液时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35只中华大耳白兔双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术后左眼用配置的100μg/ml NGF滴眼液.右眼滴平衡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作为对照,1滴,次,3次,d。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取5只兔,在观察双眼前后节反应后处死兔,摘除双侧角膜.进行角膜神经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过程,分别比较角膜上皮、浅基质层,深基质层NGF组与BSS组LASIK术后不同时期角膜神经的数量。结果LASIK术后角膜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第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NGF组与BSS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上皮、浅基质层神经数量比较.NGF组大于BS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深基质层神经数量比较,NGF组大于BSS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不同部位、不同时期角膜神经的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畅  张一川  乔诗凝  贺美  丁清  屈淑娥 《眼科》2011,20(6):391-396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两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兔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及手术后兔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情况。设计 动物实验。研究对象 新西兰白兔60只。方法 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依术后取角膜时间不同分为5个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第1、7天、1、3、6个月取兔角膜,通过氯化金染色的方法观察兔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主要指标 光镜下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的变化,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量。结果 光镜下观察,LASEK手术后1天深层基质神经保留,术后7天切削区内的神经断端开始再生,术后6个月切削区前基质神经丛重构基本完成,形态与正常接近;而LASIK术后1天可见基质层神经纤维断端,术后7天深层基质神经无明显再生的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角膜瓣边缘神经断端再生神经增多,术后6个月角膜瓣内的前基质神经丛开始恢复,部分神经断端无神经再生,形成盲端。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天)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0.650±0.101、0.580±0.109),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0.661±0.032),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t=0.687,0.277,0.107;P=0.530,0.796,0.920)。结论 与LASIK相比,LASEK术后兔角膜神经损伤轻,修复快。  相似文献   

3.
戎慧丰  赵青  颜华  刘贵培  刘源  刘文广 《眼科研究》2011,29(12):1065-1070
背景组织工程角膜由于更接近活体角膜形态,植入体内易于成活而成为当今眼科学关注的热点。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角膜重组人Ⅲ型胶原(RHC-Ⅲ)/聚[3-(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二甲基(3-磺丙)胺](PMPDSAH)互穿聚合物网络(IPN)(RHC-Ⅲ/PMPDSAHIPN)水凝胶植入兔眼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作为角膜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中国大耳白兔10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个组,实验组90只,正常对照组3只,其他15只兔(30只眼)为同种异体移植组提供供体角膜。实验组根据角膜材料的不同分为RHC-Ⅲ/PMPDSAH IPN组、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GF)的NGFRHC—Ⅲ/PMPDSAH IPN组和同种异体移植组,每组各30只兔,均取右眼为手术眼。将实验组3种材料移植入兔角膜前板层,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有无排斥反应,对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变化进行评分,记录各组兔术眼角膜上皮化时间,观察期为6个月。分别于术后3d、1周、2周及术后1、3、6个月每组各取5只兔角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角蛋白K3的表达。对实验组3个亚组各时间点角膜透明度和CNV评分的差异比较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Kraskal—WallisH检验,3个亚组角膜上皮化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实验的6个月中,RHC—Ⅲ/PMPDSAH IPN组、NGF RHC-Ⅲ/PMPDSAH IPN组和同种异体移植组兔术眼的植片均未脱出,未见免疫排斥反应。术后6个月,RHC—Ⅲ/PMPDSAH IPN组、NGFRHC-Ⅲ/PMPDSAH IPN组和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透明度、CN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4.34,P=0.23;H=2.60,P=0.46)。NGFR HC-Ⅲ/PMPDSAH IPN组角膜上皮化时间最短,平均为(4.97±0.63)d,与RHC—Ⅲ/PMPDSAH IPN组和同种异体移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0;t=5.80,P=0.00);RHC-Ⅲ/PMPDSAH IPN组和同种异体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0)。RHC—Ⅲ/PMPDSAH IPN组和NGF RHC-Ⅲ/PMPDSAH IPN组移植材料与兔角膜融合较好,术后2周材料部分降解,术后1个月材料均完全降解,术后6个月新生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角膜上皮细胞中K3表达阳性。结论RHC—Ⅲ/PMPDSAH IPN与兔眼的生物相容性较好,NGF可以有效地促进角膜创口愈合和上皮再生,提高其力学强度后,有望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角膜替代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5只(30眼)薄瓣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NGF组(NGF治疗)、阳性对照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与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滴眼),每组各5只(10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上皮下神经数量及浅基质神经密度、浅基质神经数量,并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及3组之间各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GF治疗组SND分别为(10 801±3 331)µm/mm2、(11 619±3 932)µm/mm2、(12 299±2 622)µm/mm2,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2.2±3.4、11.6±2.7、13.1±2.7,浅基质神经密度分别为(7 258±1 242)µm/mm2、(8 148±2 462)µm/mm2、(8 984±1 526)µm/mm2,浅基质神经数量分别为8.5±1.4、8.9±2.6、10.1±2.1。与术前相比,3组所有的神经参数在术后1周均明显减少(P<0.01)。与术后1周相比,NGF治疗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1个月均上升,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3个月才开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上皮下神经数量在术后3个月开始上升(P<0.05);NGF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上升(NGF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NGF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再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瓣神经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丹丹  陈辉 《眼科研究》2009,27(5):420-42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不同时期中央角膜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滴眼液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研究,将35例(70眼)行LASIK的青壮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NGF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查术前、术后10d、1、3、6个月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及中央角膜神经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0d、1、3、6个月角膜知觉、BUT、泪液分泌量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神经密度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NGF组神经密度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滴眼液对LAIS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 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 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 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 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 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 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 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 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 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 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 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 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 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角膜新生血管对大鼠角膜损伤神经再生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D大鼠。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A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术后0、3、7天给予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C组0、3、7天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操作。分别在术后1天、1周、2周、4周,采用裂隙灯照相法观察记录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记录神经长度。采用Cochet-Bonnet知觉仪测量缝线区的角膜知觉,采用Schirmer试验泪液线测量右眼的泪液分泌量。术后4周角膜全层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记录上皮下神经密度。主要指标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神经长度、上皮下神经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结果 A、B组术后1、2周有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术后4周消退闭锁,C组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A组术后1、2周新生血管面积比为(10.86±1.57)%和(1.87±0.69)%,分别小于B组的(25.42±2.65)%和(6.48±1.10)%(P均=0.000)。术后1天A、B组神经长度分别为(151.02±4.74)μm、(149.69±4.32)μm(P=0.306);术后1、2、4周,A组神经长度均长于B组,分别为(193.84±2.25)μm与(155.73±2.98)μm、(217.15±2.08)μm与(166.21±2.41)μm、(220.70±1.41)μm与(203.76±1.74)μm(P均=0.000)。术后A、B组神经长度均有减少并有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术后4周A组损伤区上皮下神经密度(22.60%±2.02%)明显高于B组(9.41%±2.01%)(P=0.000)。A、B组上皮下神经短小稀疏、密度低,C组形态正常。A、B组术后1、2、4周时角膜知觉及泪液分泌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B组均有下降并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角膜新生血管可能抑制角膜损伤神经再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有利于神经再生。(眼科, 2017, 26: 106-111)  相似文献   

9.
角膜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形态和功能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增群  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1994,30(4):301-304,T036
采用氯化金神经组织染色法与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轴浆运输法相结合,对36只兔角膜缘穿透性切开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角膜神经再生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80°角膜缘穿透性切开术后1个月,可见角膜缘细小神经分支的芽生;术后2个月,有1~2支神经再生进入角膜基质;术后6个月,有少数基质神经再生。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神经的再生差异无显著性。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三叉神经节(TG)中标记神经元的数量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在角膜神经完全损伤后6个月,角膜神经再生并不能恢复正常神经密度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刘平  李宝华  余涵  王新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26-929
目的比较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术后角膜上皮和神经纤维再生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50只双眼建立角膜浅层瘢痕模型,造模后双眼行PTK,根据术后白天使用的滴眼液不同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双眼滴氯霉素眼液每天4次;羟甲基纤维素组:双眼滴羟甲基纤维素和氯霉素眼液每天各4次;EGF组:双眼滴EGF和氯霉素眼液每天各4次;NGF组:双眼滴NGF和氯霉素眼液每天各4次;EGF+NGF组:双眼滴EGF、NGF和氯霉素眼液每天各4次。分别在PTK术后1d、3d、5d、7d和30d空气栓塞处死各组兔各2只,每组分别取左眼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右眼进行角膜神经染色,对角膜上皮和神经纤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术后5~7d各组角膜上皮均已全部愈合,EGF组、NGF组和EGF+NGF组有轻度角膜上皮增生现象,30d各组仍有上皮细胞增生。神经染色术后7d各组之间形态学上未见明显差异。术后30d均可见新生神经纤维出现,从深层未损伤神经和切削区神经干出芽再生。EGF组、NGF组和EGF+NGF组每高倍镜视野中平均新生神经纤维数比其他两组高。透射电镜发现术后30d各组上皮基底细胞仍增大,可见大量扩张的粗面内质网,EGF组和EGF+NGF组基底细胞可见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NGF组中尚且有较多微丝。结论 EGF和NGF滴眼液对于PTK术后的角膜上皮和神经纤维修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以EGF+NGF滴眼液的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不同位置,不同深度角膜损伤后,角膜神经恢复的特点和过程。方法:以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和显微板层角膜层间置换术为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射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术后3周 ̄8个月角膜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2个月创缘神经以再生成环或以芽生的方式进入植片,术后3个月可见粗大神经从周边长入植片,术后6个月上皮下丛形成,术后8个月上基本恢复。显微板层角膜层间置换术术后3周切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了解动物或人的角膜神经分布和发育过程对于角膜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动物角膜神经发育和特异性定位的研究结果已有发表,但是有关胚胎发育阶段角膜神经纤维的分布规律和角膜神经纤维的定量研究结果尚少见. 目的 了解鸡胚发育过程中角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并定量评价随着鸡胚龄增长其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胚胎期6 ~20 d(E6~E20)的鸡胚作为角膜胚胎发育模型,获取相应胚期的带有角膜缘的完整鸡角膜,使用β-tubulinⅢ抗体进行角膜免疫荧光染色,以标记角膜神经,将角膜上皮面朝上做角膜上皮的放射状切开,制备全角膜铺片,用含DAPI抗荧光淬灭缓冲甘油封片.利用正置荧光显微镜拍摄获取整个角膜的神经纤维图像,使用Photoshop CS4测量不同胚龄的鸡胚角膜表面积和神经纤维束数量,采用Imaris x64 7.4.2软件测量不同胚龄的鸡胚角膜神经纤维总长度和密度.结果 全角膜铺片显示,鸡胚E6 ~ E8可见神经束从颞侧巩膜进入角膜缘,E9 ~ E10时神经纤维在角膜缘呈环状分布,E11~ E15时延伸进入角膜中央,E16 ~ E20时角膜形成神经纤维丛.E6~E20期间,鸡胚角膜表面积、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均随着胚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007、227.051、67.748,均P<0.01),鸡胚角膜表面积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间呈强正相关(r=0.863,P<0.01).鸡胚角膜神经纤维束从E13开始出现,为(59.00±1.14)/mm2,此后缓慢增加,至E18达到高峰,数量为(576.75±29.16)/mm2,至E20时角膜神经纤维束数量减少,为(299.67±25.46)/mm2,不同胚龄期鸡胚角膜神经纤维束数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9,P=0.000).结论 鸡胚角膜神经发育从E9开始,随着发育鸡胚角膜表面积、角膜神经纤维总长度及密度均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 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神经的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结论 近视性LASIK术对不同部位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神经恢复接近正常,中央部神经修复较慢。  相似文献   

14.
The pattern of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grafted rabbit cornea was investigat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Grafted corneas were excised 2, 7, 14 and 28 days after grafting, and processed for observation by conventional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normal, unoperated cornea Schwann cell basal laminae are, unlike those of ordinary peripheral nerves, discontinuous and fragmentary on the fibers coursing through the corneal stroma.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generation, while numbers of regenerating axons extended through the Schwann cell columns of regenerating axons extended through the Schwann cell columns in the grafts, many other regenerating axons elongated as single fibers through the corneal stroma outside the Schwann cell columns. These single naked axons were later enveloped by Schwann cell cytoplasm, contributing to the overall dense irregular pattern of regenerated nerves in the grafted cornea.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regenerating axons can extend throughout the stroma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basal lamina tubes, making the corneal stroma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5.
王存  傅婷  李志杰  夏潮涌 《眼科研究》2012,30(7):581-585
背景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哺乳动物发育阶段角膜神经分布的研究,但是尚无对睁眼前后这几个时间段角膜神经分布的研究.目的 了解小鼠睁眼前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与密度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SPF级C57B L/6小鼠分为出生后1 d(P1 d)、P7d、P13 d(睁眼前1d)、P14 d(半睁眼)、P17 d(完全睁眼后1d)和P23 d(完全睁眼后7d),各组均5只鼠10只眼.采用β-微管蛋白Ⅲ抗体进行整张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使用Delta Vision Core拍摄角膜背鼻侧、背颞侧、腹鼻侧和腹颢侧的神经纤维图像,根据体视学测量线性结构的原理,运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中的“手动测量-建立多边形特征”计算角膜面积,并且使用LnsgRand.grd曲线(间距为53 μm)分别计算各组小鼠的角膜面积、神经纤维总长度以及各分区的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C57/BL6小鼠P1、P7、P13、P14、P17、P23 d的角膜面积分别为(0.404±0.007)、(1.362±0.154)、(1.573±0.080)、(1.603±0.046)、(1.847±0.052)、(2.445±0.798)mm2,神经纤维总长度值分别为(3.718±1.044)、(19.065±3.350)、(23.687±0.907)、(27.309±2.477)、(31.989±3.976)、(41.214±1.573)mm,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9.592±1.138)、(14.506±1.908)、(15.088±1.241)、(16.772±1.897)、(16.821±2.102)、(17.660±1.216)mm/mm2,均随鼠龄的增长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906、0.424、2.375,P=0.000),角膜面积和神经纤维长度之间呈正相关(r=0.983,P<0.01).角膜4个分区的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背鼻侧区:F=0.159,P=0.000;背颢侧区:F=2.172,P=0.001;腹鼻侧区:F=1.998,P=0.000;腹颞侧区:F=2.352,P=0.000).其中从P13 d到P14 d,背鼻侧区的神经纤维密度减少了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72);而且从P14 d到P17 d,背颞侧区、腹鼻侧区和腹颞侧区的神经纤维密度分别减少了4.6%、5.5%和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96:t=0.701,P=0.501;t=-0.100,P=0.919).结论 小鼠睁眼过程对整个角膜或角膜各分区神经纤维的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P17 d开始,小鼠角膜神经纤维呈追赶性增长,恢复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