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初步研究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药理作用,为解决槲寄生等寄生药用植物的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从槲寄生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对发酵产物进行了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结果:从槲寄生中分离到JF、A1、G6等11株内生真菌;G6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有抑制作用;JF、A1发酵产物具有较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如产气肠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同槲寄生一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且还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研究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药理作用,为解决槲寄生等寄生药用植物的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从槲寄生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对发酵产物进行了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结果:从槲寄生中分离到JF、A1、G6等11株内生真菌;G6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有抑制作用;JF、A1发酵产物具有较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如产气肠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同槲寄生一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且还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3.
泰山黄精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玲  王德才  史仁玖  苗增民  廉立慧 《中草药》2013,44(11):1490-1494
目的 研究泰山黄精内生真菌的分布及其多样性,并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 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黄精内生真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黄精内生真菌培养物抗耐药菌活性,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活性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从泰山野生黄精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共分离出32株内生真菌,分属于7个属,分布最广的类群是镰刀菌属Fusarium sp.,占总菌株的31.3%,其次是不产孢真菌Sterile mycelia (28.1%)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21.9%).各组织中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性,根中内生真菌的分离率最高,茎和叶中次之,果实中最少.共有来自5个属的14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供试菌株有抗菌活性,其中8株具有广谱抗耐药菌活性.对活性最强、抑菌谱最广的不产孢菌株HJG-10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确定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结论 泰山黄精中蕴含着大量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为寻找和开发新型抑菌生物制剂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佳  胡旭姣  陈炎伟  叶呀微  杨玲燕  陈林  丁志山 《中药材》2006,29(10):1080-1082
目的:初步研究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方法:从槲寄生植株中分离出内生真菌,采用MTT法对JF、A1和G6的发酵产物进行了抗肿瘤药理活性研究。结果:从槲寄生中分离到JF、A1、G6等11株内生真菌。JF、A1和G6的发酵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JF、G6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抑制作用较强;G6、A1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作用较强,且随发酵天数的增加作用明显加强;然而三者发酵产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槲寄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同槲寄生一样具有抗肿瘤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产生物碱和石杉碱甲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筛选产生物碱和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方法 以分离自健康蛇足石杉植株组织中的14株内生真菌为材料,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筛选产生物碱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对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HPLC测定,分析是否产生石杉碱甲;并利用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菌种的初步鉴定。结果 筛选出8株产生物碱的菌株,并从中筛选出一株产生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SY-02,初步鉴定内生真菌SY-02为1株炭角菌。结论 在分离自蛇足石杉的内生真菌中,能产生生物碱的真菌比例较高,内生真菌菌株SY-02能在发酵条件下产生石杉碱甲。以产生物碱的菌株为出发菌株,结合活性及结构检测,可以使产石杉碱甲内生真菌的筛选更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6.
3种仙人掌植物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盛  邢珂  吴少华  张琦  陈有为 《中草药》2006,37(6):917-921
目的从墨西哥仙人掌、元江仙人掌、绿仙人掌的肉质茎中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初步鉴定及活性筛选。方法选择30种病原微生物作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从3种仙人掌的茎中分离出111株内生真菌,其中49株内生真菌对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来自墨西哥仙人掌、元江仙人掌、绿仙人掌的抗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48.4%、42.9%及42.3%,其中平板抑菌直径大于15mm的高抗菌株有20株。抗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于青霉属、曲霉属等19个属中。结论首次从仙人掌中分离和鉴定出111株内生真菌,仙人掌内生真菌中广泛分布着活性菌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筛选麻口皮子药中抗类风湿关节炎的活性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切块培养法和划线分离法培养分离麻口皮子药中内生真菌,利用MTT法筛选出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HFLS-RA)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运用形态和分子鉴定的方法鉴定活性菌株。从麻口皮子药中分离得到了25株内生真菌,其中MK-05,MK-17,MK-19,MK-23为活性内生真菌,其发酵物抑制HFLS-RA增殖的IC50分别为0.367,0.775,0.689,0.757 g·L^-1。4株活性菌株中,其中3株鉴定到种,分别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Phomopsis liquidambari,Diaporthe perseae;1株鉴定到属,为Phomopsis属。首次从麻口皮子药中筛选出了对HFLS-RA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内生真菌,为麻口皮子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檀香内生真菌分布特点及其在抗菌物质开发和檀香快速栽培研究中的潜在应用,该研究对檀香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与促生特性进行了研究。檀香内生真菌分离及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325株檀香内生真菌(其中来自根86株,茎105株,叶134株)隶属于16个属;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离率与定殖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根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茎和叶,不同部位优势内生真菌类群存在较大的差异:根部为镰刀菌属(Fusarium,占50.00%)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10.47%),茎部为链格孢属(占58.11%)和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占20.00%),而叶部是盘长孢属(Pantoea),占74.63%。40株代表性檀香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液的抗菌活性分析结果显示:90%内生真菌至少对其中1种测试菌表现出抑制活性,其对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总数的45.0%,30%,47.5%,55%,72.5%,62.5%。对它们的促生特性进行分析,筛选到5株具溶磷活性的内生真菌,8株可分泌IAA的内生真菌,以及4株可产铁载体的内生真菌,其中内生真菌Monilia sp.TXRF45既具溶磷活性、又能产生IAA和铁载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檀香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且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部分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和促生活性,它们在抗菌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快速栽培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筛选麻口皮子药中抗类风湿关节炎的活性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切块培养法和划线分离法培养分离麻口皮子药中内生真菌,利用MTT法筛选出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HFLS-RA)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运用形态和分子鉴定的方法鉴定活性菌株。从麻口皮子药中分离得到了25株内生真菌,其中MK-05,MK-17,MK-19,MK-23为活性内生真菌,其发酵物抑制HFLS-RA增殖的IC_(50)分别为0.367,0.775,0.689,0.757 g·L~(-1)。4株活性菌株中,其中3株鉴定到种,分别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Phomopsis liquidambari,Diaporthe perseae;1株鉴定到属,为Phomopsis属。首次从麻口皮子药中筛选出了对HFLS-RA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内生真菌,为麻口皮子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丽春  郭顺星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0):1540-1542
 目的 对我国云南产 5 种石斛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菌活性 ,以获取 5 种石斛内生真菌的资源及分布情况,获得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同时为深入地了解石斛与内生真菌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提供参考。 方法 以平板分离法分离内生真菌;用琼脂块法对获取的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 结果 从 5 种石斛中共分离获得 155 株内生真菌;其中共有 48 株真菌对至少 1 种供试验菌株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 30.97% 。 结论 5 种石斛中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分离和筛选具抗菌内生真菌是获取天然抗菌活性物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对宿主组培苗生长与代谢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初筛所得7株活树附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代谢成分的影响,该研究观察测量了接菌与未接菌铁皮石斛组培苗形态特征与农艺性状,采用苯酚-硫酸法与热浸法测定组培苗茎总多糖含量与浸出物含量,柱前衍生HPLC分析茎多糖中单糖组成,HPLC分析茎醇溶性成分。研究表明,供试7个菌株可改变铁皮石斛组培苗茎节变紫进程,并影响茎糖类及醇溶性成分组成及含量积累,除DO34外均能促进组培苗生长与提高多糖含量,除DO12外均能促进甘露糖含量积累,DO18,DO19,DO120可促进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积累,综合生长及代谢成分多项指标筛选出DO14,DO18,DO19与DO120 4个优良菌株,为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与微生物工程研究提供了菌种材料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垂丝海棠内生真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代谢产物。方法:从垂丝海棠叶片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CLP001,通过18S r DNA的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利用液体静置培养的方法得到发酵产物,以及利用硅胶,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半制备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内生真菌CLP001与P.oxalicum的相似性达到99%,因此被鉴定为P.oxalicum CLP001,从内生真菌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亚油酸甘油三酯(1),1,2-亚油酸甘油二酯(2),1-单亚油酸甘油酯(3),单乙酸甘油酯(4),棕榈酸(5),亚油酸(6),麦角甾醇(7),1-D-阿拉伯醇-单亚油酸酯(8),尿嘧啶(9),反-丁烯二酸(10)。结论:其中化合物1~4以及8,10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和寄生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管花肉苁蓉寄生过程。方法:变档体视显微镜观察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和寄生过程的形态结构。结果:①管花肉苁蓉种子不接触寄主柽柳根,可独立萌发。②种子萌发首先从种孔长出芽管,其顶端与寄主根接触并膨大为吸器,吸器侵入寄主根,使寄主根维管束内充满褐色物质。③管花肉苁蓉幼体撑破芽管而出,其上可见6~7个鳞叶突起的;断裂的芽管、胚乳细胞残留体及种皮脱落。④近茎端的根明显膨大变粗;远茎端的寄主根则逐渐萎缩。结论:寄生过程遵循种子萌发长出芽管,接触寄主根形成吸器并侵入寄主根,管花肉苁蓉幼体出现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滇牡丹内生真菌PR35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ITS 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菌种鉴定;应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依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菌株PR35鉴定为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从菌株PR35的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6-dihydroxyphenyl)-3-hydroxybutan-1-one(1),1-(2,6-dihydroxyphenyl)propan-1-one(2),1-(2,4,6-trihydroxyphenyl)butan-1-one(3),4-methoxy-1-naphthol(4)和啤酒甾醇(5),其中化合物1~3对灰葡萄孢、燕麦镰孢和紧密单孢枝霉显示明显的抗真菌活性。结论:内生真菌长梗木霉首次从滇牡丹植物中分离获得,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滇牡丹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微生物发酵产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川楝内生真菌的遗传及PKS、NRPS基因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丹  张波  张小平  腾芸  李小林  辜运富 《中草药》2014,45(10):1461-1467
目的 探明川楝Melia toosendan内生真菌遗传、聚酮合成酶基因(PKS)、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多样性,为寻找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菌株奠定基础。方法 对分离自药用植物川楝的39株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并通过PCR技术扩增其ITS序列、PKS基因和NRPS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9株菌株的表型鉴定和系统发育显示,川楝内生真菌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等25个属,其中曲霉属(17.9%)、青霉属(15.4%)为川楝内生真菌的优势真菌类群;共得到12个PKS基因和6个NRPS基因,其中NRPS基因都为青霉属。结论 川楝内生真菌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强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能力,对青霉属和曲霉属内生真菌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鹰爪花Artabotrys hexapetalus茎叶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在组织内的分布特点及种类鉴定.方法:采用石蜡永久制片法对鹰爪花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细胞化学法确定内生真菌的分布,平板分离法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通过rDNA中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类鉴定.结果:鹰爪花茎次生构造由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韧皮部纤维成层分布;叶为异面叶,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具纤维组成的维管束鞘;茎和叶多个组织有内生菌分布.共分离鉴定18株内生真菌,其中拟茎点霉Phomopsis spp.是鹰爪花内生真菌优势菌群,占分离总数的61.1%,其次为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结论:鹰爪花茎和叶显微特征明显,其内生真菌的分布无明显组织特异性,拟茎点霉为鹰爪花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恒山黄芪内生真菌Rhizopu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别。方法:通过组织学的方法从恒山黄芪中分离到AR02,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法,内生真菌大量发酵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结合HPLC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到的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通过理化分析测定结合光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黄芪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AR02被鉴定为根霉属Rhizopus sp.,从该菌株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色胺酮(1),lawsaritol A(2),曲菌酸(3),trypacidin(4),monomethylsulochrin(5),emodin 8-Omethylether(6)和cannabifolactone A(7)。结论:化合物1~3,6和7均为首次从恒山黄芪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且黄芪内生真菌Rhizopu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呈现出多个类别,可以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8.
伴生菌对猪苓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邢晓科  郭顺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3):1575-1578
目的:研究伴生菌对猪苓菌丝的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伴生菌的胞内及胞外成分添加到猪苓的液体发酵体系中,发酵培养结束后测定猪苓菌丝的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结果:添加伴生菌菌丝体及适量的未经灭菌的伴生菌发酵液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的生物量,而添加经灭菌的伴生菌发酵液可显著降低猪苓菌丝的生物量;添加伴生菌菌丝体及发酵液均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多糖含量,而显著降低猪苓胞外多糖含量。结论:伴生菌的胞内及胞外成分可在今后猪苓发酵生产时有选择地利用。  相似文献   

19.
李馨蕊  马川  郭力  刘娟  熊亮  周勤梅 《中草药》2019,50(20):4859-4862
目的研究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IS275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川芎内生真菌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IS275代谢产物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内酯类化合物,鉴定为(+)-4,11-二羟基-2-十二烯-5-内酯。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芎内真菌中分离得到的新内酯化合物,命名为芎孢内酯A。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离自地黄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究其促生作用。方法:以2株Alternaria属内生真菌A.alternata,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不同类型的诱导子,发酵液滤液和菌丝降解液,分别考察其对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结果:不同菌株制备的真菌诱导子促生作用差异明显,以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的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促生效果较佳,且以其发酵液滤液促生效果最好。在该培养条件下,怀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根长、总叶绿素、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增加率分别为27.80%,29.49%,22.08%,15.05%,35.98%和68.18%。结论:内生真菌诱导子可促进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今后地黄内生真菌应用中可做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