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在不同时点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脑组织中MDA、单氨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NO、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日龄大鼠幼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兴奋法针刺I组、兴奋法针刺II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兴奋法针刺I组和正常对照组从造模后24 h开始给予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刺激;兴奋法针刺II组从造模第8天开始给予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刺激。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做针刺处理。各组于造模后第21天处死,检测脑组织中MDA、MAO、NO及GSH-PX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兴奋法针刺I组MDA[(3.4±0.87)nmol/mg比(5.50±1.58)nmol/mg]水平降低(P<0.05);兴奋法针刺II组NO[(12.43±3.47)μmol/mg比(17.10±5.82)μmol/mg]水平降低(P<0.05);兴奋法针刺 I 组及兴奋法针刺 II 组 MAO[(32.12±11.15)U/mg、(31.01±9.92)U/mg 比(40.90±11.02)U/mg]水平降低(P<0.05);GSH-PX[(2.61±1.20)U/mg、(2.61±1.37)U/mg比(1.43±0.49)U/mg]水平升高(P<0.01)。结论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可降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脑组织中MDA、MAO、NO水平,提高GSH-PX水平,促进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的脑组织代谢产物的清除,保护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年8—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2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天、14天、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Ⅱ组(P〈0.01)。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或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针刺可抑制脑性瘫痪幼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头顶一棵珠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头顶一棵珠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断头形成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断头后张口喘气的时间;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形成缺血模型,观察头顶一棵珠对大鼠脑含水量的影响;利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形成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对脑含水量、脑组织ATP酶的活性、LPO含量的影响.结果 头顶一棵珠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后张口喘气时间,减少脑含水量,并可有效降低脑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提高脑组织ATP酶活性,减少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结论 头顶一棵珠对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79-2382
目的:观察朱琏兴奋Ⅱ型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患者随机分为朱琏手法组85例,普通针刺组85例。朱琏手法组采用朱琏兴奋Ⅱ型手法;普通针刺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组均加艾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经3个疗程治疗后,采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观察判断每1个疗程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比较疗程的长短。结果:面神经功能评分朱琏手法组第1疗程(64.76±25.44)分、第2疗程(85.51±21.15)分、第3疗程(92.71±13.52)分,普通针刺手法组第1疗程(51.86±25.81)分、第2疗程(74.45±22.85)分、第3疗程(86.24±18.87)分,朱琏手法组评分提高大于普通针刺组(P0.05或P0.01);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朱琏手法组第1疗程(2.78±1.13)级、第2疗程(1.78±0.98)级、第3疗程(1.51±0.77)级,普通针刺组第1疗程(3.29±1.13)级、第2疗程(2.32±1.06)级,第3疗程(1.86±0.93)级,治疗后朱琏手法组神经功能分级评定降低大于普通针刺组;(均P0.01);朱琏手法组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临床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均P0.01);朱琏手法组第2疗程治愈率52.94%、第3疗程治愈率67.06%,普通针刺组第2疗程治愈率28.24%、第3疗程治愈率43.53%,朱琏手法组治愈率高于普通针刺组(均P0.01)。朱琏手法组的疗程为(2.31±0.74)个疗程,普通针刺组的疗程为(2.59±0.70)个疗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兴奋Ⅱ型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改善面神经功能上优于普通针刺组;在临床疗效上朱琏兴奋Ⅱ型手法优于普通针刺组;在治愈率及缩短治疗时间上朱琏兴奋Ⅱ型手法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养阴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长期激怒法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基础上,采用大鼠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症状评分、脑含水量、脑梗塞范围、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采用小鼠断头致脑缺血模型,观察小鼠断头张口喘气时间。结果:养阴通络方16g/kg组能使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明显降低脑梗塞率和含水量,可延长小鼠断头张口喘气时间;养阴通络方8g/kg组脑梗塞率明显降低。脑组织切片病理学检查表明养阴通络方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养阴通络方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产后功能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产后尿潴留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得气后电针疏密波刺激15 min后出针;观察组给予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针刺,采用快速刺入法进针,然后迅速短暂地提插浅刺5次,不留针,迅速抖出法起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膀胱首次排尿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能有效促进产后功能性尿潴留患者自行排尿及排空膀胱,且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年龄为9~59个月的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10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88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针刺兴奋法是一种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朱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朱琏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选用相同穴位,朱琏针法组采用朱琏针法兴奋Ⅱ型手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朱琏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更高(P0.01),对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具有优势;其中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朱琏针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其余各型两种针法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均能取得满意疗效,而朱琏针法兴奋Ⅱ型手法对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是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银杏叶注射剂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断头形成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断头后张口喘气的时间和次数:电凝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MCAO),观察复方银杏叶注射剂对大鼠行为、脑梗塞面积、脑含水量、神经元坏死指数的影响;利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形成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对脑含水量、脑组织ATP酶的活性、LPO含量的影响。结果:复方银杏叶注射剂165、110mg/kg能明显延长断头张口小鼠喘气时间;110、55mg/kg降低或改善MCAO大鼠行为障碍,脑梗塞范围,脑含水量及神经元坏死指数;110mg/kg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含水量,能明显提高脑组织ATP酶活性,减少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结论:复方银杏叶注射刑对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分别于术后7d、15d、30d,与喜德镇对照治疗,记录小鼠张口喘气时间,计算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结果:造模导致了小鼠脑缺血、缺氧,早期还出现脑组织水肿,表现为张口喘气时间缩短,脑指数和脑含水量增加。而电针和喜德镇均可延长张口喘气时间、降低脑指数和脑含量,具有抗脑缺氧和减轻脑水肿程度的作用,但疗效以电针为优。结论: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该模型出现的脑缺血、缺氧状态,及早期的脑组织水肿有显著改善作用,此可能为针刺治疗VD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中的"头针穴组"对宫内窘迫导致的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中线粒体氧化应激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给予临产前孕鼠异氟烷吸入麻醉和夹闭双侧子宫动脉10 min的延迟剖宫产术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模型。正常分娩的新生大鼠为正常组;造模成功的HIBD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幼鼠。针刺干预于大鼠14天鼠龄时进行,每天针刺1次,共干预14 d。针刺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的全脑进行指标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脑皮质中ROS的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ATP/ADP比值。结果:(1)各组大鼠脑皮质重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针刺组脑皮质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脑皮质重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脑皮质重量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ROS平均荧光表达比较:模型组ROS平均荧光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的ROS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比较各组的ATP/ADP比值: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针刺组均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能有效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大鼠脑皮质重量增长;(2)针刺组中ROS与ATP/ADP比值表达成负相关趋势,提示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大鼠脑功能修复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能有效降低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损伤,并能提高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靳三针对宫内窘迫HIBD大鼠大脑皮质Cyt-c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揭示靳三针对大脑的保护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妊娠21 d时剖腹,用止血钳夹闭双侧子宫角血管5 min,剖宫产取出幼鼠经行为学及脑组织切片确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为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模型组不针刺;针刺1组、针刺2组、针刺3组、针刺4组分别于出生后第3、5、7、14天开始针刺,连续7 d;正常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造模不针刺。所有组别大鼠均于出生后21 d断头取脑组织,检测大脑皮质中Cyt-c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4个针刺组的Cyt-c光密度值都有所下降,其中针刺1组、针刺2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Caspase-3的表达被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生后第3天开始针刺对宫内窘迫HIBD大鼠脑的保护作用与Cyt-c和Caspase-3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痛量表(NPQ)评分及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常规电针疗法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次注射外源性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凋亡的影响,探讨rhEPO神经保护作用分子机制。方法新生7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rhEPO治疗组。采用Rice等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HIBD模型),rhEPO治疗组于缺氧缺血完成后即刻腹腔内注射rhEPO5000U/Kg1次。各组分别于术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HIBD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EPO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蛋白在假手术组呈低水平表达,HIBD组表达增高,rhEPO治疗组则较假手术组及HIBD组表达更高;Bax蛋白在假手术组中表达弱,HIBD组表达增高,rhEPO治疗组则HIBD组表达低。结论rhEPO通过减少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来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再灌注老龄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推测针刺改善缺血再灌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刺激百会、肾俞、足三里各穴后,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鼠脑各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内BDNF表达极低,缺血再灌注组表达增高,针刺加缺血再灌注组的表达较前者更高(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BDNF表达升高,利于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恢复;针刺治疗可促进脑内源性BDNF蛋白的合成,可能是针刺有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赤芍总甙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军  王静  刘超 《中药材》2001,24(2):124-126
目的:观察赤芍总甙对小鼠实验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选用小鼠断头模型及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形成的小鼠脑缺血模型。结果:赤芍总甙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后张口喘气时间,减少脑含水量,并可有效降低脑毛细血管通透性。结论:赤芍总甙对小鼠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兴奋法治疗晕厥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兴奋法是针灸学家朱琏所提出的针刺手法中的一种,它是针剌时间短暂,刺激强度较强的一种针刺方法,也可以说是短暂的强刺激。笔者在跟随韦立富老师学习朱老针法时,运用此法治疗临床急症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观察即时效应,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钰  李秀娟  刘欢  鲍毅梅  周光 《河北中医》2021,43(1):107-110,15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艾灸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幼鼠记忆与学习能力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日龄7 d的Wistar幼鼠通过左颈总动脉结扎离断建立缺血模型,再放入缺氧箱中(氮气92%,氧气8%)2.5 h建立缺氧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120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头针组、艾灸组及联合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头针组造模成功后第3 d取头针顶颞前斜线(双侧)与顶颞后斜线(双侧)及百会针刺治疗,每日1次;艾灸组造模成功后第3 d取穴夹脊(双侧)、百会及足三里(双侧)行艾灸治疗,每日1次;联合组造模成功后第3 d行头针联合艾灸治疗,治疗方法同头针组及艾灸组,每日1次。各组均治疗32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幼鼠的记忆与学习能力进行检测,记录各组幼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并检测大脑海马区NO及GSH-Px的表达水平。结果头针组、艾灸组及联合组幼鼠治疗后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且联合组幼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均短于头针组和艾灸组(P<0.05),但头针组与艾灸组幼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艾灸组及联合组幼鼠治疗后海马区NO及GSH-Px水平与对照组比较,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SH-Px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幼鼠海马区NO及GSH-Px水平改善均优于头针组和艾灸组(P<0.05),但头针组与艾灸组幼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艾灸可明显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瘫幼鼠的记忆与学习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NO水平,升高GSH-Px水平,改善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神庭、百会穴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大鼠皮质区和海马区中LC3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方法5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电针组(18只)、模型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电针组及模型组行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行假手术。三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h,5d,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电针组于造模2h后取神庭、百会穴进行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同时于针灸干预后第4~8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及皮质区LC3Ⅱ的含量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Ⅰ、LC3Ⅱ及LC3Ⅰ/Ⅱ比值。14d后处死3组大鼠,立即断头取脑,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区域并计算脑梗死的体积。结果①神经功能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大鼠经针灸干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②Morris水迷宫实验: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大鼠穿越平台期的时间及路程明显缩短,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质及海马区检测LC3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区LC3Ⅰ及LC3Ⅱ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及皮质区LC3Ⅱ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LC3Ⅱ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LC3Ⅱ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脑梗死体积计算: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脑梗死的区域和体积明显缩小(P0.001)。结论电针神庭、百会穴可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对自噬网络及其调控机制在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朱琏兴奋Ⅱ型针刺手法结合温和灸对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血亏虚型月经后期的育龄女性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朱琏兴奋Ⅱ型针刺手法结合温和灸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雌孕激素联合周期疗法。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比较治疗前后月经后期中医症候积分、月经失血量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与雌二醇(E2)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月经后期中医症候积分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失血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月经失血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31/40)(P<0.05)。结论:朱琏兴奋Ⅱ型针刺手法结合温和灸治疗月经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