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其高复发率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降低其致死、致残率的关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我们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3例,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8-01~2010-06在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无严重肝、肾功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堵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目前在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因此,深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对降低其发病率、复发率,最终全面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已经明确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浆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及T/P比值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阿司匹林剂量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群健康。Apelin-13参与脑血管病发病过程,由Apelin-13及Apelin受体APJ组成的Apelin-13/APJ系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保护作用,有望为脑血管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主要针对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清瘦素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性,测定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瘦素水平。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40例女性健康自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正常体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肥胖组较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P<0.001),血清瘦素水平与BMI相关(r=0.832、r=0.857.P<0.01),与TG、TC、HDL-C、HDL-C无关。结论:女性血清瘦素与BMI成正相关,与肥胖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管性痴呆(VaD)系指由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两项核心要素是:临床痴呆综合征及作为痴呆病因的脑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7.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舒血宁治疗组(治疗组)。疗程15d,治疗前后均观察患者症状及检测血黏度。结果2组患者用药15d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血黏度指标(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原蛋白含量)下降,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例,脑梗死患者45例,同期选取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明显(F=30.152,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脑梗死组(t=8.153,P0.05),高于对照组(t=6.294,P0.05);脑梗死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68.89%),短暂性脑缺血组发作高于对照组(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脑梗死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对照组(P0.05);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指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警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等,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胰岛素抵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近来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多发性硬化患者较正常人更易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缺氧诱导因子、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等缺血性损害标记物表达的增高;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广泛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似的大脑低灌注。多发性硬化本身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过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引发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两组: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病人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率。结果 两组病人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现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呈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趋势,是人类致残及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性卒中有众多危险因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再发缺血性中风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74例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并与随机抽取的 80例首次发作病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在首次发作一年内发生较多 ,病情更为严重 ,预后更差 ,死亡率更高。结论 :预防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或称中风可由许多不同病因引起。目前,一般认为主要可分两大类:(1)缺血性脑血管病。(2)颅内出血。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远较颅内出血高得多。根据Kurtzke氏1969年报告,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发病率的62%,在每100,000人口中病死数为120人;而原发性肺内出血的发病率为16%,在每100,000人口中的病死数为40人(见附表1)。也有作者指出:在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中,脑血栓形成约占40%、脑栓塞25%、脑内出血20%、蛛网膜下腔出血5%。虽然许多统计并不一致,但总的趋向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相对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73例脑卒中血液流变学9项指标和血脂,纤维蛋白原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国内文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比研究报道的较少。我院神经内科自1988~1990年内,对73例脑卒中病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9项指标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73例脑卒中均为 CT扫描证实。其中脑梗塞44例,脑出血29例。(一)病变部位:1.脑梗塞:内囊区15例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机能亢进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亢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1例为MoyaMoya病,1例为静脉窦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亢伴缺血性脑血管病.关键诱因是甲亢未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甲亢做为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病因,在临床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1.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动脉硬化症者,更高于正常健康人。 2.完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出血。 3.V111R:Ag 可做为脑动脉硬化症程度指标,可做为脑血管病一项辅助诊断。不能做为病程观查和疗效判定的指标。 4.V111R:Ag增高是预报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检查 4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与颈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4 9%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 (84 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 4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3% )。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19 1%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 )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为主 (4 3 3% ) ,其次为颈内动脉 (4 0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氙-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且大约20%的患者在病后1~2年内会再次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溶栓、支架等介入方法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挽救半暗带、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认为,发病3h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最迟可以延长到病后6h.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在时间窗内溶栓疗效不佳,而一些学者进行了6h外延迟溶栓研究,部分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1],表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临床上迫切的需要一种能迅速准确判定缺血半暗带的检测方法,为溶栓时间窗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客观根据.氙~CT(Xe-CT)技术是一种可以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进行定量测定的先进的影像学方法,近几年发展很快,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推理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推理能力损害情况,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要点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 对7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简明精神智能量表(MMSE)、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联合型(CRT)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MMSE总分和CRT检查得分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1).7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出现推理障碍者54例(72%).MMSE得分高者对应的瑞文推理测验IQ得分也高,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647, P<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出现推理障碍相当普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