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所选49例肝脾损伤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给予超声检查,并和手术检查结果对比。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例患者为包膜下血肿,包括2例肝脏损伤,2例脾脏损伤和1例肝脾联合损伤;4例中央性破裂型,包括1例肝脏损伤,2例脾脏损伤和1例肝脾联合损伤;40例包膜破裂型,包括13例肝脏损伤,25例脾脏损伤和2例肝脾联合损伤。将手术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超声检查结果显示,4例未确诊,45例正确,检查准确率为91.8%(45/49)。结论在检查诊断肝脾损伤患者时,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芦荟延缓衰老的疗效及其可能机理。方法:利用小鼠吸入臭氧(O3)制造衰老模型,并在其造模过程中以不同浓度的芦荟提取液实施治疗,9周后检测小鼠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肝组织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并用彗星实验(Comet Assay)检测肝、脾组织细胞DNA氧化损伤的程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经芦荟治疗后,模型小鼠不仅全血SOD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两项指标明显改善并趋向正常,而且肝、脾细胞DNA拖尾尾长成短,有效地减轻了肝、脾细胞DNA的损伤程度,作用较复方丹参片对照组全面。结论:芦荟能提高机体杭自由基氧化损伤的能力,减轻肝、脾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通过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及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的新途径。方法: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与三七总皂甙(PNG)于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IHAT)的动物模型上,分别于移植术后2周、12周对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ALT)含量、~(99m)Tc-HIDA摄取试验及脾内肝细胞增殖指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移植术后2周,三七总皂甙组脾内肝细胞水肿、变性程度较轻,肝化脾匀浆ALT含量达(928±268)U/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术后12周,肝细胞生长因子组脾内肝细胞生长好,数量、面积大,肝化脾匀浆ALT含量达(2325±401)U/g,增殖指数达3.8%±0.3%。对照组分别为(1839±368)U/g,2.9%±0.4%,P<0.05,且在~(99m)Tc-HIDA摄取试验中PHGF组离体肝化脾显影较清晰,其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GS在移植早期对脾内肝细胞有一定的抗损伤保护作用,而PHGF对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秀兰  陈方华  苏晖  熊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189-2191,I000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CEUS)在肝脾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肝脾外伤患者常规超声、CEUS完整资料,分析肝脾损伤的CEUS表现,并与手术和CT增强比较分析常规超声、CEU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分级的准确率。结果经手术或CT证实23例为肝脾损伤,其中单纯肝破裂8例、单纯脾破裂13例,肝脾复合伤2例。与手术或CT诊断对照,CEU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66.7%,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59.1%和33.3%(P〈0.05);CEUS的分级符合率为91.3%(21/23),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65.2%(15/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诊断肝脾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其分级诊断正确率较高,能够较准确评价肝脾损伤的程度,其在肝脾损伤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肝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1例肝脾损伤患者声像图表现。结果 肝脾损伤检出率95%,腹、盆腔积液检出率100%。结论 超声检查对判断肝脾有无损伤,了解损伤部位、范围、程度及腹、盆腔积液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秋  雷正明  叶明新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23-3525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及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operation,SO);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IR);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参麦组(Shengmai injection,SM).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O组行剖腹假手术;IR、IPC、SM组于再灌注60 min 、90 min时分别随机取8只大鼠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白细胞介素6(IL-6),同时取肝组织制成匀浆检测金属硫蛋白(MT),SO组于相应时点取样检测相同指标.分析比较各组计量资料.结果:SM组及IPC组在再灌注60 min、90 min时ALT、AST、LDH、IL-6水平均低于IR组(P<0.01),而金属硫蛋白水平均高于IR组.结论:参麦及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萍 《河北医药》2008,30(12):1906-1906
近年来肝脾外伤的患者逐渐增多,因肝脾质脆,血管丰富,外伤后极易引起损伤,一旦引起出血往往是外科急症。超声可迅速、有效地判断肝脾是否损伤及损伤程度,为临床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临床治疗。我院自2004~2007年有2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并经临床及手术证实为肝脾损伤,报道如下。1资料  相似文献   

8.
荆娟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549-550
目的阐述超声诊断肝脾肾损伤价值及探讨损伤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经手术和(或)多次超声复查或CT检查后证实的肝脾肾损伤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分型。结果结合临床将75例确诊的肝脾肾损伤患者分为Ⅰ、Ⅱ、Ⅲ型并根据其不同的声像图特征分别进行讨论。结论超声诊断肝脾肾损伤有较明显特异的声像图表现,超声的声像学分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芥子气(sulfur mustard,SM)是一种对活性组织有强烈刺激的糜烂性毒剂,常累及眼睛、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睛是SM最敏感的器官,不同剂量的SM眼损伤发生率达75%95%[1,2]。SM损伤延迟性角膜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惑眼科医师的难题,角膜移植成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3,4]。研究SM兔角膜的损伤病理,有助于探索SM防护与治疗。本研究通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探讨闭合性肝脾损伤非手术治疗(nonoperative management,NOM)的方法、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25例采用NOM治疗的闭合性肝脾损伤患者中,肝损伤8例,损伤程度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2例,肝右叶伤6例,肝左叶伤2例;脾损伤17例,损伤程度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11例.非手术治疗包括积极输液、止血、输血、抗炎、ICU监测等,部分患者辅助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结果 NOM治愈22例,成功率为88%,无并发症发生.1例因脾包膜下血肿延迟破裂出血中转手术治疗;2例因脾损伤活动性出血行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治疗,其中死亡1例.结论 闭合性肝脾损伤非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NOM可治愈,但需在重症监护条件下严密观察、随访,如出现手术指征须及时中转手术治疗.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可增加NOM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郭祚国  吴广球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17-1318
目的 探讨合并伤对颅脑损伤病死率的影响及其急救原则。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 4 311例颅脑损伤病例合并伤资料。结果 颅脑损伤 4 311例中合并伤 1372例 ( 31 8% ) ,其中轻型组 13 7% ,中型组 2 7 9% ,重型及特重型组 5 3 9%。各部位合并伤在总体、<2 4h死亡 ( 16 4例 )组、>2 4h死亡 ( 2 2 9例 )组中的发生率依次为 :颌面部 12 2 %、14 6 %、12 6 % ;胸部 9 3%、32 9%、10 9% ;腹部 1 5 %、9 1%、3 4 % ;脊柱骨盆 3%、2 1 9%、4 8% ;四肢 17 3%、2 0 1%、19 2 %。结论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院内急救中要加强对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合并伤的合理救治  相似文献   

12.
肝是机体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肝损伤会对机体造成严重伤害,轻则引发脂肪肝,持续性加重将诱导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或肝癌,严重危及人体生命健康.对此,建立与临床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程度相似的动物模型对于更好地探究肝损伤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Traumatic injuries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ar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mortality and long-term disability. A recent systematic study in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ndicates severe, destructive, and very protracted inflammation as the key mechanism initiated by the massive injury involving the white matter. Although the severe inflammation is localized and counteracted by astrogliosis, it has a damaging effect on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surrounding spinal cord, leading to persistent vasogenic edema. Evaluation of these injuries with imaging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acute trauma work-up, allowing clinicians to quickly identify abnormalities that require immediate medical 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or to exclude them from the work-up. Recently,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have been shown to inhibit and accelerate the elimination of post-SCI inflammation in preclinical studies, and an exciting potential has arisen for the use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clinical studies to achieve neuroprotection (i.e., inhibition of destruction caused by inflammation) and to inhibit vasogenic edema in SCI,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stroke. In both subacute and chronic settings, imaging can guide therapy and provide important prognostic information.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imaging workup and evolving imaging findings of neurotrauma in the acute and chronic setting, including conventional and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As neuroimaging is the primary mode of diagnostic analysis in neurotrauma, it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future clinical trials evaluating neuroprotective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5.
朱文昱  黄强  兰青 《江苏医药》2006,32(3):217-219
目的比较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原发性脑干损伤(PBSI)的异同,为正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CT/MRI特征,对46例DAI和20例PBSI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DAI组中,CT/MRI发现合并脑干损伤12例;PBSI组中,CT/MRI阴性或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例,单纯脑干损伤1例,合并其它部位脑损伤1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合并存在的脑干轴索损伤;PBSI是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包括原发于脑干的轴索损伤、挫裂伤和血肿。DAI和PBSI存在交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合并腹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腹部损伤的老年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相应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结果 记录30例老年人颅脑损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治愈情况,根据GOS评分:良好21例(70.0%),中残5例(16.7%),重残2例(6.7%),植物生存状态1例(3.3%),死亡1例(3.3%).结论 在诊治颅脑损伤患者颅脑创伤的同时,应重视对腹部损伤的检查,及早发现,及时明确诊断,并根据伤情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按主次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统计本院近5年来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与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颅底骨折共135例,神经血管并发症23例,脑血管损伤6例(4.5%),其中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漏TCCF2例,颈内动脉闭塞1例,急性鼻腔大出血3例;神经损伤17例(12.6%),其中单纯一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一侧动眼神经伴外展神经损伤1例,嗅神经损伤2例;一侧视神经损伤1例,面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后20例恢复良好,永久性动眼神经损伤1例,失明1例,死亡1例。结论:颅底骨折时应注意神经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杨阳  郑成 《黑龙江医药》2007,20(6):637-640
目的: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14例(21.5%)、中残10例(15.4%)、重残7例(10.8%)、植物生存7例(10.8%)、死亡27例(41.5%).结论: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部刀刺伤伴脾破裂胸片不伴有血气胸征象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胸腹联合伤并脾破裂胸片无血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胸、腹部锐器伤由于特殊受伤过程及生理解剖原因,导致延迟性血气胸发生,就诊时胸片可无血气胸征象;采用经胸部入路手术救治胸腹联合伤脾破裂时间短于采用腹部入路手术时间。结论采用经胸部入路手术救治胸腹联合伤脾破裂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其实验治疗学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髓损伤的机制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复制为开展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脊髓挫伤、压迫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牵张损伤和化学损伤等模型的进展作系统综述,同时列举了这些模型在实验治疗学上的应用,为实验性新药的筛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