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529例临床疑为心肌缺血患者及常规体查者冠状动脉CTA影像检查结果并对发现的变异冠状动脉进行分类。结果3529例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42例(1.19%,42/3529),MIP、VRT、CPR重建图像均明确显示其开口及走行;其中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状窦者9例,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者2例,左回旋支异位开口于右冠窦1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壁者6例.并行左主干3例(前降支、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左主干开口于肺动脉伴右冠状动脉瘤1例,左旋支-冠状静脉瘘者2例,副冠状动脉9例,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瘤l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8例。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显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MSCT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价值.方法 对行64层MsCT扫描的7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CT均观察到左侧冠状动脉直接开口于肺动脉主干,其中3例起自肺动脉主干的右侧壁,2例起自肺动脉瓣窦内,1例起自肺动脉主干的左侧壁,1例起自左后侧壁.7例右冠状动脉起源未见异常,均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其中4例迂曲扩张.结论 64层MSCT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畸形可提供准确直观的图像,已经成为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与汉族冠状动脉64层CT影像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表现,评价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冠状动脉形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维吾尔族患者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并将结果与匹配的88例汉族患者结果进行X~2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 维吾尔族和汉族冠状动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冠状动脉开口纵向位于窦内、窦边、窦外分别为62、18、8例和73、14、1例(t=8319,P<0.05);右冠状动脉开口纵向位于窦内、窦边、窦外分别为78、7、3例和82、1、1例(t=6936,P<0.05);右冠状动脉锐缘支发生率分别为52例(52.09%)和67例(76.13%;X~2=5.8381,P<0.05)、冠状动脉各种畸形分别为16、6例(X~2=5.1948,P<0.05)、左冠状动脉各种变异分别为28、49例(t=2692,P<0.05)、右冠状动脉各种变异分别为33、27例(t=968,P<0.05).结论 维吾尔族和汉族冠状动脉形态存在多项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可能使两个民族在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时的表现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可能和两个民族的冠心病发病率及特点不同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小儿患者行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6例同时行DSA检查.结果 21例行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2例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双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主干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1例左右冠状动脉起源正常但所有冠状动脉均匀性迂曲增粗,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右冠状动脉迂曲增粗并伴有多发侧枝循环.6例患者为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单发或多发瘤样扩张.3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同时行DSA检查的患者,除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主干的1例患者DSA诊断左冠状动脉缺如外,其余5例其诊断结果与64-SCT诊断结果相吻合.结论 64-SCT是一种小儿冠状动脉疾病无创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总结起源于左冠窦的右冠状动脉的CTA及临床表现,分析其开口类型、走行路径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的121病例,分析其开口类型、狭窄部位与走行特点并与临床表现对照,分析不同类型的CTA与临床表现差异。结果:开口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有以下几种开口类型和走行路径,分别是单独左冠窦开口111例(91.73%)、与左主干共同开口7例(5.78%)和单独左冠窦上开口3例(2.49%)3种类型;有主肺动脉间110例(90.91%)、主动脉与右室流出道间11例(9.09%)两种走行。单独左冠窦开口类型在开口狭窄率和起始段狭窄率分别是51.35%(57/111)和41.44%(46/111)与其它开口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例心绞痛和29例心律失常患者均发生于单独左冠窦开口类型,与其它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冠状动脉左冠窦开口有左冠窦单独开口、左冠窦上单独开口和与左主干共同开口3种不同开口类型,主动脉肺动脉间和主动脉右室流出道间两种不同的走行路径。右冠状动脉单独左冠窦开口且主肺动脉间走行路径是最常见且有临床风险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2月期间进行了DSCF冠状动脉检查的资料,总结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结果:1881例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共有1879例患者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检出了24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为1.3%。其中15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2例起自左冠状窦,3例为高位起源),8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起自无冠状窦,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高位开口、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单一冠状动脉各1例),1例为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均为高位开口)。结论:本组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为1.3%。DSCT可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和走行,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行64层心脏CTA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变异患者45例,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和血管探针等后处理重组,分析各型冠状动脉变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例:1例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窦,2例右冠状动脉源于左冠状窦,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后冠状窦,2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主动脉壁(其中1例伴肌桥),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冠状动脉瘘2例:1例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伴左回旋支发育不良),1例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32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5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例左回旋支未发育.结论 64层冠状动脉CTA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变异的解剖细节,对其形态学评价具有突出优势,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对冠状动脉变异(CAA)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方法 收集我院行64-MSCT心脏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变异患者44例,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立体重建(VR)和血管探针等后处理重建,分析各型冠状动脉变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例:1例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窦,2例有冠状动脉源于左冠状窦,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后冠状窦,2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主动脉壁,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2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其中1例同时有冠状动脉高位开口);5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例左回旋支未发育.结论 64-MSCT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变异的解剖细节,对其形态学评价具有突出优势,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加注生理盐水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注生理盐水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作用。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1组: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120ml;2组: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100ml及生理盐水40ml。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层面升主动脉、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CT值,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结果:升主动脉CT值1组显著低于2组,上腔静脉CT值1组显著高于2组。肺动脉CT值在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层面1组均高于2组,但差异在右冠状动脉开口层面有显著性意义,在左冠状动脉开口层面无显著性意义。各支冠状动脉CT值1组均显著低于2组。结论:加注生理盐水可以节省对比剂,降低上腔静脉及右心的密度,增加升主动脉的密度,便于更好地显示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0.
例 1 男 ,14岁。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 ,胸背部痛伴胸闷、憋气 10个月入院。体检 :血压 (BP ) 16 5 /30mmHg(1mmHg =0 133kPa) ,胸骨左缘第 3肋间Ⅳ /6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第 2音大于主动脉瓣第 2音。心电图示双室肥厚、ST T改变。升主动脉造影见 :升主动脉明显增宽 ,主动脉右窦扩张 ,其窦嵴水平见一异常不规则管状腔隙自右窦前方向前下走行 ,并开口于左室流出道区域的室间隔侧 ,此通道的上下开口均呈喇叭状 ,其在主动脉瓣环水平管径略变细 ,呈“腰状”。伴有重度主动脉瓣返流 ;冠状动脉开口及走行正常 (图 …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 ,16岁。活动后心前区不适及体检发现心脏杂音5年。体检 :于左第 3、4肋间闻及广泛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ST T改变、异常Q波和电轴左偏。超声心动图疑诊“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心脏远达片示心影呈“二尖瓣型” ,左室肥大 ,心胸比率为 0 .5 2 ;左心缘肺动脉段膨隆 ,肺血轻度增多。主动脉根部造影示左冠状窦较右冠状窦小 ,左冠状动脉完全未显。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右心室支明显增粗 (主干直径为0 .8cm)、纡曲 (图 1)。右冠状动脉右前斜位造影示其右心室支末梢增多、增粗、扭曲呈网状与左冠状动脉交通 ;继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客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并与CAG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A显示25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起源于相反主动脉窦开口,16例(16/25)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其中6例为右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9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8例埋藏式走行的冠状动脉中7例冠脉与主动脉间夹角<45°,7例管腔狭窄>50%.25例患者中CAG仅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22例,漏诊2例、误诊1例,8例冠脉埋藏式走行均未能提示.结论:64排128层CTA对冠脉起源异常及冠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3.
平板数字旋转右室造影在法洛四联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群  王绍荣  刘辉  李国业  谭文开   《放射学实践》2009,24(8):859-862
目的:与常规右室造影比较,探讨平板数字旋转右室造影在法洛四联症(TO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法洛四联症患者行平板数字旋转右室造影,详细记录从右前斜(RAO)35。到左前斜(LAO)70。各种主要畸形及解剖所见,包括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起始部、右肺动脉起始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度、冠状动脉开口及走行、动脉导管未闭(PDA)、侧支血管及其他畸形等;选取同一患者,在TOF常规造影体位RAO30。头位及I。AO60。头位观察造影所见,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起始部、右肺动脉起始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度、冠状动脉开口及走行、PDA、侧支血管及其他畸形等在旋转造影中除左肺动脉起始部良好显示率为97%,其余均为100%;而在RAO30。头位、LAO60。头位,良好显示率分别为87%、82%、77%、87%、82%、82%、72%、O%;旋转造影与常规造影在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起始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冠状动脉开口及走向显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造影较常规造影能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心腔、血管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曹茂盛  陈爱华  孟瑜  张红敏   《放射学实践》2012,27(3):309-31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并与CAG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A显示25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起源于相反主动脉窦开口,16例(16/25)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其中6例为右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9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8例埋藏式走行的冠状动脉中7例冠脉与主动脉间夹角<45°,7例管腔狭窄>50%。25例患者中CAG仅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22例,漏诊2例、误诊1例,8例冠脉埋藏式走行均未能提示。结论:64排128层CTA对冠脉起源异常及冠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5.
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女性,75岁。胸闷、心悸30余年,频繁发作二月余。心尖区Ⅱ级SM及主动脉瓣区闻及Ⅱ级SM和DM。ECG示房颤,不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继发性ST-T改变。平片示心影明显增大,左右心室增大以左室为主,左心房中度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增粗,呈肺循环高压表现(图1)。左室造影示左心室扩大,收缩运动减弱。左室前侧壁、心尖和膈面运动消失。左室EF31%。未见明显二尖瓣返流。在主动脉根部显影后见粗大扭曲的右冠状动脉显影,但未见左冠状动脉显影。稍迟,见右冠状动脉远端众多侧支血管及左冠状动脉逆行充盈,并见造影剂自左冠状动脉近端进入肺动脉根部(图2,3)。逆行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所见同上,并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及丰富的后间隔支供应前降支及前间隔支,粗大扭曲的后侧支供应左冠回旋支(图4)。最后将导管置于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造影再次证实左冠状动脉不从主动脉开口,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造影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造影后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估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75例成人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中109例显示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为1.3%(109/8375),包括左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窦上开口4例,窦后开口4例,回旋支异位开口于右侧冠状窦8例,回旋支独立开口于左冠状窦15例,左冠开口于右冠状窦或右冠状动脉4例,左冠开口于肺动脉1例,回旋支缺如1例),右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61例(高位开口29例,异位开口于左冠状窦24例,圆锥支独立开口8例),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11例;109例起源异常中发现伴随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心肌桥4例。结论:双源CT可以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可发现其它伴随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人冠状动脉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新疆维吾尔族人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并与我国已有的冠状动脉解剖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8例新疆维吾尔族冠状动脉CTA资料中,以 右优势最 多(57例,64.77%);左冠开口以中1/3(65例,73.86%)、窦内(62例,70.45%)最多,右冠开口以右1/3(51例57.95%)、窦内(78例,88.64%)最多;前、后室间支,左、右回旋支动脉的终止点分别以后纵沟下1/3(37例,42.05%)、后纵沟中1/3(44/86,51.16%)、 心左缘(52例,59.09%)、左室后面(56例,63.64%)最多.与我国已有的冠状动脉解剖学资料比较,以下观察项目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副冠状动脉发生率,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左回旋支、右回旋支动脉的终止点,前后室间支心肌桥的发生率.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人冠状动脉形态具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冠心病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并可能引发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冠状动脉畸形在国人中的发病率,结合文献资料比较其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PACS系统顺序回顾14 343例不伴有其他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国人CT冠状动脉成像所见,选取左、右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及左、右单冠状动脉的病例,对冠状动脉开口位置、走行路径、非粥样硬化狭窄截面形态、径线、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近段与主动脉壁夹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检出冠状动脉发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包括单冠状动脉)74例,其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者59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55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间2例,左、右单冠状动脉且走行于大动脉间者各1例.国人此类冠状动脉近段走行于两大动脉之间的起源异常发病率为4.1‰(59/14 343).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伴非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面积≥50%者29例(52.7%),≥70%者3例(5.4%).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右冠状动脉起自左窦是左冠状动脉起自右窦的18.7倍(56/3).结论 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国人中该畸形的解剖类型分布有其特点,这一特点对引发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阐述其在CTA扫描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对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行320排动态容积扫描的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CTA图像未发现病变且图像质量为1级者70例,均测量其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处的内径,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开口角度,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角度及左主干长度,并按性别分组,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处的内径平均值分别为(4.10±0.80)mm、(3.52±0.69)mm、(3.43±0.72)mm及(2.84±0.77)mm。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4.25±0.80)mm、(3.78±0.68)mm、(3.54±0.75)mm及(3.06±0.83)mm;女性平均值分别为(3.91±0.79)mm、(3.18±0.53)mm、(3.30±0.66)mm及(2.54±0.58)mm。2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分别为110.13°±15.04°、47.49°±17.19°。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108.42°±17.25°、45.57°±17.07°;女性平均值分别为112.41°±11.33°、50.05°±17.30°。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夹角平均为72.70±30.88°,其中男性为74.18°±31.04°;女性为70.74°±31.08°。3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位于窦内者分别占78.57%、81.43%,位于窦管结合处者分别占15.71%、14.29%,位于窦外者分别占5.72%、4.29%。4左主干长度平均为(10.49±4.08)mm。其中男性平均为(10.63±4.48)mm;女性平均为(10.29±3.53)mm。5冠状动脉变异情况: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各1例;双开口10例;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心肌桥9例;冠状动脉瘘1例。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于指导CAG及PCI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讨论主动脉窦瘤多为先天性者,多发生在一个窦上,右冠窦最多(75%),无冠窦次之(25%),左冠窦最少。右冠窦常破裂至右室漏斗部,其它亦可破裂至邻近部位。主动脉窦瘤并非十分少见,我国窦瘤破裂的发生率较欧美高。先天性窦瘤患者常伴有其它心血管畸形,约1/4~1/2合并有嵴上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