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期间营养状况变化情况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诱导化疗后、放疗前、放疗结束、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6个月采用主观全面评价法(PG-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收集患者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评估相关性。结果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在治疗过程中呈动态变化,诱导化疗后和放疗前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放疗结束时重度营养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放疗前、诱导化疗后、治疗前,放疗后1个月、6个月重度营养不良比例较放疗结束时明显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G-SGA评分、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在不同治疗时期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诱导化疗后和放疗前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前白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G-SGA评分明显升高。放疗结束后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总蛋白、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应用血液检验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附属医院接收的94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贫血类型将其分为2组,即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每组各47例,并选取同期在附属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液检查结果、检验情况,同时使用ROC曲线判断血液检验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中海贫血组、缺铁性贫血组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更低,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更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地中海贫血组比较,缺铁性贫血组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更高,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体积水平体积更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根据ROC曲线的结果,单独检测血液样本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的AUC与联合检测的AUC均超过0.80,诊断价值较高。结论血液检验对临床诊断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且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检验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对基层维持血透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维持血透病人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与个性化护理组各45例,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营养状况.结果: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营养状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基层维持血透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与铁含量的关系。方法89例尿毒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三组(未透析组、腹透组及血透组),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等,并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结果血透组MCH较未透析组和腹透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未透析组和腹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较腹透组均明显降低(P<0.005或<0.05)。MCH<30pg的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较MCH≥30pg的患者明显减低(P<0.05);两者血清铁及铁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毒症患者MCH与转铁蛋白饱和度呈正相关,r=0.559,P<0.001。结论尿毒症患者透析与否普遍存在贫血,腹透患者缺铁的程度较轻。MCH可替代转铁蛋白饱和度作为尿毒症患者铁状态的参考指标,血常规检查可以既简便又快速地初步了解尿毒症患者的铁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维生素A缺乏、储存铁减少及异常血红蛋白疾病对学龄前儿童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东莞市儿童医院进行体检的学龄前儿童3 159例,检测血常规、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电泳及维生素A浓度,分析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血红蛋白电泳异常及储存铁减少的现况及其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结果东莞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维生素A缺乏、储存铁减少和血红蛋白电泳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92%、31.78%、6.46%和17.60%。异常血红蛋白疾病可引起血红蛋白浓度(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降低(t值分别为20.770、35.998、40.060、16.382,均P<0.05),同时出现红细胞计数升高(t=-28.228,P<0.05);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HGB、MCHC和红细胞计数降低(F值分别为56.043、12.661、23.705,均P<0.05),而MCV和MCH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888、0.019,均P>0.05);储存铁减少是MCH降低的危险因素(OR=1.425,95%CI:1.056~1.924,P<0.05)。另外,维生素A缺乏(F=15.772,P=0.000)及血红蛋白病(t=-5.465,P=0.000)可导致血清铁蛋白升高。结论东莞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维生素A缺乏、储存铁减少及异常血红蛋白疾病的发生率仍较高,且这三种疾病均可导致红细胞参数出现相应的改变,可作为初步分析贫血病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筛查检测低色素性红细胞百分比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产检孕产妇220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CH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低色素性红细胞百分比(Hypo%)、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同时检测血清铁(SI)含量。结果:IDA组的MCV、Hb、RBC等参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DA组的Hypo%和R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MCH、MCHC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DA组的Ret%、SI、CHr检测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早期敏感指标为Hypo%及CHr,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率,指导孕妇补充营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研究。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HD)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行常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观察组42例在纠正贫血、营养不良基础上联合预防医院感染措施,记录医院感染率,观察管理前后患者营养学及贫血指标,同时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对透析液及反渗水进行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检测。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两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PA、TRF、Hb、RBC指标增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宣传、安全防护、卫生消毒及定期护理检测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透析液和反渗水的细菌培养及内毒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室管理中,在纠正贫血及营养不良基础上联合预防医院感染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率,改善HD患者营养状况,纠正贫血,降低透析液和反渗水中微生物数量,管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不良及微炎症状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进行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LC组及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身体质量指数(BM I)等指标。结果LC组患者血清ALB、TF、Hb、BM I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C组CRP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ALB、TF、BM 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C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血CRP浓度,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血常规检查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体检行血常规检查的18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的入院顺序,奇偶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n=90)行静脉采血法;对照组(n=90)行末梢采血法。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指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90例研究对象中中度疼痛者多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血常规检查应用静脉采血的准确率优于末梢采血法;末梢采血法采血时疼痛程度要稍低于静脉采血法。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静脉采血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中血液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60例贫血患者,包括30例缺铁性贫血与3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分别列为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士,将其列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液检验中RBC外周血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和RBC/MCV比值。结果 缺铁性贫血患者与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BC、RDW水平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士,Hb、MCH、MCV水平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士,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患者RBC/MCV值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中海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MCV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RBC、MCH、Hb以及RBC/MCV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地中海贫血组更高(P<0.05);血常规中RBC、MCH、Hb、RDW及MCV值联合检测在贫血中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一血常规中RBC、MCH、Hb、RDW及MCV值检测(P<0.05)。结论 应用血液检验诊断临床贫血患者,能够准确鉴别患者的贫血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主观全面评定法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方法对116例MHD患者应用SGA方法进行营养评估,测定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MAMC)等人体测量学指标和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GA法的评定结果与年龄、透析时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MAMC、体质指数(BMI)、ALB、CRP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总蛋白、血清肌酐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节年龄、BMI后,SGA评分与CRP、ALB、MAMC仍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6、0.3368、0.6143,P〈0.05)。结论SGA法在我国MHD患者的营养评价中适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别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内瘘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治疗,导管组采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12个月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 内瘘组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Hb水平为(73.02±8.79)g/L、(107.71±16.95)g/L,导管组为(72.35±8.16)g/L、(105.83±20.16)g/L,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H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组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CRP水平为(15.17±3.86)mg/L、(5.08±2.13)mg/L,导管组为(15.21±3.75)mg/L、(5.87±2.49)mg/L,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不同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均可有效缓解贫血症状,减轻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效能、心理状况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0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自我效能(GSES评分)、心理状况(SAS、SDS评分)以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结果 护理后,两组的GSES评分均显著升高,SAS、S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的变化及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例遵从K/DOQI指南给予贫血治疗8周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血红蛋白值分为重度贫血组(12例)、中度贫血组(18例)、轻度贫血组(18例)、无贫血组(20例),血液透析前检测血常规、IL- 17、IL-6、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对照组(20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 血液透析贫血各组较对照组血清IL-17、IL-6、CRP水平升高;中、重度贫血组血清IL-17水平较轻度贫血组升高;血清IL-17水平与贫血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贫血患者血清IL-17、IL-6、CRP水平升高,存在微炎性反应状态;IL-17可能作为炎性反应因素参与贫血发生机制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刘加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12-3713,371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透析膜和透析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需进行MHD的患者34例,分别应用血仿膜与聚砜膜,HD与HDF两种不同的透析方式,比较CRP值的变化。同时选取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结果 MHD组患者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血仿膜与聚砜膜对CRP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HD、PD治疗组的C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C反应蛋白高于PD组(P﹤0.05)。结论 MHD患者的CPR水平与采用不同的透析膜无光,但采用不同的透析方式可以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肾内科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抽取透析前血清样本,检测: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②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C-反应蛋(CRP)、转铁蛋白(TF);③人体指数学测量:肱二头肌皮褶(BSF)、肱三头肌皮褶(TSF)、上臂中部周径(MAC)、握力(HGS),并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上臂中部肌肉周径(MAMC);④使用改良整体主观评估法(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MQ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⑤统计分析IGF-1与各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IGF-1与BMI、ALB、Hb、MAC、MAMC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MQSGA、CRP、TF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血清IGF-1水平可较好地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通量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蛋白(Ab)与血红蛋白(Hb)的含量,治疗前后进行两次SF-36问卷调查评估生存质量。结果:HDF组与HD+HP组治疗后CRP、IL-6、IL-8、TNF-α的清除及Ab与Hb上升均优于HD组(P〈0.05),HDF组与HD+HP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前后三组患者行生存质量评分,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躯体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力、心理健康方面,HDF组与HD+HP组治疗均优于HD组(P〈0.05),HDF组与HD+HP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情绪角色功能在治疗前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HD+HP及HDF能更好清除炎症因子,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炎性反应与营养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90例CKD 5期患者分为非透析(ND)组、血液透析(MHD)组和腹膜透析(CAPD)组,每组各30例,检测其炎性反应指标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KD 5期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MHD组和CAPD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均高于ND组(P<0.05),MHD组与CAPD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白蛋白<35 g/L和血红蛋白<90 g/L的CKD 5期患者血浆hs-CRP增高更为明显,且血浆hs-CRP水平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535,P<0.01;r=-0.220,P<0.05).结论 CKD 5期患者血浆hs-CRP水平增高,且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之间存在负相关,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或加重CK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及微炎性反应和营养指标的变化,探讨PTH对MHD患者微炎性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98例(MHD组),健康对照者60例(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血清全段PTH水平.同时检测微炎性反应指标:CRP、IL-1β、IL-6、IL-8、TNF-α;营养状态使用改良定量整体主观评估法(MQSGA)进行评分,检测人体学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并计算上臂肌围(MAMC)和相对体重(RBW).分析PTH对MHD患者微炎性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 MHD组患者血清全段PTH水平为(353.46±102.41)ng/L,较对照组[(57.45±5.76)ng/L].显著升高(P<0.01),且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MHD组患者RBW、TSF、MAC和MAMC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MQSG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D患者血清全段PTH水平与血清CRP、IL-1β、IL-6、TNF-α、脂蛋白(a)、磷水平及透析龄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RBW、MAC、MAMC、白蛋白、Hb、TC呈负相关(P<0.01或<0.05),而与MQSG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MHD患者PTH升高不仅影响骨代谢,还可通过影响患者摄食、增加蛋白质分解代谢、抑制骨髓红细胞生成等作用来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还可能加重微炎性反应状态.PTH可能在营养不良-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90例CKD5期患者分为非透析(ND)组、血液透析(MHD)组和腹膜透析(CAPD)组,每组各30例,检测其炎性反应指标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KD5期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MHD组和CAPD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均高于ND组(P〈0.05),MHD组与CAPD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白蛋白〈35g/L和血红蛋白〈90g/L的CKD5期患者血浆hs—CRP增高更为明显,且血浆hs-CRP水平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535,P〈0.01;r=-0.220,P〈0.05)。结论CKD5期患者血浆hs.CRP水平增高,且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之间存在负相关,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或加重CK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