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制作大鼠骶髓上损伤模型,膀胱压力测定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后,取膀胱组织行cki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的变化。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模型制作成功,膀胱ICC数量较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明显增加。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可能由ICC数量变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2.
骶髓上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常伴发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flexia,DH),这与原发脊髓损伤有关.但与此同时,逼尿肌自身兴奋性发生何种继发性改变,这种改变与DH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研究[1].本实验建立骶髓上损伤后DH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和离体膀胱充盈性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实验,观察SSCI后逼尿肌兴奋收缩功能变化,探讨DH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尿流动力学变化和膀胱乙酰胆碱脂酶(AchE)、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探讨神经原性膀胱类型与脊髓损伤平面的关系。方法:雄性家兔70只,分为4组,A组:T8脊髓横断,B组:T12横断,C组:L5横断,每组20只,D组:正常对照组,10只。脊髓损伤后双后支截瘫和肛门肌电消失为全瘫标准,分别于伤后7、14、21、28d行尿流动力学、膀胱壁组织学、AchE染色与α-SMA表达观察。结果:A组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不协调,残余尿多;B组逼尿肌反射亢进较轻,呈反射性排尿;C组逼尿肌无收缩反射,残余尿大量;D组正常。膀胱逼尿肌AchE染色神经纤维在A组减少,B组更少,C组最少,对照组正常。结论:T8脊髓横断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不协调型膀胱;T12横断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至形成反射性排尿型膀胱;L5横断组为逼尿肌无力残余尿大量型膀胱。膀胱逼尿机上AchE阳性神经纤维减少与损伤节段有关;膀胱逼尿肌α-SMA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脊髓横断后膀胱顺应性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大鼠的逼尿肌功能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发病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造NIDDM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为对照,分别进行残余尿测定,在体膀胱灌注测压观察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改变和最大逼尿肌收缩强度(即瓦特因子)以及采用离体逼尿肌条研究膀胱兴奋性、自律性及收缩力变化。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自律性呈现先高后低趋势,最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较对照组降低;膀胱顺应性升高,残余尿增多、膀胱容量增大以及膀胱湿重增加。结论膀胱逼尿肌兴奋性降低是NVUDD的改变最早且最明显的指标。在糖尿病早期就存在逼尿肌自主节律性的变化。最初频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于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代偿所致,其后表现为频率降低则是失代偿的结果。糖尿病对于膀胱收缩、舒张功能均有损害作用,从而导致膀胱顺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逼尿肌兴奋性及自律性改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大鼠的逼尿肌兴奋性及自律性的变化。方法 制作NIDDM大鼠模型,以正 常大鼠为对照,采用离体逼尿肌条研究膀胱兴奋性和自律性变化。结果 NIDDM组引起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的张力阈值 [(0.716±0.325)g]明显高于对照组[(0.323±0.177)g](F=59.63,P<0.0001),不同时间段NIDDM组引起逼尿肌收缩的张 力阈值也高于对照组。NIDDM组逼尿肌自发收缩的频率在第6~18周的变化较对照组增高,在第22、26周较对照组减低。 结论 膀胱逼尿肌兴奋性降低是糖尿病膀胱功能最早且最明显的改变。逼尿肌自主节律性改变也是糖尿病膀胱的早期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出口梗阻(BOO)大鼠模型膀胱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 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BOO大鼠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检测大鼠膀胱逼尿肌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NGF mRNA在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膀胱逼尿肌细胞中均有表达,模型组大鼠的逼尿肌NGF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mRNA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增高,这可能与BOO所致膀胱功能受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膀胱ICC样细胞与逼尿肌神经调控关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形态学上探讨膀胱ICC样细胞在逼尿肌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膀胱内ICC样细胞、神经和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通过c-kit免疫荧光染色对大鼠膀胱ICC样细胞进行鉴定,并通过c-kit与PGP9.5免疫荧光双标观察ICC样细胞与神经的结构关系.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ICC样细胞与逼尿肌细胞紧密相邻处可见典型缝隙连接.在局部区域可见ICC样细胞的突起与神经末梢联系紧密.c-kit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鼠膀胱内ICC样细胞主要位于黏膜下层、肌束边缘以及肌细胞间.c-kit与PGP9.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ICC样细胞与神经末梢在结构上关系紧密.结论 从形态学上看,膀胱内ICC样细胞具备参与逼尿肌神经调控的结构基础,进一步从功能学上予以证实将有助于全面阐明逼尿肌神经调控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磷酸肌醇(IP3)对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模型,制作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比较同等张力下DI及逼尿肌稳定(detrusorstability,DS)组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IP3及其抑制剂肝素对二组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6周后DI发生率为57.4%。同等张力下,DI组肌条自发收缩频率显著高于DS组(P<0.01),收缩幅度显著低于DS组(P<0.01)。IP3能显著增加DI、DS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1),肝素能显著抑制DI鼠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收缩频率(P<0.05),但对其收缩幅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IP3能显著提高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DI逼尿肌自发兴奋性升高可能与IP/Ca2 信号通路的改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利用HE染色技术对骶髓行蓝光照射前后膀胱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且通过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2、M3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 receptor,β3-AR)在大鼠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结果与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相比,在HE染色结果中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逼尿肌细胞形态大小相对均一,肌纤维排列较有序,趋近于假手术组。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M2-AR mRNA和M3-AR 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显著升高(P0.05);而经蓝光照射一定时间后,上述两种受体mRNA的表达降低(P0.05),β3-AR mRNA的表达与M-AR表达相反。结论光感基因技术可以通过调控逼尿肌受体修复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局部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变化,探讨缺血、缺氧在逼尿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45只分为对照组、梗阻组及抗氧化剂治疗组3组,各15只.6周后测定膀胱容量及重量,离体收缩实验观察逼尿肌肌条兴奋性的变化,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逼尿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微镜下观察逼尿肌形态及结构变化.结果 梗阻组逼尿肌SOD活性(80.73±12.15)U/mg蛋白,低于对照组(112.54±18.17)U/mg蛋白及治疗组(93.36±15.41)U/mg蛋白(P<0.05).与梗阻组相比,治疗组膀胱最大容量减少,引起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的张力阈值增加,而膀胱重量无显著变化.梗阻组逼尿肌细胞形状多样,排列紊乱,细胞间结缔组织增生.治疗组逼尿肌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BOO后逼尿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缺血、缺氧也许参与了逼尿肌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抗氧化剂对BOO后逼尿肌的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等指标.结果 80例中64例(80%)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22例,失调42例;16例出现逼尿肌无反射(20%),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4例,失调4例,去神经化8例.80例中16例(2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64例(8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下降.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仍有部分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并根据尿道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尿动力学检查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明确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膀胱重构中,逼尿肌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形态及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情况,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膀胱重构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梗阻2周组15只,梗阻4周组15只,采用经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的方法建立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模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逼尿肌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逼尿肌中GRP78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梗阻2周组和梗阻4周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GRP78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7±0.38)%、(51.22±0.27)%、(27.02±1.85)%,梗阻2周组大鼠膀胱逼尿肌中GRP78阳性表达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梗阻4周组大鼠逼尿肌中GRP78阳性表达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但比梗阻2周组表达量减少(P0.01)。各组GRP78mRNA表达量分别为(22.21±1.58)、(30.62±2.49)、(24.52±2.24),梗阻2周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GRP78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与梗阻2周组相比,梗阻4周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GRP78mRNA表达量下降,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梗阻4周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梗阻后膀胱重构过程中,逼尿肌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形态有明显损伤性变化,GRP78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提示内质网应激参与膀胱重构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细胞钙通道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逼尿肌细胞钙通道改变及其与逼尿肌反射亢进(DH)的关系.方法 建立SD大鼠骶髓上损伤动物模型,进行逼尿肌条钙通道阻滞实验及逼尿肌细胞钙震荡激光共聚焦线性扫描.结果 相同前负荷下逼尿肌条的收缩频率SCI组(2.51±0.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C)组(1.95±0.58,P<0.05),滴加高浓度T型钙通道阻滞剂咪拉地尔后两者收缩频率降低至相同水平,滴加高浓度L型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定后两者收缩频率下降相同;逼尿肌细胞钙振荡频率SCI组(2.68±0.42)明显高于C组(1.87±0.48,P<0.05),滴加高浓度咪拉地尔后两者钙振荡频率降低至相同水平,滴加高浓度异搏定后两者振荡频率下降相同.结论 SCI后DH的发生与逼尿肌细胞T型钙通道性状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脊髓圆锥损伤术后4、6、8、10及12周组,依次记作A~F组。采用L4、5平面锐性横断性脊髓圆锥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取材,先作膀胱逼尿肌HE染色,以观测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规律;同时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膀胱逼尿肌及其NMJ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后将逼尿肌行Masson三色染色,计算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所占的百分比。结果HE染色观察,大鼠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B~F组逼尿肌细胞外形、大小不一致,分布不均匀,排列走行紊乱;间质中大量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水肿,且程度逐渐加重。逼尿肌NMJ透射电镜观察,B、C及D组可见其形态结构类似于A组,但线粒体及突触小泡的数量略少;E组可见明显退变的NMJ,突触小泡含量明显减少,伴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减少;F组NMJ进一步退变,突触小泡含量进一步减少甚至缺如,细胞器减少或消失,并可见退变小体。Masson三色染色可见逼尿肌中结缔组织所占的比例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F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圆锥脊髓损伤术后10周可作为逼尿肌及其NMJ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手术宜在此前完成。  相似文献   

16.
ATP敏感钾通道在大鼠逼尿肌不稳定膀胱中的表达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TP敏感钾通道(KATP)与逼尿肌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果将动物分为稳定组(29只)和不稳定组(9只),其中稳定组分为BOO(11只)、SCI模型(9只)和对照组(9只),通过RT-PCR技术测定逼尿肌中各型KATPmRNA表达及变化。结果:正常大鼠中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24.3%。KATP在各组模型大鼠逼尿肌中均有表达。KATP的SUR2B亚型在BOO和SCI组逼尿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IDI组中SUR2B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KATP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平滑肌细胞静息电位降低、兴奋性增高,引起逼尿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能量代谢与糖尿病膀胱逼尿肌线粒体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第4、12、24周取大鼠膀胱逼尿肌制备匀浆测定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并电镜观测逼尿肌线粒体的形态改变。结果T2DM组大鼠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在其发病早期就出现降低;随着T2DM大鼠病程的延长,逼尿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加重。结论在糖尿病膀胱的发病过程中线粒体破坏所导致的逼尿肌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引起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逼尿肌装置在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岁龄雌性杂交犬16只,骶上组8只于L5~6水平完全锐性横断脊髓,骶下组8只在此基础上完全破坏骶髓建立脊髓损伤性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外科手术将人工逼尿肌装置植入固定于犬盆腔.模型建立及人工逼尿肌植入前后均采用Life-Tech Ⅳ型尿动力仪检测评价.结果 骶上型犬表现为储尿期逼尿肌自发或诱发性收缩反射亢进,膀胱容量减少,呈低顺应性膀胱;骶下型犬则出现逼尿肌无反射,膀胱容量增大,呈高顺应性膀胱.人工逼尿肌装置植入后2组模型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无显著改变;骶上组剩余尿量由(174.8±24.7)ml降至(13.0±9.7)ml,骶下组由(182.2±30.0)ml降至(35.4±2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逼尿肌装置能有效增强排尿动力,减少剩余尿量,降低膀胱内压以避免膀胱处于储尿期的长期高压状态及继发性的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收缩性、顺应性的影响及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VUDD)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DM动物模型,于10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电及胆碱类药物刺激试验.结果:DM动物模型10周后不稳定膀胱(DI)的发生率为64.7%,逼尿肌顺应性升高;DI组、DM后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牵拉逼尿肌致其出现收缩时的张力明显降低,电刺激产生的收缩力明显减弱;DI组逼尿肌胆碱类药物产生的收缩力明显减弱.结论:DM后NVUDD的发生率较高,其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受损较重,DNBUD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神经源及肌源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膀胱中肾上腺素能β3受体(β3-AR)的表达在糖尿病膀胱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糖尿病模型组(n=40)及正常对照组(n=40).应用链脲佐菌素60 mg/kg腹腔注射,诱导形成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在发病第2、4、6、8、10周时处死取全膀胱,称重,取材制作光镜病理标本及提取蛋白,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肾上腺素能β3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组增长缓慢,膀胱湿重增加(P<0.05).糖尿病组膀胱逼尿肌细胞肥大,变性,排列紊乱松散,胶原及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出现空泡;晚期逼尿肌细胞萎缩,仅见大量的胶原及弹性纤维成分.糖尿病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肾上腺素能β3受体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周:(0.73±0.09)比(0.35±0.04),4周:(0.81±0.13)比(0.32±0.06),6周:(0.72±0.05)比(0.33±0.04),8周:(0.55±0.07)比(0.33 ±0.06),10周:(0.52±0.07)比(0.33±0.05)(P<0.05).结论 各时间段的糖尿病组膀胱逼尿肌均出现损害,各时间段的糖尿病组膀胱逼尿肌细胞中肾上腺素能β3受体含量均增加,肾上腺素能β3受体在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