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肠闭锁治疗成功经验。方法 本组男 3例 ,女 2例 ,年龄均为新生儿 ,病例均为空回肠闭锁 ,其中Ⅰ型 1例 ,Ⅱ型 2例 ,Ⅲ型 1例 ,Ⅳ型 1例。均采用近端肠管距盲端切除范围在 10~ 15cm以上裁剪术 ,闭锁远端距盲端切除范围 2~ 3cm ,Ⅰ期肠吻合术 ,术后TPN给予胃肠营养支持 7~ 8d ,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1例,空肠闭锁8例,回肠闭锁6例,结肠闭锁1例;Ⅰ型3例,Ⅲ型13例;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菱形吻合1例,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1例,闭锁肠段肠切除端斜吻合14例.结果:1例术后第6天出现吻合口瘘后弃医,治愈15例,治愈率93.75%.结论:早期手术和选择合理的术式可提高治愈率;术后禁食2周,全胃肠外营养,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早期石蜡油灌肠有利于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2例先天性肠闭锁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闭锁7例,空肠闭锁10例,回肠闭锁25例;Ⅰ型16例,Ⅱ型6例,Ⅲ型19例,Ⅳ型1例;行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5例,行肠侧侧菱形吻合术6例,行肠切除端端或端斜吻合术29例,肠管裁剪端端吻合(Tapering整形术)2例。结果术后吻合口梗阻4例,吻合口瘘2例,切口裂开3例。术后死亡3例,弃医2例。治愈37例,治愈率88%。伴发畸形19%;随诊3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肠闭锁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86例病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6例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根据临床表现、造影及手术可分为:肠旋转不良46例,十二指肠闭锁狭窄24例,环行胰腺15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行Ladd手术62例,十二指肠瓣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31例,十二指肠菱形吻合21例,十二指肠侧侧吻合2例,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2例,结肠后空肠十二指肠Roux-Y吻合1例。86例中70例痊愈,16例自动出院。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肠旋转不良为最常见病因,应及时手术,术中注意合并消化道其他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肠闭锁治疗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先天性肠闭锁治疗的改进,方法对5例肠闭锁患儿行闭锁近端切除20cm,远端切除5m,用5-0或6-0细线一层内翻吻合;术后禁食2周,周围静脉营养支持;早期石蜡油灌肠;结果:5例均存活,疗效满意。结论单层细线吻合有助于吻合口通畅。禁食2周,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早期灌肠有助于闭锁远端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6.
周宏伟  邱卓  周岩 《吉林医学》2010,31(3):346-347
目的:探讨各型小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总结2007年以来近2年半的时间里21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5例、空肠闭锁4例、回肠闭锁12例;Ⅰ型7例、Ⅱ型3例、Ⅲa 10例、Ⅳb 1例。均以不同的方式手术治疗。结果:其中4例切口裂开第二次手术,2例吻合口瘘二次手术,1例施胃空肠吻合、造瘘术后未闭瘘,1例死亡。1例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营养不良死亡。治愈率90.47%。结论:早期诊断,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小儿存活的关健。Ⅰ型采用肠侧侧吻合、纵切横缝术。Ⅱ型、Ⅲ型闭锁病例可采用近端扩张肠管切除,肠端端或端斜吻合术或改良裁剪式吻合术。如术中小儿状态差,视野不好不能强行操作的可施胃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内肠套叠致肠闭锁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切除闭锁近远端肠管适当长度,纵形切开远端肠管系膜对缘的适当长度,使其呈斜面,与近端肠管的直径相等,用5~0可吸收线,近远端端端全层吻合。结果患儿均行单层肠管吻合术,术后2周痊愈出院。结论宫内肠套叠是肠闭锁的原因之一,肠管单层吻合术治疗肠闭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手术治疗的要点及提高疗效的关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36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例,空肠闭锁5例,回肠闭锁28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6例。Ⅳ型4例。根据小肠闭锁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36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32例,治愈率88.9%,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早期及时的诊断,熟练轻柔的手术操作,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严密、高质量的术后管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手术治疗的要点及提高疗效的关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36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例,空肠闭锁5例,回肠闭锁28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6例,Ⅳ型4例。根据小肠闭锁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所有病例均诊断及时准确无误诊,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全组治愈32例,治愈率88.9%;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术后回访,绝大多数无吻合口瘘和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早期准确的诊断、熟练轻柔的手术操作、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严密、高质量的术后管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90~2009年收治的38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十二指肠闭锁5例,空回肠闭锁30例,结肠闭锁3例;其中隔膜型7例,盲端型28例,多节段型3例。术前均获确诊。合并肠旋转不良2例,胎粪性腹膜炎3例。38例中治愈存活34例,术后病死2例,放弃治疗2例;治愈率为89.47%。结论: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其疗效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复杂型先天性肠闭锁的治疗经验,探讨其治疗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49例复杂型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手术日龄、是否足月、出生体质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治疗过程、出院诊断、病理结果、预后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治疗42例(85.7%),腹腔镜手术治疗7例(14.3%,1例因合并胎粪性腹膜炎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患儿手术时间为70~270 min,平均(147±43)min;术后禁食时间为4~16 d,平均(8±3)d;肠外营养时间为3~30 d,平均(12±6)d。11例患儿术后自动出院并失访。其余38例患儿中,1例(2.6%)因消化道穿孔于术后第5天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2.6%)于术后1个月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入院并行保守治疗;1例(2.6%)于术后第8天因吻合口瘘行肠粘连松解和回肠造瘘术,3个月后行二期闭瘘术;4例患儿术后分别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均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期间,1例十二指肠闭锁患儿术后6个月较同龄健康儿童体质量低2个标准差,至1岁时体质量达到同龄健康儿童水平;1例32周早产患儿术后行肠内营养治疗,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其他患儿均无明显生长发育迟缓。结论: 复杂型肠闭锁患儿经积极治疗,术中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20例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例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患儿术前均行胃造瘘术,术中根治采用气管食管瘘切断缝合,食管上下段盲端或代食管端端吻合,术后深静脉高营养支持,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结果20例患儿术后放弃治疗4例,死亡3例,并发吻合口瘘4例,食管狭窄5例。结论早期诊断,合理术式的选择以及严密、高质量的围术期监护是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手术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2例肠闭锁患儿行闭锁近端远端部分切除;细线单层内翻吻合,早期石蜡油灌肠.结果:存活161例,死亡31例.结论:细线单层吻合有助于吻合口通畅,早期石蜡油灌肠有助于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14.
高勇 《吉林医学》2013,(29):6131-6132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先天性肠闭锁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先天性肠闭锁患儿59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9例患者,治愈率为79.66%,死亡率为20.34%,十二指肠死亡率明显低于空回肠和结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采取十二指肠空回肠吻合死亡率明显低于肠造瘘、侧端吻合和裁剪端背吻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Ⅰ型死亡率明显低于Ⅱ型、Ⅲ型和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先天性肠闭锁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患者闭锁部位和病理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死亡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护理效果.方法 对30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营养支持、肛门及造口护理、扩肛.结果 1例放弃治疗,2例结肠造口术患儿1年后行肛门成形术,余27例患儿恢复顺利.结论 完善的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患儿生活质量优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汪金燕  陈丽骊 《浙江医学》2020,42(6):623-624
目的总结4例I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食管延长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4例I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4例患儿均一期行胃造瘘术,术后恢复良好,而后定期行DSA下食管延长术。术后做好病情观察,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做好管道护理及皮肤护理,正确健康宣教及做好带管出院家中喂养的出院指导。结果4例患儿食管延长术后,3例已成功行食管吻合术,术后恢复好;1例患儿术后食管近端及远端距离缩短,仍定期入院行食管扩张术,出院后经胃造瘘管予肠内营养,生长发育良好。结论行食管延长术的I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除了术前正确诊断、术中精准操作,术后积极的护理对患儿的恢复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回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四定点单层内翻回肠端斜吻合并吻合口近端造瘘术,对16例回肠闭锁患儿进行了治疗。即切除闭锁近端扩张的肠管盲端10~15cm及闭锁远端肠管盲端2~3cm,将远端肠管沿系膜对侧纵行剪开,使远端和近端肠管口径基本相同;吻合时,以肠壁系膜缘、对系膜缘、前壁中点及后壁中点为4个定点,将吻合缘分为4段,分别牵引相邻两定点,使肠壁内翻、对齐,并使待吻合的两肠壁边缘充分展开,分段行单层全层连续内翻缝合。在吻合口近端10~15cm处肠壁置入造瘘管,于下腹部前外侧壁戳创引出,待病儿能自行排便和进奶正常后拔除。结果 14例恢复顺利,肠蠕动于术后2~3d恢复,4~5d进乳,7~10d即可全胃肠道营养,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或梗阻。随访1~4a,其生长、发育均达到同龄儿正常标准,未见智力发育迟缓。2例因术后并发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四定点单层内翻回肠端斜吻合并吻合口近端造瘘术,有利于术后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可避免吻合口梗阻吻合口瘘的发生,是治疗先天性回肠闭锁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游志恒  席红卫  徐纪荣  李健 《中外医疗》2013,32(3):74+76-74,7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2012年1—7月收治的3例肠系膜裂孔疝的患儿的病情进行分析,总结对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治体会。结果 3例患儿均为术中确诊;第1例患儿术中可见疝入肠管扩张,呈暗红色,行肠管切开减压后,经裂孔处复位,复位后肠管血运恢复,未出现肠坏死。后2例患儿术中可见疝入肠管已缺血坏死,行肠吻合术。第1例患儿术后合并中毒性脑病。结论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关键是判断是否考虑绞窄性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后确诊。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20年治疗回顾(附6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类型肠闭锁、肠狭窄的适用手术方式,并对疗效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我院近20年经手术治疗的6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总治愈率为77.27%,其中前10年治愈率为67.44%,后10年治愈率为95.65%,疗效有极明显提高.结论①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膜式闭锁或狭窄应首选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②十二指肠闭锁(除膜式闭锁)及环状胰腺应首选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③小肠、结肠闭锁(除膜式闭锁)应优先选择近端扩张肠管切除、端背吻合术.TPN的广泛应用、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材料的改进对疗效的提高起到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年龄1h~10个月的十二指肠梗阻病例,十二指肠膜式闭锁14例,占25.9%,其中6例合并肠旋转不良;其他型十二指肠闭锁3例,占5%;十二指肠周围异常索带3例,占5%;肠旋转不良22例,占40.7%;环状胰腺12例,占22%,其中4例合并肠旋转不良.伴发其他畸形17例.全组行Ladd's术31例,十二指肠前壁菱形吻合术13例,隔膜切除14例,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2例,异常索带松解术3例.结果 1例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广泛肠坏死患儿术后即自动出院;1例因胎粪性腹膜炎,术中肠管广泛粘连无法手术放弃治疗.其余52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膜式闭锁、环状胰腺,多伴发其他肠道畸形,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法、避免漏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