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艳  王玲玲  王才智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841-1844
  目的  探讨育龄期女性HPV E6/E7 mRNA的表达及阴道微生态异常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8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部因行宫颈癌筛查就诊的患者,共纳入1 245例育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阴道镜检查,根据阴道镜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90例,CINⅡ组360例,CINⅢ组465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CS)组130例,另纳入1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通过检测宫颈HPV E6/E7 mRNA的表达和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分析其与宫颈疾病的关系。  结果  各组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23,P < 0.05),其中阴道清洁度Ⅲ~Ⅳ检出率对照组 < CINⅠ组 < CINⅡ组 < CINⅢ组 < CECS组;各组加德纳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4,P < 0.05);各组念珠菌阳性及滴虫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HPV E6/E7 mRN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386,P < 0.05),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CECS组、对照组HPV E6/E7 m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7%、81.9%、76.1%、79.2%、13.3%;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CESC组中HPV E6/E7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阴道微生态失调率相关(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清洁度Ⅰ~Ⅱ度及乳酸杆菌阳性是HPV E6/E7 mRNA表达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1,均P < 0.05)。  结论  HPV E6/E7 mRNA的表达阳性率增加、阴道清洁度(Ⅲ~Ⅳ)检出率增加、加德纳菌阳性检出率增加均为预测宫颈癌或宫颈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HPV16E7基因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慢性宫颈炎和CINⅠ患者81例、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HPV16E7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P16INK4A蛋白表达,用SPSS软件行等级相关分析和χ2检验。结果:⑴HPV16E7特异性片段阳性率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患者81例、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HPV16E7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P16INK4A蛋白表达,用SPSS软件行等级相关分析和χ2检验。结果:⑴HPV16E7特异性片段阳性率在慢性宫颈炎、CINⅠ中分别为17.0%、26.5%,在CINⅢ及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61.5%和74.2%;HPV16E7分布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中分别为17.0%、26.5%,在CINⅢ及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61.5%和74.2%;HPV16E7分布在慢性宫颈炎、CINⅠ和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和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分别为10.6%和30.0%,在CINⅢ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96.0%和100%;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分别为10.6%和30.0%,在CINⅢ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96.0%和100%;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和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⑶在HPV16E7特异性片段表达阳性的宫颈病变组织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均是阳性。宫颈病变组织中P16INK4A蛋白与HPV16E7的表达有相关性(r=0.482,P<0.001)。结论:HPV16E7和P16INK4A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HPV16E7和P16INK4A蛋白可能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半翼(hWAPL)基因在宫颈病变,包括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0例宫颈病变组织,包括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织各20例中hWAPL基因mRNA表达量,并经β-actin基因校正得到hWAP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hWAP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分别为(1.05±0.68)、(3.05±1.57)、(4.48±2.25)、(8.71±7.70)和(10.49±9.82)。宫颈癌组和CINⅢ组与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组、CINⅡ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与CIN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WAPL基因在宫颈组织,包括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均有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WAPL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在CINⅢ组和宫颈癌组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组和CINⅡ组。hWAPL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E6/E7蛋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宫颈疾病患者70例,行宫颈病理学检查及新柏氏液基细胞学(TCT)检测,比较高危型HPV E6/E7 mRNA与HPV DNA分型检测宫颈癌病变及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高级别宫颈癌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与HPV DNA分型检测宫颈病变总检出率分别为60.0%(42/70)、67.1%(47/70);两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及CINⅠ、CINⅡ~Ⅲ、宫颈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变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的特异度明显高于HPV DNA分型检测(P<0.05);ASC-US患者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的特异度明显高于HPV DNA分型检测(P<0.05)。结论:与HPV DNA分型检测方法相比,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对预测宫颈病变特异度更强,特别是对TCT检测为ASC-US患者的分流意义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宫颈病变中HPV E6/E7 mRNA与Yes相关蛋白(YAP)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支链DNA(b-DNA)技术检测36例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Ⅱ-Ⅲ级(CIN组)、43例宫颈癌(宫颈癌组)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HPV E6/E7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IHC)检测上述各组患者宫颈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YAP的表达情况。结果:HPV E6/E7 mRNA及YAP阳性表达率在正常组分别为16.67%、11.11%,在CIN组分别为82.22%、84.44%,在宫颈癌组分别为88.37%、90.70%,3组HPV E6/E7 mRNA及YAP阳性表达率均逐渐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AP在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HPV E6/E7 mRNA与YAP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3,P<0.05)。结论:HPV E6/E7 mRNA与YAP的检出率随病理级别的升高呈增强趋势,且两者具有相关性。因此,HPV E6/E7 mRNA与YAP的联合检查,可以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并能够预测癌前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Aurora-A、MCM7和HPV16 E7的表达及病理学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2月~2015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中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宫颈新鲜标本90例的病理学情况,依据宫颈病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正常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0例)、CINⅡ组(15例)、CINⅢ组(15例)、宫颈鳞癌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在宫颈不同病变、临床分期、病理情况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观察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a~Ⅱb期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a~Ⅰb期宫颈鳞癌组织,低分化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分化、中分化宫颈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305、0.306、0.304,均P<0.05)。结论 Aurora-A、MCM7和HPV16 E7蛋白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为宫颈癌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癌胚抗原(CE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行宫颈病变筛查的178例可疑宫颈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完成液基细胞学筛查及HPV E6/E7 mRNA检测,并采血测定SCCA、CEA水平.所有对象按阴道细胞学的分类及报告细则(TBS)分为正常/炎症组(n=25)、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组(n=22)、CINⅡ级组(n=26)、CINⅢ级组(n=35)、宫颈癌组(n=70);宫颈癌患者均按TNM分期分为I~Ⅱ期组(n=38)、Ⅲ~Ⅳ期组(n=32),按组织学分级分为低分化组(n=8)、中分化组(n=27)与高分化组(n=35).比较各组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血清SCCA、CEA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宫颈癌HPV E6/E7 mRNA与SCCA、CEA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HPV E6/E7 mRNA copies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的患者(P<0.05);CINⅢ级组患者HPV E6/E7 mRNA copies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患者(P<0.05),CINⅡ级HPV E6/E7 mRNA copies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Ⅰ级HPV E6/E7 mRNA copies又高于正常/炎症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CEA水平均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患者(P<0.05),CINⅢ级组血清SCCA水平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患者(P<0.05);Ⅲ、Ⅳ期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CEA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分化组患者SCCA、CEA水平高于高分化组、中分化组患者,中分化组SCCA、CEA水平高于高分化组患者(P<0.05).HPV E6/E7 mRNA阳性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CEA高于阴性患者(P<0.05).HPV E6/E7 mRNA与血清SCCA、CEA水平呈正相关性(r=0.525、0.655,P均<0.05).结论 随宫颈病变的进展,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SCCA、CEA表达水平增高;且宫颈癌患者HPV E6/E7 mRNA与血清SCCA、CEA水平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宫颈病变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妇科宫颈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探讨HPV不同基因型感染的致癌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宫颈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筛查各种宫颈标本,对可疑宫颈病变者(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再采用基因杂交捕获技术进行HPV-DNA检测,并根据结果进行风险分析。结果 TCT共筛查出各种宫颈病变标本460例,包括慢性宫颈炎30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22例(其中CINⅠ30例,CINⅡ45例,CINⅢ47例)和宫颈癌35例。460例受检者治疗前宫颈HPV感染者211例,感染率为45.87%。慢性宫颈炎、CIN和宫颈癌HPV-DNA阳性率分别为27.06%、77.87%和97.14%,慢性宫颈炎和CIN、宫颈癌标本中的HP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6,P〈0.01);而CINⅠ、Ⅱ、Ⅲ组间HPV-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21,P〉0.05)。宫颈病变标本中常见的HPV感染基因型为HPV-16、52、58、68、18、39等。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HPV-DNA含量高于慢性宫颈炎,差异有显著性(t=5.581、7.653,P〈0.05);宫颈癌的HPV-DNA含量也明显高于宫颈癌前病变(t=6.624,P〈0.05);CINⅠ~Ⅲ的HPV-DNA含量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991,P〉0.05)。结论 HPV感染在宫颈病变中起重要作用,对经阴道细胞学筛查异常和高危妇女进一步检测HPV-DNA,对早期发现CIN和宫颈癌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中的分流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液基薄层细胞学(TCT)为ASCUS的患者, 行(HPV)DNA检查、(HPV)E6/E7 mRNA检查,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对检测结果及宫颈活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探讨HPV E6/E7 mRNA检查在TCT结果为ASCUS患者中的分流价值。  结果  231例ASCUS患者分为宫颈慢性炎117例(50.65%),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65例(28.14%),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47例(20.35%),宫颈癌2例(0.87%)。HPV E6/E7 mRNA阳性91例(39.39%),HPV DNA阳性127例(54.98%),二者对CINⅡ+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E6/E7 mRNA检查CINⅡ+(即HISL+SCC)特异度为69.2%,灵敏度为71.4%,阴性预测值为90.0%,阳性预测值为38.5%;HPV DNA检查CINⅡ+(即HISL+SCC)特异度是53.3%,灵敏度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3.3%,阳性预测值为33.1%。(HPV)E6/E7 mRNA检查的特异度明显高于(HP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73,P < 0.001)。灵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copy值进行统计与分析,随着病变级别的进展,(HPV)E6/E7 mRNA的copy值也随之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562,P < 0.001)。(HPV)E6/E7 mRNA检查的AUC为0.69,大于(HPV)DNA的AUC值(0.60),与(HPV)DNA检查相比诊断效率更高。  结论  (HPV) E6/E7 mRNA检查对于TCT结果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是一种良好的分流手段,能降低阴道镜转诊率,减轻患者负担及临床医师工作量,避免漏诊和过度治疗,可成为ASCUS患者分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中TGF-β1的表达、HPV16E7型内变异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对宫颈组织标本[39例宫颈鳞癌,3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与64例CINⅠ级宫颈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蛋白表达,同时多重HPV16E7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并选择阳性扩增的基因片段DNA进行纯化、测序,检测基因变异。结果:TGF-β1的阳性率在CINⅠ组、CINⅡ-Ⅲ组、浸润癌组中分别为:14.06%,41.18%,82.05%,其表达与宫颈病变的进展程度呈正相关(P<0.001,r=0.556)。在宫颈鳞癌临床分期各组别中,TGF-β1的阳性率在Ⅰa、Ⅰb、Ⅱa、Ⅱb组中依次增高(P=0.024)。检测到HPV16E7阳性样本共55例(CINⅠ组9例、CINⅡ-Ⅲ组14例和浸润癌组32例),其中原型15例。HPV16E7基因突变株最常见的为T846C变异株,该变异株在CINⅠ、CINⅡ-Ⅲ和鳞癌组中突变频率分别为66.67%、78.57%、81.25%,总检出率为78.18%。TGF-β1的表达在HPV16E7原型组和在HPV16E7A647G突变株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456)。结论:TGF-β1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TGF-β1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防治检测指标之一。HPV16E7A647G突变株较原型未通过改变TGF-β1介导的信号途径影响其致瘤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16inkα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发展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182例宫颈各类病变采用免疫细胞学方法检测P16ink4α表达情况,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 P16ink4α阳性表达率为35.71%.P16ink4α的表达与病理诊断分级呈正相关.宫颈良性病变、CIN Ⅰ、CINⅡ、CIN Ⅲ、宫颈癌病变表达率为3.77%、15.71%、87.50%、89.66%、100%.结论 P16ink4α可作为宫颈良性病变与CIN Ⅰ以及CINⅠ与CINⅡ、CINⅢ和宫颈癌鉴别的重要标记物,且诊断特异性高于HPV.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6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TGF-β1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9年1月住院手术患者的新鲜宫颈组织,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7例、CINⅡ-Ⅲ级17例及宫颈鳞状细胞癌3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标本中TGF-β1蛋白表达,用PCR法及直接测序检测组织HPV16 E6基因,分析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CIN 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TGF-β1的阳性率分别为 11.8%、35.3%及64.3%,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宫颈鳞癌(ⅡB-Ⅳ期)患者TGF-β1表达率为88.9%,显著高于早期宫颈鳞癌(ⅠB-ⅡA)患者(76.7%)(P<0.01)。HPV16 E6在CIN Ⅰ、CINⅡ-Ⅲ组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1.8%、41.2%和82.1%,其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 E6的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的进展程度呈正相关(r=0.592,P=0.001)。经基因测序,用DNA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显示,共14例与标准株序列相同,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D25E,检出率为42.5%。HPV16 E6为非突变型患者中,其TGF-β1阳性率为50.0%;而在HPV16 E6D25E患者中,其TGF-β1阳性率为92.9%(P<0.05)。结论:TGF-β1 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HPV16 E6多态性可能与TGF-β1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及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高危HPV感染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HPV16E6和IDO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   把经第二代杂交捕获(HC-2)法行HPV DNA检测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者120例为实验对象,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各40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HPV16E6和IDO的表达情况。   结果   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0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22.5%。4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0%。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HPV16E6和IDO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 = 0.710,P = 0.000)。   结论   HPV16E6和IDO的表达随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呈现出阳性程度逐渐递增趋势,HPV16E6和IDO可考虑成为预测宫颈病变组织恶化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Beclin-1、LC3-Ⅱ在宫颈病变组织及HPV感染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的行宫颈癌筛查 (HPV、TCT) 的患者, 筛查结果任意一项异常患者均行宫颈活检, 最终选取病检结果为正常的宫颈组织40例 (其中HPV感染20例, 无HPV感染20例) ;CINⅠ30例;CINⅡ/Ⅲ30例;年龄范围为25~55岁;妊娠及已行宫颈治疗过的患者不纳入研究范围。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CINⅠ及CINⅡ/Ⅲ组织中Beclin-1、LC3-Ⅱ相对表达量。结果 (1) Beclin-1在正常的宫颈组织、CINⅠ及CINⅡ/Ⅲ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0.561±0.041) 、 (0.421±0.018) 、 (0.351±0.016) ;LC3-Ⅱ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及CINⅡ/Ⅲ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 (0.683±0.027) 、 (0.435±0.029) 、 (0.325±0.017) ;Beclin-1、LC3-Ⅱ在3组间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Beclin 1, LC3-Ⅱexist in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between the 3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1) (2) 病检结果为正常的宫颈组织中HPV感染组中Beclin-1和LC3-Ⅱ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无HPV感染组 (P <0.05) 。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的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 提示自噬基因活性下降或缺失可能参与宫颈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的宫颈癌患者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颈E6/E7 mRNA联合TCT检查在一般妇女宫颈病变早期筛查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2月同时行HPV E6/E7 mRNA及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的中年一般妇女为研究对象共360例进行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以组织学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价二者联合检测效果。 结果 CIN组HPV E6/E7 mRNA检测阳性率(86.18%)明显高于慢性炎症组(29.33%)(χ2=114.074,P<0.05),CIN1、CIN2、CIN3及宫颈癌患者中,HPV E6/E7 mRNA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9.59%、86.84%、88.46%、100.00%,阳性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CIN组TCT细胞学检测阳性率(68.42%)明显高于慢性炎症组(22.12%)(χ2=77.476,P<0.05),TCT细胞学对CIN1、CIN2、CIN3及宫颈癌患者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7.14%、68.42%、76.92%、76.92%,阳性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HPV E6/E7 mRNA检测结果阳性率为54.17%,TCT细胞学检测阳性率为38.89%,二者具有一致性(r=0.428,P<0.05);E6/E7 mRNA联合TCT检测诊断符合率为80.83%,高于TCT单独检测(P>0.05)。 结论 E6/E7 mRNA联合TCT细胞学检测可以提高一般妇女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诊断效率,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值得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贺婵娟  姚德生  卢艳 《广西医学》2012,34(5):531-533
目的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及其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96例行导流杂交法HPV分型检测的宫颈病变患者分为正常组(58例)、慢性炎症组(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66例,该组再分为3个亚组,CINⅠ级组21例、CINⅡ级组19例、CINⅢ级组26例)、宫颈癌组140例,对每个组HPV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296例受检者中191例患者HPV DNA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64.53%;正常组HPV阳性率为18.97%(11/58)、慢性炎症组为25.00%(8/32),CINⅠ级组为28.57%(6/21)、CINⅡ级组为73.68%(14/19)、CINⅢ级组为88.46%(23/26)、宫颈癌组为92.14%(129/140),其中正常组与慢性炎症组及CINⅠ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HPV阳性率较CINⅡ级组、CINⅢ级组及宫颈癌组低(P<0.05),随病变级别增加HPV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宫颈病变患者感染率较高的6种HPV病毒为16、18、58、52、53、33型,其阳性率分别为35.47%(105/296)、10.47%(31/296)、6.42%(19/296)、5.41%(16/296)、3.04%(9/296)、2.70%(8/296)。结论宫颈病变与HPV的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对于筛查、治疗及随访CIN及宫颈癌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PV-18病毒E2、E6与宿主蛋白Brd4在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检测HPV-18阳性的宫颈炎15例、CIN I 19例、CINⅡ17例、CINⅢ20例、宫颈浸润癌24例的标本中E2和E6 mRNA的表达,Westemblot检测E2蛋白和Brd4的表达,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HPV-18 E2和E6 mRNA在宫颈炎和CINI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CIN到宫颈浸润癌,E2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E6 mRNA的表达呈增加趋势(P<0.05);E6 mRNA和E2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E2蛋白和Brd4在宫颈炎和CINI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CIN到宫颈浸润癌,其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Brd4-E2复合体的解体,E2的表达缺失和E6的过度表达,可能是HPV-18诱导宫颈细胞恶性转型的关键环节,在宫颈癌的演变中起重要作用.检测HPV-18 E2、E6与Brd4的表达对早期预测CIN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