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 6 0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9例健康合格者对照 ,并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有血管病变和无血管病变组 ,大血管病变组和微血管病变组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有血管并发症组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均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 (P <0 .0 5 )。大血管并发症组与微血管并发症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患者及时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及早治疗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而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对于鉴别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应用血粘度仪测定272例糖尿病患者,和108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魏氏法测定血沉;离心法测定血细胞比容.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及血细胞比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沉、血浆粘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的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血沉、血浆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神经病变组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沉、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单纯组除男性在低切变率1(1/s)的全血粘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的血流变改变,不能简单都归结为高粘滞血症,不同的并发症有不同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3.
郭媛  陈晖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47-1749
目的:研究观察血液流变学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合并有下肢动脉病变(A组)32例,未合并下肢动脉病变(B组)38例,和健康对照组(C组)30例纳入研究,测定3组血流变学指标、HCY。3组同时测血脂、体重指数、血糖、腰臀比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A、B组同型半胱氨酸、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较C组增高明显(P<0.05),与B组比较,A组同型半胱氨酸、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显著增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高HCY血症、高粘滞血症,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变化更明显,HCY升高、血流变异常与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并发症52例,无微血管并发症50例,以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并进行了比较。结果糖尿病两组血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血粘度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血糖、血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粘、高血糖。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情况及血浆脂联素的浓度,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正常组40名;2型糖尿病组66例,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36例,合并代谢综合征3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浓度,多普勒显像观察下肢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正常组血浆脂联素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高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P<0.05).下肢血管病变以合并代谢综合征组最明显,脂联素浓度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脂联素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相关,脂联素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预测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PN)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对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检测100例T2DM患者,其中有大血管并发症50例、无大血管并发症50例以及正常对照组50例的APN、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并进行了比较。结果:DM两组血黏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PN、IA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M有大血管病变组血黏度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APN、IAI显著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2DM大血管病变与DM病程、血糖、血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APN、IA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粘、高血糖,低脂联素血症在T2DM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对22例健康成人、23例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患者、31例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结果:糖尿病各组血浆Hcy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大血管病变组又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伴大血管并发症组高Hcy血症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5%和无大血管并发症组的21.74%.结论:空腹高Hcy血症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胰岛素抵抗(IR)与2型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108例2型DM患者,其中有大血管并发症54例,无大血管并发症54例,以及54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并进行了比较。结果DM两组血黏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A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DM有大血管病变组血黏度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IAI显著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O.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型DM大血管病变与DM病程、血糖、血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IA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DM大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黏、高血糖。DM病程的延长、严重的IR为2型DM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报道75例老年人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其血液粘度检测值高于对照组,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者血液粘度较无血管并发症者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10.
姚锁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93-199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患者96例,对照组100例分为老、中、青三组,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结果:青年组: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中年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全血低切变率和血浆粘度有差异,而老年组血流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流变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及血清尿酸的检测指标,旨在为临床科学诊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4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和45名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分析血清尿酸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关性。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血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单纯糖尿病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尿酸含量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尿酸含量能有效预测患者是否有脑梗死的危险,配合积极的治疗能降低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脑梗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唾液酸浓度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方法 :分别对 2 5例 型糖尿病患者、2 6例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相应例数、年龄和性别的健康人的血浆唾液酸浓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 :发现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唾液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6± 0 .2 9vs2 .4 0± 0 .14mmol/ L,P<0 .0 5) ;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唾液酸浓度与正常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 2 .4 3± 0 .2 1vs2 .4 0± 0 .14mmol/ L,P>0 .0 5)。两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特性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而血浆唾液酸浓度与年龄、病程、血糖没有相关性 ;血浆唾液酸浓度与血浆比粘度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性有相关性 ,但此相关性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  结论 :血浆唾液酸浓度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危险指征 ,它与红细胞聚集性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对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血液流变学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北京赛科西德SA6000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重要因素,适时检测血流变学指标,可以揭示糖尿病病情进展,为正确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寇艳涛  肖慧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680-2681
目的:探讨血脂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2型糖尿病腔梗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糖尿病伴腔梗病变患者及不伴脑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伴腔梗病变患者升高更为明显;经治疗后随血糖下降上述脂质水平降低,但伴腔梗病变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TG、TC、ApoB100水平升高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与2型糖尿病腔梗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6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其中15例作了治疗前后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表明: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者血液粘度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者,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糖尿病治疗后血液粘度亦可改善(P<0,05),血脂增高对血液粘度有一定影响(P<0.05),而并发大中血管病变与并发微血管病变血液粘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功能变化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正常对照组(30例)、无微血管病变组(62例)、微血管病变组(65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1)活性,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分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3组PAI-1及FIB水平.结果: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血浆PAI-1和FIB水平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且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血浆PAI-1和FIB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及低纤溶状态,在发生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后更为明显,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PAI-1和 FIB水平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56例糖尿病眼底正常者(NDR)和45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DR组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检查DR组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聚集纤维的异常和血液黏度的升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进行血流变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项目中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健康体检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改变,血流变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应用MDK-3200KS双通道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检测了41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液漉变学主要指标与时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变,全血粘度(高、中、低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积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中切还原粘度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其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定期进行血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作为耱尿病诊断、治疗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及纤溶活性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HA法测定了65例2型DM2和3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测定血粘度和血脂。结果:显示2型DM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粘度,量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视网膜为2型DM组的血浆D-二取答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变形指数均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