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对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作用的影响 ,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 :以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 ,烧伤后 48小时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每日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情况。并于术后 14天、 30天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面积。结果 :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保存羊膜移植组 ,两者均小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 14天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上皮愈合面积较保存羊膜移植组大 ,两者均较对照组愈合快 (P <0 0 1)。结论 :在角膜碱烧伤早期治疗中 ,新鲜羊膜移植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和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其效果优于保存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角膜碱烧伤急性期治疗中新鲜羊膜移植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抑制基质浸润及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从15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中随机选取3只兔做正常对照,其余12只兔制作双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右眼行羊膜移植,左眼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4,30d取材角膜进行PMN(多形核白细胞)计数,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炎性细胞浸润,角膜上皮细胞数量、形态、排列及成纤维细胞数量和细胞内结构方面,新鲜羊膜移植组均优于碱烧伤组。结论:新鲜羊膜移植在角膜碱烧伤急性期治疗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上皮愈合和抑制炎症及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鲜羊膜移植术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作用的影响,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用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烧伤后48h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fAMT)、保存羊膜移植组(pAMT)和对照组(C).术后每日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情况.并于术后14、30d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面积.结果术后30dfAMT组、pAMT组、C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87.87mm2±3.57mm2、96.66mm2±12.00mm2、105.13mm2±6.70mm2.统计分析显示,fAMT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pAMT组(P<0.05),上述2组均小于C组(P<0.05).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术可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其作用优于保存羊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或高压氧治疗对碱烧伤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21只兔(42只眼)被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羊膜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兔(14只眼)。羊膜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分别行羊膜移植和高压氧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EGF蛋白的表达,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速度,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 羊膜移植组和高压氧治疗组VEGF蛋白表达下降,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微血管数量减少,3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主要表达在角膜受损区的感染细胞胞浆内,其出现时间和位置与角膜新生血管一致。结论 VEGF是一种重要的角膜内新生血管形成因子,其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平行;羊膜移植或高压氧治疗可抑制碱烧伤角膜VEGF的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羊膜移植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采用保存羊膜和新鲜羊膜移植抑制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增殖的效果 ;探讨应用保存人羊膜移植防治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手术时机。方法 制备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增殖的动物模型 ;2 2只家兔 ( 2 2眼 )随机分为4组 :A组 ( 4眼 )作为对照组 ;B组 ( 6眼 )在碱烧伤的急性期行新鲜羊膜移植 ;C组 ( 6眼 )在急性期行保存人羊膜移植 ;D组 ( 6眼 )在瘢痕期行保存人羊膜移植。应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处理系统测定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  3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组的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少于D组 (P <0 0 1)。结论 保存羊膜和新鲜羊膜移植均能有效地抑制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增殖 ,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在角膜碱烧伤的急性期施行羊膜移植防治新生血管增殖的效果要优于在瘢痕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郭青  皮裕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253-2255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上皮移植在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中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的病例研究。2006/2011年我院收治的19例(23眼)完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碱烧伤患者, 10例13眼行组织工程上皮移植,9例10眼行羊膜移植。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均用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在术后第21,60d对角膜新生血管进行评分比较。

结果:术后第21d和术后第60d组织工程上皮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均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5),在术后两个评价时间点,组织工程上皮移植组平均角膜新生血管分数明显低于羊膜移植组。

结论:对碱烧伤所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患者,组织工程上皮移植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明显好于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培养生长于人羊膜的兔角膜上皮细胞使其扩增并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效果。为培养角膜上皮细胞移植技术及应用于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30眼),随机分为3组(n=10),右眼制成碱烧伤模型。A组:角膜上皮细胞羊膜移植组;B组单纯羊膜移植组;C组为对照组(碱烧伤后不作任何移植)。术后观察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及上皮修复情况,裂隙灯显微镜照相记录。3组均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时各取1眼角膜标本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A组除1眼移植片在第7天脱落外,所有移植片在术后3d水肿消退,角膜逐渐透明。B组移植片持续水肿,眼前段炎性反应稍重,但较碱烧伤对照组轻。C组角结膜高度水肿浑浊,烧伤后观察3个月未发现角膜恢复透明现象。病理组织检查显示:A组角膜及周边上皮细胞为多层结构,角膜新生血管消失,基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减退;B组覆盖上皮细胞表现为完整上皮细胞型,C组角膜浑浊,新生血管及肉芽组织形成。结论人羊膜作载体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移植重建角膜基底膜和角膜上皮结构治疗兔碱烧伤后的角结膜损伤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兔眼碱烧伤行羊膜移植术后转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兔眼碱烧伤行羊膜移植术后在眼表大体结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归状况。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60只新西兰白兔(120眼),按照伤后不同时间手术随机分为5组,包括保存羊膜移植组(A1组、A2组)、新鲜羊膜移植组(B1组、B2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兔(24眼)。方法分别应用保存羊膜和新鲜羊膜,在兔眼碱烧伤后第1天和第15天行羊膜移植术,裂隙灯检查术后第1、3、7、10、15、30天时羊膜在位情况,术后第3、7、15、30天作病理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主要指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及球结膜充血情况;病理学检查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羊膜移植术后羊膜的动态变化。结果羊膜移植术后第30天,羊膜移植组兔眼的新生血管程度减轻,角膜透明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羊膜移植组(A2组、B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晚期移植组(A1组、B1组)(P<0.001)。新鲜羊膜移植组(B2组)疗效优于保存羊膜移植组(A2组)(P<0.05)。病理学结果:术后第30天,角膜各层结构恢复完整,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残存的新生血管。透射电镜检查:新鲜羊膜组术后第15天,羊膜上皮完整,基底层变薄,羊膜和角膜组织间形成连接,羊膜基底层面与角膜表面融合。30天后,角膜表面可见一层羊膜上皮细胞,羊膜基底层消失。结论碱烧伤早期羊膜移植对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减轻炎症和恢复角膜透明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新鲜羊膜优于保存羊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分为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每日观察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并于术后7天、14天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角膜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术后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发展缓慢,MMFs角膜表达降低而TIMP-1表达升高。结论羊膜移植可通过提高角膜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水平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在早期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中起抑制角膜溃疡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且这一作用新鲜羊膜要明显优于保存羊膜。  相似文献   

10.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组织学变化。方法21只(42眼)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15只(30眼)为实验组,6只(12眼)为对照组;实验组行新鲜羊膜移植术,对照组不处理。分别取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的角膜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第1周、第2周及第4周观察发现,对照组眼表面及角膜基质中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第4周表现最明显;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少,上皮排列较整齐,显示新鲜羊膜有较强的抑制炎症并促进上皮生长的作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上皮生长良好、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细胞间桥粒连接较多;对照组无上皮生长,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术在角膜碱烧伤治疗中有抑制炎症反应、促进上皮生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及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多次新鲜羊膜移植治疗重度眼表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1/2011-12收治的25例25眼重度眼表烧伤患者早期采用两次及以上羊膜移植的治疗效果。术后对眼表稳定情况、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新生血管、视力等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患者25例25眼中,20眼在行2次羊膜移植术后6~14d羊膜开始溶解,拆线后羊膜脱落。眼表炎症控制,荧光素钠染色角膜上皮完整;角膜缘缺血改善。4眼2次羊膜移植术后,羊膜溶解脱落后表现为角膜上皮未愈合,直径大于2mm以上,角膜缘缺血大于1/4象限,再行第3次移植。最终眼球保存完整,眼表稳定。1眼2次术后3d出院,未能继续跟踪观察。结论:重度眼表烧伤采取早期多次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对稳定眼表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2.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早期重症眼部烧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新鲜羊膜移植联合结膜、角膜移植对早期重症眼部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重症眼部烧伤患者21例22眼,分别行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移植12例12眼和羊膜、结膜移植联合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9例10眼。术后观察羊膜、结膜及角膜植片情况,长后随访2~16个月,平均7个月。结果 19眼羊膜植片愈合良好;20眼穹隆部结膜植片全部存活;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移植中10眼术后未见角膜融解,角膜缘均未见新生血管长入。羊膜、结膜移植联合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1例2眼出现轻度排斥反应,另8眼角膜植片均恢复透明。结论 新鲜羊膜移植可有效地促进上皮细胞分化移行、抑制局部的炎症反应、阻止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阻止烧伤的病理发展减轻和推迟角膜植片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赵琳  王峰  石蕊  熊全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263-1265
目的:观察保存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急性碱烧伤眼的组织学变化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作用。方法:建立兔急性角膜碱烧伤模型,并于24h内行保存羊膜移植术(右眼,12眼/组),设左眼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双眼形态及角膜新生血管变化,并检测房水中TNF-α含量及角膜组织PDGF-B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炎症反应轻,角膜溃疡范围小,上皮再生速度快,新生血管长度短(P<0.05)。7,28d治疗组房水TNF-α含量分别为315.5±19.8ng/L和140.6±11.5ng/L,明显低于对照眼的363.0±28.5ng/L和283.5±19.9ng/L(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DGF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角膜急性碱烧伤后早期行保存羊膜移植术,能抑制眼内炎症,促进角膜修复,其作用与抑制TNF-α,促进PD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羊膜移植在早期重度眼碱烧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在早期重度眼碱烧伤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保存入羊膜移植治疗碱烧伤22例(22眼),随访观察3—12月。结果 术后7天炎症控制。14眼形成角膜斑翳,4眼角膜恢复透明,4眼角膜水肿浑浊。全部患者保存了眼球,2例发生睑球粘连。结论 采用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早期重度眼碱烧伤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鲜羊膜早期移植在重度眼表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新鲜羊膜早期移植治疗重度眼表碱烧伤35例38眼.结果 术后所有患眼眼表迅速稳定,20眼角膜恢复透明,10眼形成角膜白斑,4眼全角膜浑浊,3个月后24眼脱盲,视力≥0.2者11眼.结论 重度眼表碱烧伤早期进行新鲜羊膜移植可促进角膜上皮修复、抑制角膜新生血管侵入,防止睑球粘连.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Human amniotic membranes have recently been used in ophthalmology to restore deleted ocular surface after burn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 and -9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is study, MMP-2 and MMP-9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by in situ zymography on rabbit corneal chemical burns with and without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graft. Metho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as induced in 10 Fauve de Bourgogne rabbits by means of a heptanol chemical burn on controlled deep keratotomy using a Chiron ALK-E corneal shaper. Half of rabbits received acute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30mn after chemical burn; the remaining five rabbits received medical treatment. In situ zymography is a recent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 which preserved the fine morphological details of the cornea and showed the active enzyme location in different corneal layers. The MMP-2 and -9 substrate was gelatin, which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t microscopy. RESULTS: There was an overexpression of MMP-2 and -9 in corneal burns versus control corneas. Expression of MMP-2 and -9 was low in corneal burn without amniotic membrane graft. Following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MMP-2 and -9 were strongly expressed and clinic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inflammation decreased. Active enzymes were located in epithelium layers in the uncovered group. In the covered group, the active enzymes were located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tromal layer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pport a role for MMP-2 and MMP-9 in corneal burn neovascularization.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can play a protective role by up-regulation of their biological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