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方式及女性年龄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为辅助生殖技术在遗传学上的安全性问题提供咨询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行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的494例自然妊娠流产样本(自然妊娠流产组)及396例辅助生殖妊娠流产样本(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将两组患者以35岁为年龄分割界限,又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对比染色体异常在两种妊娠方式及不同年龄组中的发生率。结果自然妊娠组患者平均年龄及流产孕周显著小于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P<0.01)。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样本共计501例,1~22号,X,Y单一染色体异常382例,三倍体异常15例,≥2条染色体异常46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58例。染色体出现单一异常的发生率最高,达76.25%。单一发生的染色体异常中,16号染色体异常102例,占26.70%,22号染色体异常及X染色体异常均有54例,发生率均为14.14%。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69,XXN占比(0.86%)显著低于自然妊娠流产组(4.83%)(P<0.01),而21号染色体异常占比(5.60%)显著高于自然妊娠流产组(2.23%)(P<0.05)。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35岁流产患者占比显著大于自然妊娠流产组(P<0.001)。不同妊娠方式组内,<35岁患者染色体非整倍性发生率显著低于≥35岁患者(P<0.01)。染色体非整倍性高发类型中:16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在<35岁患者中显著高于≥35岁患者(P<0.01);22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在≥35岁人群中显著高于<35岁人群(P<0.01);≥35岁患者≥2条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患者(P<0.001),且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显著高于自然妊娠流产组(P<0.01)。结论两种妊娠方式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差异可能与ICSI技术相关,也可能与辅助生殖人群年龄相关。辅助生殖技术并没有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的发生率,而高龄是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孕期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早孕期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检测的17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培养成功率及染色体异常率,并对其诊断指征进行分析。结果1702例绒毛组织标本中,培养成功1602例,成功率为94.12%。穿刺的临床指征中以高龄妊娠(43.60%)和单基因病史(29.14%)为多见。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共161例,异常率10.05%,其中纯合型异常核型有153例,嵌合型异常核型有8例,包括21-三体53例、18-三体39例、13-三体10例、性染色体异常31例、其他常染色体数目异常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7例、多倍体2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最高的是夫妻染色体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率39.13%(9/23);其次是早孕期超声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率35.14%(110/313);单基因病产前诊断的464例样本中,检出6例染色体异常。1702例绒毛样本中取材后胎儿丢失5例,流产率0.29%。结论早孕期绒毛活检及核型分析能够有效提前产前诊断时间,尤其适用于单基因病孕史及早孕期超声异常的产前诊断。绒毛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较高的培养成功率,失败原因多见于样本量少及细胞活性欠佳。绒毛染色体嵌合时要警惕胎儿与胎盘染色体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染色体DNA拷贝数(CNVs)分析技术在流产病因查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甘肃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66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组织、稽留流产组织、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与CNV检测。结果 266例样本中,核型分析共检测出异常79例,其中,单体17例、三体61例、双重三体1例;CNV分析共检测出155例异常,其中致病性CNVs改变119例,包括非整倍体112例(其中单体26例、三体83例、双重三体3例)、致病性缺失或者重复7例。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更全面地发现染色体异常改变,查明流产的遗传学病因,为再次妊娠提供临床建议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就诊/住院的稽留流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手术治疗后留取绒毛组织样本进行FISH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应用13、16、18、21、22、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杂交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绒毛组织样本的间期FISH均获得杂交信号,其中112例(56.00%)杂交结果提示染色体异常。其中,常染色体单体2例,占1.79%(2/112);常染色体三体型72例,占64.29%(72/112);性染色体单体型19例,占16.96%(19/112);性染色体三体型2例,占1.79%(2/112);三倍体10例,占8.93%(10/112);四倍体、嵌合体各1例,分别占0.89%(1/112);其他5例,占4.46%(5/112)。结论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稽留流产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间期FISH的检测方法对于稽留流产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是否值得临床普及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自然流产绒毛遗传学分析准确性和异常核型检出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选取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Y的自然流产绒毛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差异。结果 (1)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14例样本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为46,XY。(2)高通量测序技术:14例样本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有拷贝数变异(CNV)改变的占43%(6/14),能检测到250kb~16.5M染色体片段的改变。(3)通过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发现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时间短,对染色体结构异常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更敏感、高效,具有更高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可作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脆性X智力低下1(FMR1)基因的(CGG)n重复序列在育龄女性中的分布以及(CGG)n重复数与流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大兴人民医院的2 03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自然流产史分为正常妊娠组(对照组,988例)和流产组(1050例),再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将流产组分为自然流产(1次)组(520例)和复发性流产(RSA)组(530例)。通过三引物荧光定量PCR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血液样本中的FMR1基因CGG重复数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各组FMR1基因CGG重复数分布情况。结果 一般资料分析显示,各组平均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R结果分析显示,流产患者FMR1基因灰区(CGG重复数=45~54)携带率高于正常妊娠组(0.95%vs. 0.8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组有4例FMR1基因前突变(CGG重复数=55~200)携带者,前突变携带率0.38%,而正常妊娠组无前突变携带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正常妊娠组、自然流产(1次)组、RSA组3组FMR1基因...  相似文献   

7.
Y染色体异常与早期反复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上将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称为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abortionRSA或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发生于12周内的反复自然流产为早期反复自然流产(earIy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ERSA).据文献报道,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为2%~5%[1],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胚胎染色体异常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和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技术在流产遗传学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无锡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并确诊稽留流产患者的流产样本89例,对所有流产样本分别进行CMA和CNV-seq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整体检出率以及各种染色体异常情况的检测结果。结果89例样本采用两种技术全部检测成功,其中两种技术对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出一致,共检出28例常染色体三体和5例特纳综合征;CMA检出了8例三倍体和3例杂合性缺失,而CNV-seq由于技术局限性只能提示男性三倍体,不能检出杂合性缺失;对于染色体缺失重复和嵌合体,CMA与CNV-seq在检测范围内各有检出。结论CMA对于三倍体和单亲二倍体的检测优势更为突出,对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和拷贝数异常的检测与CNV-seq技术相当;但CNV-seq在高通量、扩展性、经济方面等具有优势。两种技术均可用于流产遗传学分析,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脆性X智力障碍基因1(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1日在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就诊的难免流产或需行清宫操作的2 000例患者为自然流产组;同期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就诊的1 480例顺利分娩女性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孕早期或孕中期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FMR1基因Amplide X检测技术进行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数检测。比较两组CGG重复序列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 (1)所有对象的FMR1基因检测未检出全突变病例;自然流产组中CGG重复最大频率等位基因n=30(32.95%),其后依次是29(31.15%)、36(15.60%)、31(5.85%);对照组CGG重复最大频率等位基因为n=30(33.24%),其后依次为29(25.47%)、36(14.73%)、31(8.38%)。自然流产组及对照组CGG重复位点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9.33±5.19)vs.(28.73±6.37)](P0.05)。(2)自然流产组FMR1基因中间型携带率为1∶222,对照组1∶247,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流产组的脆性X综合征前突变携带频率(1∶400)显著高于对照组(1∶740)(P0.05)。结论 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前突变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孕中期羊膜腔穿刺进行胎儿非整倍体产前诊断的诊断率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进行的超声即时定位羊膜腔穿刺病例.对羊膜腔穿刺的指征、诊断结果、流产率等进行分析. 结果 共分析5,204例羊膜腔穿刺病例.羊膜腔穿刺成功率100%.其中高龄(≥35岁)组3,358例,发现染色体异常93例;低龄(<35岁)组1,846例,发现染色体异常50例.共成功诊断染色体异常143例(2.75%),其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等共46例,占全部染色体异常的32.2% (46/143),其中高龄组30例(65.2%),低龄组16例(34.8%);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共17例,占全部染色体异常的11.9%(17/143),其中高龄组11例(64.7%),低龄组6例(35.3%).与操作直接相关的流产率为0.13%(7/5,204). 结论 超声即时定位羊膜腔穿刺技术是安全可靠的产前诊断取材技术,需要寻找其他更加敏感的筛查指标以提高筛查的检出率,减少羊膜腔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