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对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药物相关性眼睑等部位水肿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皮肤、生活、药物以及饮食等方面护理,内服参苓白术散汤剂联合硼酸、硫酸镁等湿敷外治水肿部位,患者均水肿消退,继续行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提出针对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相关性水肿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能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增强机体对该药的耐受性,有利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药物相关性眼睑等部位水肿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皮肤、生活、药物以及饮食等方面护理,内服参苓白术散汤剂联合硼酸、硫酸镁等湿敷外治水肿部位,患者均水肿消退,继续行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提出针对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相关性水肿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能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增强机体对该药的耐受性,有利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3.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来临床上新兴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就是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成功典范.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而抑制细胞增生起到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作用.伴随着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方面效果的肯定及推广,其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策略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受者因免疫抑制等因素而成为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但肾移植后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较罕见[1].2010年11月,本院收治1例肾移植后慢粒患者,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抗白血病治疗,获得血液学缓解,随访1年,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出现慢粒急性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病理诊断明确的16例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CD3 、CD4 、CD8 、CD4 /CD8 及NK细胞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16例接受严格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其CD3 、CD4 、CD8 、CD4 /CD8 及NK细胞水平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对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时,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慢性GV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白血病患者allo-HSCT术后慢性GVHD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5个月和76d出现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皮疹、胆红素水平增高和转氨酶水平增高,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为局限型慢性GVHD,激素治疗不佳,加用伊马替尼后症状缓解,嗜酸性粒细胞数降至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GVHD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期我院行肝移植治疗因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所致肝功能衰竭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59岁.患者4个月前在外院确诊为胃肠间质肿瘤(GIST),并行肿瘤切除术,术后为防止肿瘤复发,规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服药后第5周,外周血WBC下降为1.07×109/L,中性粒细胞占0.011,但未减少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用量.患者入院前20 d出现乏力加重,伴恶心厌食,同时出现腹痛、皮肤及巩膜黄染.当地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采取保肝、限制蛋白摄入、降血氨、降黄等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反而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8.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不可切除、转移、复发、原发可切除并有中-高危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谷浓度)>1100μg/L时,GIST病人的临床获益明显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监测有可能成为辅助治疗GIST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敏  郑宇  崔江河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282-283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9年我科治疗的99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比较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化疗法(对照组Ⅰ)、清肝化瘀汤配合羟基脲化疗疗法(对照组Ⅱ)和中医辨证配合伊马替尼疗法(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生存期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90.9%,疗效显著优于2个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液学有效率及36个月生存率明显优于2个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个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配合伊马替尼疗法治疗CML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于造血干细胞、以粒系细胞慢性增殖为主要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患者骨髓中可找到Ph染色体,即特征性t(9;22)(q34;q11)染色体异位和(或)bcr/abl融合基因。近10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已经成为慢性期CML的一线治疗药物,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间6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口服。每3个月复查CT,以明确病人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64例病人平均随访20个月。局限可切除GIST病人38例,无一例发生复发或转移;26例局部晚期/转移性GIST中完全缓解1例(3.85%),部分缓解18例(69.2%),稳定4例(15.4%),进展3例(11.5%),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为73.1%。1年存活率为98.4%。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9个月。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GIST术后辅助治疗,对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复发/转移性病人具有高的有效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2例中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18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其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后手术切除者7例.1年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0.9%.结论 PD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于未侵犯十二指肠乳头或胰腺壶腹者,应尽量行局部切除而非PD.术前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提高切缘阴性率、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术后辅助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的123例病人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123例中,男64例,女59例。中位年龄58岁。部分(39.0%,48例)病人在体检时发现,无明显症状,出现症状者以腹痛、腹胀为主(30.1%,37例),其次为出血、贫血。中位随访58(24~150)个月,27例术后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1例出现肝转移;96例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者,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复发转移病人,按照"WHO良恶性评估"标准,3例属恶性,3例属良性;按照"形态学良恶性评估"标准,5例属恶性,1例属交界性。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3、5年的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100.0%,95.8%,95.8%,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3、5年的DFS分别为98.9%,97.9%,94.4%,两组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WHO良恶性评估",82例良性GIST与41例恶性GIST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形态学良恶性评估",42例恶性间质瘤与81例非恶性间质瘤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中度复发风险胃GIST经手术R0切除后,术后复发率较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对DFS未见明显影响,当然这需要大样本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证实;形态学指标在临床决策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总结1例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大网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用药护理。包括制定用药观察表,严密监测并预防和处理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不中断用药,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9年12月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6例(51.6%)GIST发生于胃,8例(25.8%)发生于小肠,3例(9.7%)发生于结直肠(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4例(12.9%)。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GIST表达CD117阳性者28例(90.3%),CT34阳性者22例(71.0%)。18例恶性GIST中9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3年存活5例,9例未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者1例失访,术后3年存活0例。结论:在区别GIST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CD117、CD34具有重要价值。CT、内镜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GIST常用和重要的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管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管原发的间叶源性肿瘤.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生是由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的组成性激活引起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也与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关.KIT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1、exon9、exon13和exon17;PDGFR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8、exon12和exon14.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对甲磺酸依马替尼的反应与突变所在的位置及突变类型相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临床应用是胃肠管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本文就胃肠管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血液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多采用伊马替尼治疗,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根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惟一方法[1].  相似文献   

18.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是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移植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无标准的预处理方案.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们以氟达拉滨、环磷酰胺(Cy)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主,联合适量细胞毒药物进行非清髓预处理,现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同胞间HLA全相合非清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21~45岁,中位数为36岁.原发病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4例,其中第1次完全缓解2例,第2次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为第2次完全缓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6例,其中慢性期4例,另2例急变期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后均转至慢性期;骨髓纤维化1例;T淋巴细胞淋巴瘤(Ⅳ期)1例.  相似文献   

19.
章关平  黄鹏 《腹部外科》2013,(6):411-4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23~75岁,中位年龄55.6岁.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例,术后5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服药时间6~40个月,剂量为400 mg/d.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9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7例,结肠2例,直肠2例.21例均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为95.24% (20/2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76.19%(16/21).有效随访17例,随访12个月至10年.3例于术后6~24个月肿瘤恶化死亡,其中有1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8个月后死亡;7例肿瘤复发,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4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7例病情稳定,其中4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结论 提高对GIST的认识,减少误诊,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靶向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GIST)是发生于消化道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占全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2%(1%~3%).年发病率1/10万~2/10万.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笔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35例术后复发的GIST病人.本文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