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牟杨  邓北强 《安徽医药》2018,22(11):2127-2129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为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住院及门诊的脑卒中后偏瘫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项目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肢体功能障碍程度的偏瘫患者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率以及SCL-90各因子均分的差异。结果 女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恐怖、躯体化、抑郁等因子均分均高于男性;离异或丧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等因子均分均高于已婚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严重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均高于较轻组。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各因子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心理障碍筛查阳性检出率87.5%,以女性,年龄≥60岁的离异或丧偶且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障碍筛查阳性检出率高(均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状况差,以女性、年龄≥60岁,离异或丧偶,文化程度较低,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更容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等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术后患者性功能的因素。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01~2022-01收治的确诊为前列腺癌的120例患者,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性功能评估,将不同年龄、手术方式、保留神经技术、Gleason评分、基础疾病、抽烟喝酒以及性心理状态等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它们对患者术后性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120例患者中有55例存在术后的勃起功能障碍,筋膜间技术、高龄、有基础病以及性心理状态不佳的,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偏高(P<0.01),性心理状态、保留神经技术和基础病合并情况是前列腺癌术后患者性功能恢复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偏高,其影响因素多,需要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依照不同的影响因素来给予适当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DS(Sleep disorder after stroke,S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D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DS发病率为34.0%。SDS在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收入、文化程度及左右半球分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卒中部位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60岁及卒中位于其他部位。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均为SDS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均为S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郑锐锋  尹亚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21-1623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与缺血性进展型卒中(SIP)的发生有无关联。方法:观察我科2005年9月-2006年2月的脑梗死病人。根据各个入选标准,共入选427例。其中进展型卒中136例,非进展型卒中291例。对比两组间不同年龄段的差别。结果: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0〈0.01);分段处理:50~60岁段组间和70~80岁段组间差异有显著性(B=0.014〈0.05);80岁以上年龄段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45〈0.05)。结论:年龄因素与SIP的发生有极明显关联,50~60岁年龄段,缺血性卒中极易演进为SIP,70~80岁年龄段和80岁以上年龄段,缺血性卒中明显不易演进为SIP,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 0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急性期卒中相关性肺炎(ASP)的风险。结果在1 084例患者中并发肺炎270例(24.9%),经过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慢性支气管炎、低白蛋白血症、大面积脑梗死、鼻饲、意识障碍、呛咳、空腹高血糖、应激性溃疡、出血转化等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AP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慢性支气管炎、低白蛋白血症、大面积脑梗死、鼻饲、意识障碍、呛咳、空腹高血糖、应激性溃疡、出血转化是脑梗死后SAP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通过临床指标的观测,及早识别及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SAP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卒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问卷等测查工具对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被试个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无统计学差异,在职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高于离退休者,文化程度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成反比,已确诊的肝癌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高于未确诊患者,近期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高于近期无大出血患者。结论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创伤的严重程度是影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泮托拉唑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341例以急性脑梗死收治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将入院患者分为预防组与未预防组,比较2组患者给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肝肾功指标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不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疗程的有效性。结果:预防组较未预防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和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性降低,治疗前后肝肾功指标变化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 d与4~7 d,8~17 d预防疗程的有效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1~3 d即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且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会影响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营养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重症卒中患者来说,营养治疗更是其他一切治疗的前提。脑卒中可导致患者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这些均会加重卒中患者的病情,从而影响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正因为此,近些年来脑卒中患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椎基底动脉主干梗死者可有意识障碍、四肢瘫和多数脑神经麻痹等,呈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征象,甚至发生脑疝[1]。我院2003  相似文献   

10.
卒中为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发病后多遗留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据统计,70%~80%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残疾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于卒中后偏瘫患者而言,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据相关调查显示,80%以上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功能及平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碍,而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躯干、骨盆部位肌肉的力量、平衡及稳定能力的训练[2]。肌电生物反馈作为一种新兴康复疗法,主要借助肌电接收设备记录肌肉自主收缩时电信号,通过听觉、视觉通路提供反馈信号,促使患者根据信号学会控制自身心理及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联合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 12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各项康复指标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卒中痉挛的原因和特点,加用局部和整体针刺穴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2.
吉聪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44-145
目的探讨神经损伤治疗仪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0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损伤治疗仪患肢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运用Fu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MBI)分别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FMA和MBI在14d内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损伤治疗仪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中风偏瘫患者29例作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另选取29例作研究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该疾病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53.7±4.2)、Fugl-Meyer评分为(62.46±5.1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41.9±5.2)、Fugl-Meyer评分为(54.21±3.09);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QOL评分、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用于中风偏瘫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显效20例,占总数的66.67%,有效6例,占总数的20.0%,无效4例,占总数的1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中显效13例,占总数的43.33%,有效6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1例,占总数的36.67%,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房常规对症治疗与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MAS评分、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的MAS评分及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1、3个疗程后的MAS评分及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肌痉挛患者使用替扎尼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入院后均接受同样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替扎尼定治疗。采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法(modified Ashworth scores,M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进行评定。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替扎尼定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强制运动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作业疗法治疗。强制运动治疗组同时采用强制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综合运动功能,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ADL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强制运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强制运动疗法结合作业疗法治疗,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脑卒中患者经康复干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方法治疗组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后且在严密监护情况下,行心理辅导,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及简单发音训练,胸肺物理治疗,头、颈部躯干及四肢的早期主、被动康复运动治疗及感应电治疗。对照组则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定比较,治疗后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CS评定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康复治疗后上、下肢的FMA积分,既高于治疗前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U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后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是可行的,有利于后续治疗,减少偏瘫肢体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临床辅助疗效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加施中医护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风偏瘫症状积分肢体功能、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总体干预效果与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中风偏瘫症状总积分(11.14±2.37)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20.13±2.18);干预后上肢Fulg-Meyer评分(21.40±3.37)、下肢Fulg-Meyer评分(22.08±3.08)与ADL评分(72.14±9.04)组间比较显著性高于对照组(18.16±2.90)、(18.75±2.77)、(62.38±9.31),CSI评分(9.69± 1.27)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1.2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运用中医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