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TNF-α含量的改变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缺氧-复氧性损伤的关系。方法:以HK-2细胞株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液体石蜡覆盖法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分别在缺氧4、12、24h和复氧4、12、24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生化法和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细胞计数及活细胞率的改变。结果:缺氧后4h,TNF-α的含量、LDH的活性开始升高,细胞总数及活细胞计数开始下降,并于缺氧后24h达高峰。TNF-α含量的改变与LDH活性的升高呈显著的正相关(r=0.89,P<0.05),与活细胞计数的下降呈显著的负相关(r=-0.91,P<0.05)。结论:肾小管缺氧-复氧后,TNF-α的产生增多,并参与了肾小管细胞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高渗盐水预处理组(HTS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 h、3 h、6 h、12 h和24 h处死大鼠,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Mac-1)的阳性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肝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肝脏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肝脏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① HTS组在3 h、6 h和12 h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②HTS组在6 h和12 h中性粒细胞Mac-1表达显著弱于IR组(P<0.05)。③HTS组肝脏MPO活性在再灌注后6 h、12 h和24 h明显低于IR组(P<0.05)。④HTS组大鼠肝脏内ICAM-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组。⑤HTS组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浊肿和肝窦狭窄程度轻于IR组。结论: HTS预处理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Mac-1和肝内ICAM-1的表达,明显抑制肝内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聚集,起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红花含药血清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对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P-选择素(Ps)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培养、RT-PCR、Western blotting、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等技术,观察在常氧、缺氧、复氧及红花含药血清干预等不同条件下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P-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缺氧组1、6和12 h各个时点P-选择素及ICAM-1 mRNA及蛋白水平与同时点常氧组明显差异。缺氧1 h后再给氧(缺氧复氧组)1、6和12 h后P-选择素及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时点缺氧组及常氧组;缺氧1 h后再给氧同时给予红花含药血清干预各个时点P-选择素及ICAM-1 mRNA及蛋白明显低于单纯缺氧复氧组(P<0.05)。结论:缺氧复氧条件下P-选择素及ICAM-1过度表达,可能参与肺栓塞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红花注射液对其有显著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HK-2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3组NGAL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序列并转入HK-2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HK-2细胞中NGAL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GAL蛋白水平,筛选抑制效率最佳的一组用于后续实验。对NGAL敲减的HK-2细胞进行缺氧/复氧处理,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和beclin-1表达水平,并用Cell Titer-Blue细胞活性检测系统和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成功构建3组NGAL基因沉默shRNA质粒,转染HK-2细胞后NGAL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低于空白载体对照;缺氧/复氧处理后,NGAL敲减的HK-2细胞LC-3Ⅱ和beclin-1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载体对照,而外加400 ng/m L NGAL的HK-2细胞LC-3Ⅱ及beclin-1水平高于缺氧/复氧对照;用Cell Titer-Blue和CCK-8法检测NGAL敲减组的细胞活力均低于空白载体对照组。结论 NGAL在HK-2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起一定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自噬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核因子-κB( NF-κB)活化对中性粒细胞(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和发生损害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大鼠 Ⅲ°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大鼠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PDTC)干预组。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和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达;并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肺微血管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结果: 大鼠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性在伤后1 h内即迅速增高,并持续增高到伤后24 h。伤后肺组织ICAM-1 和 IL-8 mRNA表达、MPO活性均明显高于、肺微血管vWF含量低于对照组。 PDTC处理显著缓解上述变化。结论: 严重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化,从而启动细胞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引起肺血管组织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花丹参水提取物预处理对局灶性脑梗死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白花丹参组,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梗死侧皮层ICAM-1的表达变化,比色法检测梗死侧皮层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梗死体积。结果 假手术组ICAM-1表达低,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脑梗死组ICAM-1表达于梗死后3h开始升高.12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与脑梗死组相应时间点比较,白花丹参组于梗死后3.6、12和24h ICAM-1的表达均降低(P〈0.05)。MPO的活性变化规律基本同ICAM-1的表达变化。与脑梗死组比较。白花丹参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结论 白花丹参水提取物预处理对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降低梗死侧皮层ICAM-1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置于缺氧环境中然后复氧的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所致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IR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常规培养,随机分为2组,IR组缺氧培养8h,然后复氧培养24h,对照组常规培养,裂解细胞,提取全细胞蛋白。双向电泳(2-DE)分离,ImageMaster2D Platinum V5.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结果:通过对2-DE图谱蛋白斑点的匹配及对比分析,与HK-2缺氧复氧诱导的差异表达蛋白斑点为109个;经质谱鉴定的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包括:核糖体蛋白S2、普通转录因子ⅡH亚基1变体、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21同源物、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45、DNA依赖性蛋白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Chk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4。结论:IR组与对照组的表达蛋白质组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7个与HK-2缺氧复氧诱导表达改变的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抗细胞损伤等,提示IR的发生发展与相应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胞质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hCGPx)转染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含hCGPXcDNA的质粒pGEM-T-hCG-Px和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pACCMV-pLpA重组,构建pACC-MV-hCGPx穿梭质粒后,与包装质粒pJM17共转染293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AdCMV-hCGPx。以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hCGPx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以转染空载体的HK-2细胞为对照组,检测转染细胞中CGPx的表达水平。将HK-2细胞经缺氧再复氧损伤处理后,分别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及死亡率。结果:各转染组细胞中CGPx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缺氧再复氧损伤处理后,AdCMV-hCGPx转染组细胞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死亡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CGPx转染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保护缺氧再复氧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小肠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减轻I/R损伤的机制。方法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I-postC及缺血预处理(IPC)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常规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肠组织损伤情况。试剂盒测定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ICAM-1和NF-κBP65的表达。结果I-postC明显减轻I/R导致的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抑制I/R所致的小肠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分别为I/R组的68.7%和77、1%,P〈0.05),上调SOD活性(为I/R组的1.2倍,P〈0.05),并下调小肠组织NF-κBP65和ICAM-1表达(分别较I/R组低44.3%和49.0%,P〈0.01)。结论I-postC通过抑制ICAM-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游出而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血清白蛋白能否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骨调素(OPN)和CD44。方法: 用人血清白蛋白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分不同时间(0-48 h)、不同浓度(0.1-10 g/L)两组,以RT-PCR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细胞表达的OPN mRNA,以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两组细胞表达的OPN。用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 g/L的人血清白蛋白刺激HK-2细胞24 h、48 h后OPN、CD44的表达。结果: 人血清白蛋白刺激HK-2细胞上调表达OPN mRNA和蛋白,呈时间和剂量相关性。CD44的表达与OPN同步。 结论: 人血清白蛋白可刺激HK-2细胞表达OPN与CD4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氧缺糖/复氧复糖不同时间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损伤情况。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0 h组(OGD/R 0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12 h组(OGD/R 12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24 h组(OGD/R 24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48 h组(OGD/R 48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72 h组(OGD/R 72 h)。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在缺氧缺糖6 h后进行复氧复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损伤情况,Bax、Bcl-2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正常组HT22细胞呈两极或多极,突起明显,突起之间相互交织成网状,细胞膜光滑且完整,胞体折光性强,OGD/R各组细胞胞体轴突减少,细胞皱缩,胞质凝聚。与正常组比较,OGD/R各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OGD/R 12 h至OGD/R 24 h达到最低(P<0.05);OGD/R 12 h及OGD/R 24 h 组LDH显著升高(P<0.05),OGD/R 0 h、48 h、72 h组均有升高趋势。除OGD/R 0 h组和OGD/R 72 h组外,OGD/R 各组Bax/Bcl-2比值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峰值出现于OGD/R 24 h。 结论 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细胞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随着复氧复糖时间的延长,细胞损伤不断加重,24 h达到顶峰,随后细胞损伤情况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建立大鼠IRI模型,健康WistaI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未治疗组、LMWH治疗组,后两组又分别分为术后1、3、6、24h组。检测各组血清肌酐(Scr)水平及中性粒细胞(PMN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及趋化因子NF-κB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肾缺血再灌注未治疗组造模后1h,Scr水平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ICAM-1、NF-κB表达增多,肾小管坏死积分值亦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2)缺血再灌注6h以后,两组Scr浓度明显增高(P〈0.01),但LMWH治疗组SCr、ICAM-1、NF-κB表达水平及肾小管坏死积分值均明显低于模型未治疗组(P〈0.05);(3)肾组织中NF-κB表达与肾小管损伤积分值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71,P〈0、01);而NF-κB与ICAM-1间则呈现显著正相关(r=0.62,P〈0.05)。由此说明:(1)ICAM-1、NF-κB在肾缺血再灌注早期的瞬时表达,可能参与了炎症早期的白细胞迁移与浸润,与肾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2)LMWH可通过减少ICAM-1及NF-κB的表达,阻抑炎症反应过程,减轻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条件下,低氧反应元件(HRE)作为氧条件基因表达控制开关,对心肌细胞转染rAAV-HRE9-hVEGF165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将在HEK293T细胞进行包装后获得的腺相关病毒转染培养的心肌细胞。实验共分为8组:Ⅰ组(空白对照组):常氧培养 24 h(氧浓度21%);Ⅱ组(缺氧对照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氧浓度1%);Ⅲ组(转基因对照组):常氧培养 24 h;Ⅳ组(转基因缺氧1组):转基因后缺氧8 h;Ⅴ组(复氧1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复氧4 h;Ⅵ组(复氧2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复氧8 h;Ⅶ组(复氧3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复氧12 h;Ⅷ组(转基因缺氧2组):转基因后常氧培养16 h,缺氧20 h。ELISA法测定培养液VEGF蛋白含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VEGF蛋白及VEGF165 mRNA的表达。结果:95%的培养心肌细胞可见自律搏动,cTn-I染色阳性率为86%;病毒转染率约为87%。Ⅳ、Ⅴ、Ⅷ组培养液中VEGF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细胞免疫荧光VEGF蛋白染色呈阳性;RT-PCR测定显示,Ⅳ、Ⅴ及Ⅷ组可见484 bp目的条带。结论:rAAV-HRE9-hVEGF165可成功地转染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受HRE的调控,VEGF165 mRNA及VEGF165蛋白可有效表达,而在常氧状态下,目的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合成即行中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解剖无复流现象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生长分化因子 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的动态表达。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手术组(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组用Y形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60 min,再灌注分别2 h、4 h、6 h、12 h、24 h和7 d。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分别用硫磺素S、酞菁蓝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大鼠心肌解剖无复流面积及梗死面面积;real-time PCR法测定GDF-15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GDF-15蛋白表达;通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间接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量,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心肌组织匀浆中MPO活性;HE染色观察镜下心肌损伤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I/R组无复流面积在再灌注2~6 h期间内延展最快,sham组无缺血及无复流现象发生;I/R组各时点心肌组织中GDF-15表达量和MPO活性均较sham组明显增高,且呈规律性变化。在再灌注2~24 h之间,MPO活性随GDF-15表达增高而降低,二者呈负相关(r=-0.9895)。结论:无复流现象中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GDF-15的表达,且二者变化呈负相关,推测GDF-15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而抑制无复流的延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对抗 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环氧化酶2(COX-2)是否参与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观察心功能和酶学等指标。 结果:(1)HO-1的诱导剂高铁血红素可明显抑制缺氧-复氧心脏LVEDP增高 ,LVDP和±dp/dtmax的下降;减少复氧期LDH释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 <0.01)。(2)HO-1的抑制剂可加重缺氧-复氧心脏LVDP和±dp/dtmax下 降,LDH释放和梗死面积明显高于单纯缺氧-复氧组(P<0.05)。(3)GC的抑制剂亚甲 蓝和COX-2的抑制剂塞来昔布均可部分取消高铁血红素降低缺氧-复氧心脏LVEDP,增加LVDP 和±dp/dtmax的作用,使LDH的释放和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5) 。 结论:诱导HO-1增加可保护缺氧-复氧心肌,其作用可能通过激动鸟苷酸 环化酶途径,继而调节COX-2的活性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缺氧/复氧对培养SD乳大鼠心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培养SD乳大鼠心肌细胞在对照组,缺氧6h,复氧24、48h,心肌细胞TERT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可以使培养SD乳大鼠心肌细胞在缺氧6h、复氧24、48h心肌细胞TERT在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氧/复氧可以使培养SD乳大鼠心肌细胞TERT表达明显增强,可能对抗缺氧/复氧造成端粒缩短而诱导的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红花黄素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对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P-选择素(P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RT-PCR、W estern b lo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等技术,观察在常氧、缺氧、复氧及红花黄素干预等不同条件下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Ps、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常氧组细胞1、6、12 h各个时间点,Ps、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缺氧组的各个时间点Ps、ICAM-1表达水平与同时间点常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0.05)。缺氧1 h后再给氧1、6、12 h,Ps、ICA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常氧组与缺氧组(P分别<0.05);缺氧1 h后再给氧同时给予红花黄素干预组Ps、ICA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单纯缺氧复氧组(P分别<0.05)。结论单纯缺氧状态下大鼠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Ps、ICAM-1表达无明显变化,缺氧复氧条件下Ps、ICAM-1表达上调,红花黄素可抑制缺氧复氧条件下Ps、ICAM-1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不同时间c-Fos、Bcl-2、ICAM-1蛋白的表达及地塞米松(Dex)和川芎嗪(TMPz)对其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及Dex、TMPz干预后c-Fos、Bcl-2、ICAM-1蛋白表达的分布及强度变化。结果:c-Fos蛋白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内,再灌注后1 h表达明显增强,3 h达高峰,6 h锐减。Bcl-2蛋白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再灌注后1 h表达明显增强,6 h达高峰,24 h仍有较强表达。ICAM-1蛋白分布在肾血管、肾小管等部位,其中以肾血管为著,其表达增强于再灌注后1 h,直到24 h表达仍有增强。Dex+TMPz+IR组、Dex+IR及TMPz+IR组c-Fos、ICAM-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组(P<0.01),Bcl-2表达则明显高于IR组(P<0.01)。结论:地塞米松和川芎嗪可能通过诱导Bcl-2蛋白的合成,下调c-Fos、ICAM-1蛋白的合成,减轻肾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在窒息后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45只7-10日龄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13只),窒息后复氧2h组(10只),窒息后复氧24h组(11只),窒息后复氧48h组(11组)。制成常压窒息模型。在上述各时点取左肾称重求出左肾系数(LRC),并分别采用单一试剂法检测肾组织中NO的含量,同时在光镜下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窒息后复氧2h开始肾组织NO含量开始升高,在24达高峰,同时左肾系数、肾小管评分也呈一致的改变。且NO的变化与左肾系数、肾小管评分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6和0.64;0.78和0.67;0.60和0.72;P均<0.05)。结论 NO参与了窒息后肾损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I、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分为:(1)阴性对照组;(2)10μg/L TGFβ1组;(3)TGFβ1(10μg/L)+(10μg/L)核心蛋白聚糖组;(4)TGFβ1(10μg/L)+(100μg/L)核心蛋白聚糖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加入刺激因子48h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不同浓度的核心蛋白聚糖对HK-2细胞I、Ⅲ型胶原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加入刺激因子48h后,(1)组细胞形态与正常HK-2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大部分仍为椭圆形;(2)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大部分细胞由椭圆形拉长为长梭形;(3)和(4)组,梭形样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4)组梭形样细胞减少更为明显。(2)组HK-2细胞I型胶原mRNA表达上升到(1)组的27.86倍,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上升到(1)组的21.83倍。(3)和(4)组与(2)组相比,I型胶原mRNA的表达分别下降了36.39%、53.36%,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分别下降了26.35%、47.96%(P〈0.05),但仍未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核心蛋白聚糖能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I、Ⅲ型胶原的表达,可能是核心蛋白聚糖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