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噬菌体表面展示(phagedisplay)是指将外源蛋白通过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而表达于噬菌体颗粒表面的一种技术,被展示的外源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目前此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噬菌体有面展示技术的发展及在研制疫苗中有关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ique,PDT)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外源蛋白或小分子多肽与噬菌体衣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表达的外源蛋白和多肽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并且这种表达不影响噬菌体的侵染能力,因此可以被其相应的结合分子识别筛选。该技术将基因表达产物展示于噬菌体表面,在蛋白基因型和表型  相似文献   

3.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利用外源蛋白或多肽与筛选靶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重复过程,将含有特异性外源蛋白的噬菌体从表达有各种外源蛋白的噬菌体库中筛选出来,并得到大量富集,而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1985年,Smith[1]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蛋白质与噬菌体的次要外壳蛋白pⅢ形成融合蛋白展示于噬菌体颗粒表面,可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而不影响重组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感染能力。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可将基因型和表型、分子结…  相似文献   

4.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利用外源蛋白或多肽与筛选靶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重复过程,将含有特异性外源蛋白的噬菌体从表达有各种外源蛋白的噬菌体库中筛选出来,并得到大量富集,而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1985年,Smith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蛋白质与噬菌体的次要外壳蛋白pⅢ形成融合蛋白展示于噬菌体颗粒表面,可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而不影响重组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感染能力.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可将基因型和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的筛选系统.最近几年, 噬菌体展示技术发展迅猛,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概述用于筛选多肽噬菌体展示库所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各种靶分子,并介绍此项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寻找结合靶蛋白多肽或蛋白的有效方法.它将外源基因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将外源蛋白表达于噬菌体表面,经结合、洗脱、扩增3个步骤,获得与靶蛋白有结合关系的多肽序列.  相似文献   

6.
将病原体的免疫原与λ噬菌体或其他病毒的衣壳蛋白融合后一起展示于病毒表面 ,这样形成的新的病毒颗粒可用作疫苗。Smith[1]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插入到丝状噬菌体的PIII蛋白基因中 ,成功地使外源多肽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 ,而且用抗体检测发现该外源多肽具有同天然产物相同的生物活性。这标志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诞生。而Geysen等[2 ] 认为含有关键残基的短肽能够模拟蛋白质上的功能位点 ,而且多数情况下 ,几个关键残基与其受体所形成的非共价键构成了全部结合的主要部分。这就为噬菌体展示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1 噬菌体展示技术噬…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表面呈现(phage display)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这种外源蛋白或多肽可以识别相应的结合分子而被筛选鉴定出来。本文以丝状噬菌体为例,综述其发展、应用、有关资料的因特网查询以及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1985年,美国Missouri大学的SmithGP将外源基因插入丝状噬菌体(Filamentous bacteriophage,fd)的基因组,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示,从而创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1994年McCaffery等最先构建了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开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十多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被用于蛋白质、多肽(如抗体、酶)的制备,主要应用于医学、生物、食品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噬本表面呈现技术是交的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这种外源蛋白多肽可以识别相应的结合分子而被筛选鉴定出来。本以丝状噬菌体为例,综述其发展、应用有关资料的因特网查询以及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或基因Ⅷ,使多肽或蛋白质与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用亲和选择筛选出表达特异多肽或蛋白质的噬菌体,测定插入噬菌体DNA序列,确定所呈现的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建立及其在疟疾免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或基因Ⅷ,使多肽或蛋白质与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用亲和选择筛选出表面特异多肽或蛋白质的噬菌体,测定插入噬菌体DNA序列,确定所呈现的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更。本介绍了该技术的建立及其在疟疾免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相互作用蛋白并初步鉴定噬菌体展示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以hALR为靶蛋白,采用T7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从人肝癌细胞cDNA表达文库筛选与 hALR相互作用的特异噬菌体克隆;对获得的特异噬菌体克隆cDNA插入片段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3H- TdR掺入法测定噬菌体展示肽及联合hALR对QGY肝癌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经过四轮生物淘洗,特异噬菌体克隆富集,获得212 bp的噬菌体cDNA插入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人Citron激酶同源性达100%;该噬菌体展示肽及联合应用hALR对QGY细胞具有促增殖效应。结论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可以筛选出与hALR具有相互作用的多肽,该序列与人Citron激酶完全同源,Citron激酶可能参与了hALR促肝癌细胞增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噬菌体展示羊型布鲁氏菌16M株表面蛋白文库,差减筛选具有良好特异性、亲和力及反应原性的蛋白,为确定新型诊断用抗原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噬菌粒载体pYW01构建重组羊型布鲁氏菌16M株基因文库,辅助噬菌体VCSM13感染基因文库进而构建噬菌体展示羊型布鲁氏菌16M蛋白文库。利用PEG纯化后,扩增蛋白文库。随机挑取单克隆,提取质粒,测序鉴定蛋白文库。通过差减筛选,选择具有良好特异性、亲和力及反应原性的表面蛋白,为确定诊断用抗原奠定基础。结果 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羊型布鲁氏菌16M基因文库,库容量达到108 pfu/ mL,并且随机性良好。利用辅助噬菌体VCSM13包装基因文库,随机挑取蛋白文库中单克隆,提取质粒,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噬菌体展示羊型布鲁氏菌16M株表面蛋白文库。利用免疫血清及感染血清对噬菌体展示蛋白文库进行差减淘选,筛选出6个噬菌体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分析6个噬菌体融合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及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噬菌体展示布鲁氏菌蛋白文库,差减筛选出6个具有较好反应原性及特异性的融合蛋白,为后续新型血清学诊断制剂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张利宁 《山东医药》2007,47(14):81-82
噬菌体展示技术(PDT)在模拟表位的筛选、筛选特定靶分子的配体、蛋白与蛋白间相互作用、细胞信号转导等基础研究,疾病的治疗和致病机理研究以及疫苗的制备、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发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通过PCR将全套人抗体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克隆出来,并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分泌,经过筛选后获得特异性抗体的技术。该技术融合了丝状噬菌体展示与抗体组合文库技术,得到的抗体称为噬菌体抗体。  相似文献   

15.
1985年,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由Smith[1]最早提出,1994年McCaffery等[2]最先构建了噬菌体多肽和抗体展示文库,开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广泛应用的新时代。10多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被用于抗体的制备,多肽及蛋白质和酶的制备,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越性被广泛认识,  相似文献   

16.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噬菌体展示(Phagedisplay)由Smith最早提出,1994年McCaffery等最先构建了噬菌体多肽和抗体展示文库,开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广泛应用的新时代。10多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被用于抗体的制备,多肽及蛋白质和酶的制备,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越性被广泛认识,使用范围不断扩展。根据其基本原理一系列不同的噬菌体文库的构建使本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7.
用噬菌体肽库筛选配体及其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洋 《传染病信息》2000,13(3):112-113
外源多肽能够在丝状噬菌体表面表达,是Smith等人于1980年第一次报道的。当把外源多肽核酸序列插入到丝状噬菌体外壳P3或P8基因中后,感染宿主菌,P3或P8蛋白氨基端就可以表达出多肽,并且该噬菌体依然具有侵染宿主菌的能力。在此后的二十年里此项研究已发展成为噬菌体肽库的表达,克隆好的噬菌粒经转化进入宿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筛选隐源性肝炎血清蛋白结合蛋白,为隐源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将隐源性肝炎患者血清作为固相筛选蛋白,用噬菌体正常人肝细胞T7cDNA文库进行5轮生物筛选,经噬斑PCR,对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在蛋白质库中进行搜索,自GenBank中获得结合蛋白的cDNA和基因组的全长序列,然后再探讨该蛋白在隐源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噬菌体经过5轮生物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60个克隆中得到24个阳性克隆,经序列测定后进行同源搜索,初步确定人类HCVNS5A转化调节蛋白13(NS5ATP13)为人体肝脏中固有的与隐源性肝炎血清蛋白结合的蛋白.结论:应用T7cDNA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我们发现隐源性肝炎血清蛋白与人类肝细胞HCVNS5A转化调节蛋白13相互作用,在隐源性肝炎发生及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8 5年Smith率先将EcoRI内切酶的部分基因片段插入丝状噬菌体fl的外壳蛋白基因Ⅲ区 ,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呈现在噬菌体表面 ,并建立了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Phagedisplaytechniques)。在此基础上 ,1990年Scott首次将编码随机序列肽的DNA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整合 ,使随机肽与噬菌体蛋白以融合形式表达 ,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 ,从而建立了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 (Phagedisplayrandom peptidelibraries)。近年来 ,噬菌体随机肽库已成为探索受体与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结合位点、寻求高亲和力生物活性的配体分子、探测未知蛋白空间结构表位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方法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融合表达的抱雌沟蛋白为靶标,采用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44d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结果得到70条有效表达序列标签,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同源性搜索与功能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个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或多肽。结论采用筛选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方法成功获得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