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宝华  周慧  饶敏  徐兰芬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32-1236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和曲面重组技术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中心线重组(MA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并测量肠套叠长度。结果:肠套叠类型:小肠型6例,回肠-结肠型5例,结肠-结肠型12例。横轴面图像显示肠套叠直接征象:靶征19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14例;横轴面图像结合MPR图像显示靶征23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20例。套叠肠管的长度为3.8~27.3cm,平均(10.6±5.8)cm,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PR图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肠套叠特异性征象的显示率,CPR和MAR图像可为成人肠套叠的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MSCT诊断成人肠套叠并经手术治疗患者的CT、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套叠12例,结肠套叠18例,回盲部肠套叠10例,手术均发现有原发病变.良性病变14例(35.0%),恶性病变26例(65.0%),小肠套叠主要为良性病变(58.3%),结肠套叠主要为恶性肿瘤(88.9%),回盲部肠套叠良恶性病变各占一半.良性病变以息肉、腺瘤和脂肪瘤多见(71.4%),恶性病变以结肠癌和淋巴瘤多见(88.5%).原发病术前CT检出率77.5% (31/40),术后回顾CT检出率87.5% (35/40).回顾性分析,CT平扫和增强的原发病检出率分别为73.3% (22/30)和90.9% (20/22).术后判断CT检出的35例原发病性质,正确31例,错误3例,l例未能判断,准确率88.6% (31/35).结论 MSCT对成人肠套叠及其病因学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MSCT)直接征象和轴位薄层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成人肠套叠的MSCT直接征象,并比较应用轴位薄层结合MPR与单纯应用轴位厚层图像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应用轴位厚层显示靶征6例,双肠管征5例,不典型征象如狗嘴征、"8"字征和香蕉征共6例,肿块征4例,血管卷入征10例;确诊肠套叠13例(13/21,61.9%)、原发病13例(13/21,61.9%).采用轴位薄层结合MPR显示靶征14例,双肠管征18例,肿块征3例,血管卷入征15例;确诊肠套叠19例(19/21,90.5%)、原发病15例(15/21,71.4%).轴位薄层结合MPR较轴位厚层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其原发病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征、双肠管征和血管卷入征是成人肠套叠的特异性直接MSCT征象;轴位薄层结合MPR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常规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47例空气灌肠整复或手术证实肠套叠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重组,测量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肿胀厚度。结果横轴面显示靶征43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23例,结合MPR显示靶征47例(100%)、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33例(70.2%)。整复成功36例,失败9例。成功组套叠肠管长(8.20±3.06)cm,厚(0.81±0.29)cm,失败组:长(12.15±0.26)cm,厚(1.47±0.28)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长=3.8360,t 厚=6.1456,P值均〈0.01)。结论 MSCT多平面技术能提高套叠特征性征象显示率,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厚度的测量,能帮助临床预测整复成功率,正确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MSCT表现,并联合肿瘤标志物,探讨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经本院病理证实7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其中小细胞肺癌25例、非小细胞肺癌4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MSCT表现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x2检验、成组t检验.结果 (1)胸膜腔积液、淋巴结融合征象以及支气管截断征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在前二者的出现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截断征的出现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心包腔积液、胸膜转移、远处转移、血管受侵、肿瘤坏死,纵隔肺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YFRA21-1、NSE、ProGRP、SCC在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细胞肺癌组的NSE、ProGRP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组的CA125、CYFRA21-1、SCC阳性表达率高于小细胞肺癌组.(3)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组中有无心包积液的CYFRA21-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胸膜转移、有无肿瘤坏死、有无纵隔肺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的CEA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SCC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组中有无胸膜转移的CA125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胸腔积液的NSE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肿瘤坏死的SCC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央型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有不同的MSCT表现,结合肿瘤标志物分析,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MPR)显示技术在成人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检查的成人肠套叠19例(包括误诊1例)。比较轴面结合MPR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对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并对MPR图像对轴面图像的附加诊断价值进行评分。结果19例中轴面MSCT诊断为肠套叠17例,后经MPR图像分析及结肠镜检排除1例,余16例诊断定位准确。有原发病变的肠套叠16例,MSCT检出12例,病变定性诊断准确9例。在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上轴面结合MPR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图像阅读者对MPR图像对轴面图像的附加诊断价值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42和3.58。结论MSCT薄层图像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变有较高的检出及定性能力。MPR图像较轴面图像能获得更多信息,可以常规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对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肺内局限性磨玻璃影(fGGO)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8例fGGO(36例肿瘤性病变,12例非肿瘤性病变)的MSCT三维重组资料,对病灶的大小、三维比率、形状(圆形/类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边缘(毛刺、分叶、棘状突起)、轮廓(清楚、模糊)、内部结构(实性成分、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其他含气腔隙)及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进行评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fGGO之间是否存在差异,Р<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例fG-GO中,纯磨玻璃影(pGGO)15例,混合性磨玻璃影(mGGO)33例。对于临床资料、病灶大小、病灶边缘(毛刺、棘状突起)、内部结构(其他含气腔隙)、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在肿瘤性fGGO和非肿瘤性fGGO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Р>0.05)。病灶三维比率、病灶形状(圆形/类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病灶边缘(分叶)、病灶轮廓(清楚、模糊)、内部结构(实性成分、空泡征、...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男、女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方法:收集行M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胰腺SPNP(男7例,女22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男性与女性胰腺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结果: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中位年龄(56岁)明显大于女性(29岁),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男、女性胰腺SPN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肿瘤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肿瘤最大径(3.9cm)明显小于女性患者(7.0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SPNP的钙化比例、实性肿瘤比例均较女性多见(P=0.026,P=0.036)。结论:与女性相比,男性胰腺SPNP的MSCT表现为病灶较小,实性成分、钙化比例较多,具有典型的SPNP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中的MSCT漏诊原因,以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结肠镜、病理、肿瘤长径、发病部位、MSCT表现、漏诊及其原因;按是否漏诊分为漏诊组与未漏诊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肿瘤漏诊率、肿瘤大小以及MSCT与结肠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17例患者手术证实均为双原发癌,其分布为:右-右半结肠组3例,右-左半结肠组1例,右-直乙状结肠组5例,左-直乙状结肠组2例,直乙状结肠组6例;术前MSCT检查漏诊肿瘤10处(29.4%,10/34),其中近端肿瘤6处(升结肠、乙状结肠各2处,结肠肝区、横结肠各1处 ),远端肿瘤4处(横结肠2处,结肠脾曲、乙状结肠各1处),漏诊原因包括:技术因素、肿瘤形态、体积、病理因素及肠套叠。结肠镜检查漏诊1处(2.9%,1/34),原因为远端肿瘤致肠腔狭窄,肠镜探头无法通过。以肿瘤病灶为分析对象,肿瘤病理对漏诊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和腺瘤恶变的漏诊率高于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CT漏诊肿瘤的长径为2.5cm(1.5,3.0),未漏诊肿瘤的长径为4.0cm(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41)。CT诊断符合率为70.6%(24/34),肠镜诊断符合率为97.1%(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将10处漏诊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最主要的原因为技术因素、肿瘤形态。结论: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并不少见,诊断者应考虑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可能,完善CT检查技术,提高对不典型肿瘤及病理改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0例乳腺肿瘤(包括15例乳腺癌和5例纤维腺瘤)的MSCT灌注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与对侧正常乳腺组间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组与乳腺癌组之间的BF、BV和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2 cm的乳腺癌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BF、BV和 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2 cm的乳腺癌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BF、BV、MTT和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灌注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液灌注特点,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患者与复阳患者的MS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收治的131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SCT图像,并将病例分为非复阳组 (93例)及复阳组(3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恢复期COVID-19患者男女比例为61:70,平均发病年龄(48.6±16.3)岁。非复阳组和复阳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8) vs. (16∶22),χ2=0.428,P=0.513],非复阳组较复阳组平均发病年龄大[(51.3±14.9) vs. (42.7±18.0),t=2.836,P=0.005]。恢复期COVID-19患者肺叶病灶受累情况如下:右肺下叶(143分)、左肺下叶(140分)、右肺上叶(93分)、右肺中叶(90 分)、左肺上叶舌段(84分)、左肺固有上叶(70分)。非复阳组总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下叶受累情况计分均高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肺外带,其次弥漫分布。非复阳组病灶外带和中内带分布比例均低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1,P=0.035)。恢复期COVID-19患者MSCT主要征象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及索条状影,其次是GGO合并实变影,少数征象依次有钙化灶、小结节灶、树芽征、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大泡、胸膜增厚伴/不伴钙化、铺石路征、肺不张。其中支气管扩张均为柱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两组病例MSCT征象出现率无显著差异(χ2=10.196,P=0.423),GGO与GGO合并实变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5)。两组病例支气管扩张位置、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恢复期MSCT表现有其特征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与复阳患者年龄及MSCT病灶的累及程度、分布范围均有差异,MSCT可以反映COVID-19的进展情况,对疾病的诊断、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研究CT混合征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筛选2010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sICH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7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6h内行首次CT平扫及24h内复查CT平扫。根据有无HE把患者分为HE组(63例)和非HE组(210例)。使用PSM方法将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后得到55对患者。分析PSM前后混合征对早期HE的预测价值。结果:273例sICH患者中,57例出现混合征,HE组24例,非HE组33例。HE组和非HE组高血压史分别为23例和44例,合并破入脑室分别为32例和53例,HE组和非HE组入院收缩压、初始血肿体积及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为164.64mmHg和158.65mmHg、28.47mL和20.48mL、8.40分和10.74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上因素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初始血肿体积及混合征是预测早期HE的独立危险因素。经PSM进行1:1匹配后的55对患者中,HE组及非HE组混合征分别为22例和12例,结果显示混合征仍是预测早期HE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急诊CTA检查禁忌症的患者或无法行急诊CTA检查的医疗机构,根据CT混合征预测早期HE对指导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裴贻刚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94-1296
目的:对比分析MSCT、DSA对诊断HCC 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搜集80例HCC TACE术后复发的病例,回顾性对比分析MSCT、DSA对诊断HCC 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80例病例共发现复发灶165个,其中小于0.5cm的复发灶为92个,0.5~1cm的复发灶为52个,大于1cm的复发灶为21个。对于小于0.5cm的复发灶,MSCT的检出率为43.5%(40/92),DSA的检出率为86.9%(80/92),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0.5~1cm的复发灶,MSCT的检出率为86.5%(45/52),DSA的检出率为94.2%(49/5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于1cm的复发灶,MSCT和DSA检出率均为100%。碘油聚集缺损区内的肿瘤染色DSA显示优于MSCT。结论:HCCTACE术后复发灶以小于0.5cm的为多,MSCT对此类小复发灶(〈0.5cm)容易漏诊;DSA为HCC TACE术后随访和诊断术后复发的最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 CT影像特征,提高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急性胆囊炎(包括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3例和急性非坏疽性胆囊炎36例)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49 例均行MSCT全腹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计算和比较各CT征象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组的胆囊最大横径、胆囊壁厚度、胆汁CT值、胆囊结石、胆囊周围炎及邻近肝实质强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囊壁强化不连续或不强化、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积气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的发生率高于非坏疽性胆囊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具有典型的CT影像表现,常可以作出正确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虽然术前诊断较困难,但仍然有特征性表现。胆囊壁强化不连续或不强化、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积气(有或无胆囊周围积气)可作为鉴别急性坏疽性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肠道造影(MSCTE)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临床、肠镜、病理及影像确诊的活动性UC的MSCTE资料,根据改良Truelove和Witts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6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29例),比较3组的MSCTE表现。结果:轻度组与中度组黏膜下气泡、结肠袋消失、肠管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系膜小血管增生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E能较好显示结肠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及肠外并发症,在活动性UC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婴幼儿肠套叠的MSCT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经临床证实的98例婴幼儿肠套叠的MSCT表现。结果 98例经MSCT诊断肠套叠的病例均经临床证实,诊断准确率100%。4例经MSCT诊断有空气灌肠整复禁忌症,均行手术治疗;94例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79例整复成功(整复率84.0%)。结论 MSCT对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率准确高,对临床选择肠套叠复位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SCT在诊断成人肠套叠及原因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CT诊断22例成人肠套叠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32层多层螺旋CT设备行CT检查,其中增强扫描15例,平扫7例,并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成像。并将术前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诊断22例肠套叠中,小肠-小肠型肠套叠5例,回-结肠型肠套叠11例,结-结肠型肠套叠6例。有18例行手术治疗,未手术治疗4例。CT诊断有导入点肠套叠14例,无导入点肠套叠5例。MSCT发现单独或能与水肿肠壁相区别的实质性肿块,是诊断有导入点的肠套叠可靠征象。CT诊断肠套叠的典型征象是肠腔内的肠腔,表现为靶征、腊肠或肾形征及慧星尾征,伴有或不伴有系膜脂肪或血管进入。20例患者通过手术及肠镜获得病理结果(腺癌10例,腺瘤样息肉4例,淋巴瘤2例,小肠异位胰腺1例,慢性回结肠肠炎3例),2例自行缓解患者无病理结果。结论 MSCT正确诊断有无引起套叠的导入点及套入长度,对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与多期动态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24个病灶)的Gd-EOB-DTPA增强MRI和多期动态增强MSCT影像学资料。将肝转移病灶按部位分为肝被膜下、胆管旁和肝实质病灶三组,按直径分为≤0.5cm、0.6~1.0cm、 1.1~2.0cm和>2.0cm四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显示不同大小、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能力的差异。结果:Gd-EOB-DTPA增强MRI共检出217个病灶,检出率为96.88%(217/224),多期动态增强MSCT共检出188个病灶,检出率为83.93% (188/224),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EOB-DTPA增强MRI对胆管旁和肝实质内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胆管旁病灶:100% vs. 0%,P=0.029;肝实质内病灶:100% vs. 88.68%,P<0.001);两者对肝被膜下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Gd-EOB-DTPA增强MRI对直径≤0.5cm和0.6~1.0cm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0.5cm病灶:87.50% vs. 65.00%,P=0.018;0.6~1.0cm:84.21% vs. 36.84%,P=0.007);两者对1.1~2.0cm和>2.0cm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3、1.000)。结论:Gd-EOB-DTP增强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特别是肝实质内、胆管周围转移和微小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9.
焦健  都基权  孟玫  张鹏 《武警医学》2021,32(10):885-88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超声(ultrasonography,US)诊断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SCT和US患者的影像资料,选取证实为NCP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因其他原因行腹部MSCT和US检查且无NCP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腹主动脉(A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夹角(AMA)、左肾静脉(LRV)近肾门扩张处内径(DD)和峰值流速(PVd)、夹角段LRV最窄处内径(DN)和峰值流速(PVn)等,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MSCT和US均可对AMA、DD、DN进行准确测量,且独立检查方式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单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可测PVd、PVn,观察组和对照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发现侧支循环扩张增粗12例,十二指肠受压7例,左肾体积增大5例,左肾皮质CT增强密度减低3例。结论 MSCT和US是诊断NCP的主要手段,但MSCT对NCP患者伴随征象诊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腹膜后典型及不典型副神经节瘤(PGLs)的临床和MS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PGLs,其中典型组14例,不典型组28例,综合分析两组之间临床及MSCT特征的差异。结果:典型组PGLs患者持续性高血压症状较不典型组多见(92.9% vs 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与不典型组PGLs其他临床及MSCT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及不典型组PGLs发病年龄为48(16~67)岁、52(32~72)岁,患病男女比例为4/10、17/11,术中可有血压波动(35.7% vs 21.4%),病灶好发于腹主动脉右侧(64.3% vs 59.4%),多为圆形或卵圆形(85.7% vs 59.4%),易囊变(85.7% vs 90.6%),罕见钙化(14.3% vs 12.5%),肿瘤血管多见(92.9% vs 68.8%),最大径为4.8(2.5~14.0)cm、(4.9±2.3)cm。典型组PGLs病灶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1.9±3.3)HU、(114.9±22.4)HU、(98.7±17.3)HU;不典型组分别为(39.8±5.8)HU、(128.1±45.3)HU、(106.1±27.1)HU;增强均为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模式典型组PGLs持续强化多见(64.3%),不典型组快进快出多见(63.3%)。结论:持续性高血压症状在典型PGLs更多见,典型及不典型PGLs的MSCT表现趋向一致,病灶多为卵圆形或分叶状,肿瘤血管多见,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少见,强化程度无特异性,强化模式以快进快出及持续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