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6-1139
目的:为深入研究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肝胃不和证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脑肠肽变化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关系。结果: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情志抑郁所致肝胃不和证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且部分脑肠肽的改变同时存在于抑郁症与肝胃不和证的发病过程中,为肝胃不和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的相似性,可以从"脑-脊髓-胃"脑肠轴通路途径,深入研究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周英信 《四川中医》2008,26(9):25-26
胃脘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木不疏土,肝病及胃,或土壅侮木,胃病及肝,则肝胃不和,胃气壅滞,失于和降,则胃脘疼痛,法当肝胃同治.然胃脘痛肝胃不和的病因病理有异,肝胃同治当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疏肝和胃、健脾养血,疏肝清热、和胃通降.柔肝养阴、益胃生津,暖肝温胃、理气止痛,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六法.  相似文献   

5.
石伟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8-229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认为失眠症是因为“胃不和”所引起.“胃不和”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因有七情所伤、肝气犯脾,或忧思过度、用药不当损伤脾胃等,外因有饮食不节等.其证型繁杂,但均有胃不和以致失眠的症状.以“和之”为总的法则,从肝气犯胃、痰火宿滞、饮食停积、燥屎内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方面治疗,使机体阴阳得和,不寐得愈.  相似文献   

6.
木本有甲、乙之分,然凡谓“木克土”者,多认为是肝气犯胃(脾)或肝胃(脾)不和,“胆胃不和”之病机终未能为人重视。笔者认为胆胃不和之病机,在临床上较肝胃不和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胃不和型胃炎兼夹证型的准确性,求得治疗合理方药。方法:依据中医理论、临床经验、胃镜、病理检查进行论述。结论:肝胃不和型胃炎兼有血瘀、湿阻、郁热、阴亏、脾虚之兼证。治疗原则有疏肝理气化瘀法,疏肝和胃化湿法,疏肝和胃清热法,疏肝和胃养阴法,疏肝理气健脾法。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痰气交阻证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肝胃郁热证治以清肝泄热、和胃化湿,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健脾,阴虚血瘀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9.
肝胃不和一证,临床常见,一般认为系肝气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多从气论治,予疏肝、行气、降逆之气药。但从临床疗效来看,往往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除“气”所致外,尚有“阴虚肝胃不和”一证。其病因病机不同于一般肝胃不和证,治疗亦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别测评其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及患者生存质量,并采用直线相关的方法分析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  相似文献   

11.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日“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笔者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尹靖云 《新中医》2011,(1):29-30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胃动力,探讨脾气虚证与胃动力的关系。方法:将随机选取的30例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气虚证的患者,20例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和1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让其进食标准餐后,用超声诊断仪对胃排空率和胃窦收缩幅度进行测量、比较,分析3组间胃动力的关系。结果:3组60分钟胃排空率较30分钟胃排空率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脾气虚证组、肝胃不和证组30分钟、60分钟胃排空率、胃窦收缩幅度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脾气虚证组60分钟胃排空率,30分钟、60分钟胃窦收缩幅度与肝胃不和证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脾气虚证组胃动力障碍较肝胃不和证组明显。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气虚证者胃动力障碍较肝胃不和证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辨症治疗胆胃不和、肝胃不和、气虚血瘀、阳不足胃脘痛验案四则。  相似文献   

14.
回顾近年国内"胃不和则卧不安"相关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辨治失眠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   

16.
肝胃不和是一个症候群,它包括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状,但有些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候不一定都称为肝胃不和。为了了解中医所谓肝胃不和的含义、病机和治法,得先从肝谈起。中医的肝病主要有肝热、肝阳、肝风、肝火、肝气、肝郁等。对于这些病变产生和演变的机转,可以从肝的血和气两个纲领来认识。  相似文献   

17.
《素问·逆调论篇》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反之,"卧不安"也可能导致"胃不和"。拟从四个方面探讨"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病机,分别为神不驭气则胃失和降、神不驭精则胃腑失濡、阴阳失交则中虚不纳、经气逆乱则胃气不足。  相似文献   

18.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证候,是由肝胃的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病证.笔者对40例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分析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现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VIP)近5年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工作表对文章类型、辨证分型、论治疾病、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发布时间、制定者)、诊断内容(主症、次症)、判定形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 549篇文献,纳入203篇。肝胃不和相关证涉及6个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肝火犯胃证、肝胃郁热证及肝胃热盛证。文献中共涉及56项诊断标准,其中使用频次在2次以上的诊断标准共22项;使用频次前5位的诊断标准分别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006)、《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内容中,出现频次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嗳气、脉弦、胃脘胀痛、胁肋胀闷疼痛、吐酸(反酸、泛酸或吞酸)、苔薄白、嘈杂、食欲不振(食少、纳少、纳差)、舌质淡红、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肝胃不和相关证的判定形式以"主症+次症"居多。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多应用于中药临床疗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证候调查、证候生物学基础等研究。结论: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众多,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不同疾病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判定形式有所不同;应用时多从"病证结合"角度选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近年国内从"和胃"入手论治失眠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指导辨治失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