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50例(50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术眼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残余散光、角膜散光、IOL轴位偏离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裸眼远视力≥0.8者34例(87%),裸眼远视力≥0.6者46例(92%),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67±0.08)D明显小于术前角膜散光(3.34±0.27)D(P<0.05);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72±0.09)D与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67±0.0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散光(3.29±0.09)D与术前(3.34±0.1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IOL轴位平均偏离(3.12±1.29)°。结论对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有角膜散光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减少总和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评价该术式对术后视力的早期恢复和角膜曲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104眼)高散光轴上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第1天67眼裸眼视力≥0.5(占64.4%),术后1周85眼裸眼视力≥0.5(占81.7%),其中25眼裸眼视力≥1.0.术前、术后1周角膜地形图7项检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角膜内皮水肿雾状混浊及皱褶10眼(占9.61%),术后第1天一过性眼压升高5眼(占4.84%).结论 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视力恢复快,手术源性散光小及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是治疗白内障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 方法 :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 43例 (5 0只眼 ) ,采用 3.2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 ,随访 3~ 2 4个月 ,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及眼压情况。 结果 :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 3个月视力≥ 0 .5者占 72 .0 % ;术前角膜散光 (1.31± 0 .92 )D ,术后 3个月角膜散光 (1.2 5± 0 .87)D ,与术前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角膜地形图显示已恢复术前状态 ;术前眼压为 (2 .18± 0 .32 )kPa ,术后 1个月眼压为 (2 .2 3± 0 .2 8)kPa ,与术前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对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 ,同时保持滤过泡功能 ,角膜散光无明显改变且不影响眼压的控制 ,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超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Kreos MI60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为90眼。试验组行1.8mm同轴超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kreos MI60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3.0~3.2mm标准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kreos AO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术中试验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43±0.22)min,有效超声能量为(4.83±2.72)%,术中对照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79±0.18)min,有效超声能量(9.50±3.48)%,两组比较试验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更短,超声能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一定的改善,试验组术后与对照组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角膜散光对照组大于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月趋于稳定,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超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Kreos MI60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前房密闭稳定、超声乳化时间短、超声效率较高、手术源性散光减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丁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7):502-504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做角膜切口以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对97例患者(102眼,术前散光范围0.25~5.75D),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随机分为A、B2组。A组(51眼)常规做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曲率最大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B组患者术后1d、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较术前改善。术前散光≤1.5D者术后平均散光(0.52±0.14)D;术前散光1.5~2.5D者术后平均散光(0.88±0.53)D;术前散光〉2.5D者术后平均散光(1.5±0.72)D。结论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切口可以较好地矫正术前部分散光,获得满意视力。  相似文献   

6.
宋之都  邹鹏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51-151,154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72例(72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颞侧切口组及散光轴切口组,每组36例,颞侧切口组采用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散光轴切口组采用角膜上部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矫正视力、角膜曲度、角膜散光度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角膜曲度无显著差异,散光轴切口组散光度小于颞侧切口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光轴向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能够减小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度,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2例41眼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行青光眼、白内障分期手术的患者35例42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个月、6个月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较好地保持了角膜原有的功能形态,降低了术后角膜散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角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 方法 :对 6 6例 (72眼 )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白内障采用 3.2 mm角膜缘隧道切口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观察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结果 :术后 1天、1周、1个月的视力达 0 .5以上者分别占 6 9.4%、80 .6 %和86 .1% ,术后 1周平均散光为 (1.85± 0 .89) D,比术前增加 0 .30 D(P<0 .0 1) ,角膜地形图显示切口处轻度陡峭或平坦 ,术后 1个月平均散光为 (1.48± 1.0 2 ) D,P>0 .0 5 ,角膜地形图显示已恢复术前状态。 结论 :角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能简化手术步骤 ,术后视力恢复快 ,炎症反应轻 ,具有早期恢复至术前眼屈光状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俊宁  周红星  邓之华  劳锟 《吉林医学》2008,29(15):1250-1251
目的:探讨Akreos Adapt折叠式人工晶体植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植人Akreos Adapt折叠式人工晶体作为观察组,以植入两襻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体(oii)71例(80眼)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术后3个月观察人工晶体的位置和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情况,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矫正视力、手术性散光度数、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人工晶体位置,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手术性散光度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kreos Adapt折叠式人工晶体植人方便,居中性好,安全性高,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 方法对96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采用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和5.5mm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视力、前房炎性反应、手术性角膜散光和后囊膜混浊程度. 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前房炎性反应无显著差异,3.2mm切口组比5.5mm切口组引起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小(P<0.05).术后半年5.5mm切口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而3.2mm切口组未见后囊膜混浊. 结论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结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能减少手术性角膜散光,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杨路  陈曦  曾庆森  余腾  田川  胡东瑞  朱雁捷 《浙江医学》2010,32(6):813-814,818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接受ICL治疗的23例(46眼)高度近视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7d及1、3、6个月以及1~2年对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效球镜、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3±0.40)较术前(0.075±0.096)明显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987±0296)较术前(0.625±0.309)也明显提高(t=12.975,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2.18±170)D]较术前[(-18.64±5.01)D]显著改善(t=29.083,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和术前预测等效屈光度符合率达93.5%以上。术后眼压平稳,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总体满意度达100%。结论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及可预测的特性,在适应证和关键技术能得到合理掌握的基础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及超声乳化术治疗外伤继发性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至2014年收治我院25例25眼外伤患者,均表现为继发性青光眼合并晶体不全脱位。予以充分足量的抗炎及降眼压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予以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患者视力、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由术前0.23±0.11,提高至0.56±0.17。术前眼压(48.44±3.33)mm Hg,术后随访1周,1月、3月、6月、12月、18月眼压分别为(10.16±1.65)mm Hg、(12.56±1.32)mm Hg、(17.84±2.51)mm Hg、(20.08±2.29)mm Hg、(20.28±2.34)mm Hg、(20.60±2.83)mmHg,采用术前术后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控制有效率84%。术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36种,平均4种,术后06种,平均4种,术后02种,平均1种。术后并发症有术后浅前房,管口阻塞,引流盘周包裹,均予以对症处理后,前房恢复,眼压控制。结论:眼外伤继发青光眼为难治性青光眼,若合并有晶体不全脱位时治疗难度更大。采用Ahmed青光眼阀植入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同时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患者的视力。该方法为此类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4例(41眼)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用药后眼压控制良好择期手术34眼、高眼压条件下急诊手术7眼,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2个月-3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范围。结果术中、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眼压比入院接诊时明显下降(P〈0.001);前房深度加深,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1眼中有2眼术后半年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所有患者原狭窄房角增宽,关闭的房角部分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6月于我院眼科中心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71例(7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平均为(10.2±4.6)mm Hg和(10.7±4.9)mm 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戴子娴  张宏  林妙英  梁肖云 《河北医学》2011,17(8):1011-101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干眼症的相关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我院眼科诊治的白内障患者60例,共72只眼.经角膜缘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3d、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观察并记录下列指标:干眼症状评分;Se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切121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另选同期应用常规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作对比,比较两组的视力恢复及散光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0.5时,观察组最佳视力眼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4周两组平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结论小切121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散光小,组织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程芳  邱煦  陈凤华  闫爱民  李雪 《甘肃医药》2014,(11):816-818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灌注套管与超声乳化针头的配套,缩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减少术源性散光。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年龄52~80岁,晶状体混浊2-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46例(60眼),B组52例(60眼)。A组将(美国Bausch&Lomb公司)Stellaris超声乳化仪的3.2mm超声乳化针头更换为1.8mm的针头,但仍用原3.2mm灌注套管,将手术切口减小到2.2 mm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裸眼视力、散光改变、超声凡是能够影响角膜曲率的原因都能引起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散光。因手术切口造成的角膜术源性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透明角膜的切口越小,角膜的术源性散光也就越小。1资料和方法乳化时间及能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相比,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视力好于B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改变灌注套管与超声乳化针头的配套即可将传统3.2mm手术切口缩小至2.2 mm,既满足人工晶体植入的要求,又有效减少术源性散光,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徐海铭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09,31(3):276-278
目的 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我院采用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12例(19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算角膜内皮丢失率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手术成功.术后第1天11眼角膜透明,8眼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经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后,于术后3~5d消退;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均透明。术后3、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2783±214)、(2749±232)个/mm^2)]均较术前[(2937±196)个/mm^2]明显减少(均P〈0.05);而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内皮丢失率[(5.76±0.23)%]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2.69±037)mm]与术前3个月[(5.24±0.11)%、(2.73±0.18)mm]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近期存在丢失现象,但3个月后趋于稳定,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袁建树  马蓉  王育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30-1331,1336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45例(4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人AcrysofToric 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IOL旋转度。结果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4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197±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l天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322±1.853)°。结论 Acrysof Toric 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