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急诊出血性脑血管病人行整体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抢救成功205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13例。[结论]建立和执行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整体护理模式是保证出血性脑血管病人急诊急救服务质量,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和控制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作用,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方法]2011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685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2012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70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组,采用由三级护士构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为中心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和死亡率,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结果]采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后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残率、死亡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能缩短急性脑卒中病人急诊科救治的时间,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和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作用,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方法]2011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685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2012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70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组,采用由三级护士构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为中心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和死亡率,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结果]采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后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残率、死亡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能缩短急性脑卒中病人急诊科救治的时间,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和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7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7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比较两组急救效率,抢救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诊及评估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确诊专职专科或手术治疗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出急诊科前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缩短了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第一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金梅 《全科护理》2016,(8):837-838
[目的]研究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脑卒中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急诊接受治疗的158例重症脑卒中病人,2013年3月开始开展急救护理管理,重新改进急救护理环节管理的程序,加强急诊转运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病人设为观察组(89例),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病人设为对照组(69例),未开展急救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病死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重症脑卒中病人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可明显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张黎  欧小云 《现代护理》2004,10(9):801-802
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低钙血症易引起头痛和抽搐,甚至EP大发作使原本脑组织高度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钙的监测及对并发低钙血症者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是降低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低钙血症易引起头痛和抽搐,甚至EP大发作使原本脑组织高度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死亡[1].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钙的监测及对并发低钙血症者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是降低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院前家庭急救对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院前家庭急救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0d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预后根据改良Rankin指数,分为预后良好(Rankin≤2)和预后不良(包括Rankin>2及死亡);家庭急救分为急救得当和急救不当.收集包括家庭急救及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指标资料,对指标与30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进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56例;家庭急救措施得当37例,不当42例.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急救是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5.258).结论 家庭急救是院前急救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急救不当是出血性脑率中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开展大众家庭急救教育,提高家庭急救技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脑卒中病人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研究,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2013年10月—2014年4月32例重症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施抢救,2014年5月—2015年2月在急诊室抢救的重症脑卒中病人34例为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比较两组病人抢救时间及费用、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费用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急诊救治重症脑卒中病人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有利于护理工作流程的优化,缩短抢救时间及降低抢救费用,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黄彩平  杨晓宇 《全科护理》2014,(23):2155-2156
正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创伤性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1]。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GIH)是脑卒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征兆[2]。住院并发症可以增加脑出血病人的住院病死率,既影响病人的近期预后也影响病人的远期预后[3]。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有效的救治与护理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GIH的病人具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80例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抢救护理。结果表明脑卒中病人院前抢救应做到反应迅速、准确的现场急救与安全转运,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结论及时准确的院前抢救可以提高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高艳华  王玉环 《全科护理》2014,(16):1450-145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72h内家属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危重病人家属需求量表(CCFNI)和家属对照护及康复知识需求问卷调查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150例病人72h内家属的需求情况。[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早期家属的需求状况在病情保证需求、获取信息需求、亲近病人需求得分较高(P0.05);影响家属需求的因素有病人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病人的关系、医疗支付手段等11个因素。[结论]针对每位病人家属的不同需求,实施个体化护理,使其更好配合病人的治疗护理,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脾破裂138例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急救及其护理方法,为加快病人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3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结果138例病人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及精心的治疗护理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130例行脾切除手术治疗,8例经保守治疗均临床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合并症。结论加强对脾真性破裂出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脾非真性破裂的病情观察,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链式管理在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1月—6月"120"接入并收住院的脑卒中病人中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执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在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执行链式管理流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病人急诊服务时限、院前及院内急救工作衔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P0. 01)。[结论]链式管理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能够缩短急性脑卒中病人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同时保证病人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及专科病房护理的无缝隙交接,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徐爱梅  韦怡  林萌红  严文慧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95-1096,1098
目的提高手术室出血性休克病人抢救质量。方法从护理组织管理,急救物品准备,抢救技能培训,时间管理,抢救评价几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结果抢救93例出血性休克病人全部成功。结论积极有效的管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卒中颅外并发症的产生与年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燕 《当代护士》2002,(6):8-10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卒中颅外并发症的产生与病人的年龄的关系,分析总结相关因素,以加强护理应对措施.方法:从近5年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随机抽取156例,分成4个年龄段,分析各并发症及死亡人数与年龄的关系,统计各并发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80岁及80岁以上的年龄的患者是颅外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年龄,其中,年龄愈高肺部感染发生率愈高,高龄患者容易合并发生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敷贴在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敷贴,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及干预后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得分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贴敷应用于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康复护理中能有效提高康复效果,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HS)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3例HS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的40例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将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的4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病情评估时间、急救时间、转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抢救时间、转送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其病情评估、急救和转送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186例急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以2014年10月1日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时间作为分界点,将2012年3月1日~2014年9月30日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救治;将2014年10月1日~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时间、48 h内抢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采用WHOQOL-100中文版量表)。结果:实验组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转送时间、接诊时间、急诊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8 h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肺部感染、脑疝、偏袒后遗症、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后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神经科急性期脑卒中病人的吞咽障碍发生情况,为临床及早对此类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和吞咽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7年7月入住我院神经科的急性期脑卒中病人120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检测病人的吞咽功能,比较不同脑卒中类型和左/右侧大脑损伤病人的吞咽障碍发生率。[结果]120例病人中,筛查出吞咽障碍82例(68. 33%)。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发生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右侧大脑损伤病人吞咽障碍发生率高于左侧大脑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性期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发生率与脑卒中的类型和部位相关,在脑卒中病人早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出血性脑卒中和右侧大脑损伤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