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统鼻饲喂养与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体质量<2000 g、需鼻饲喂养的早产儿。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传统鼻饲喂养组(对照组)40例与重力鼻饲喂养(观察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喂养耐受性及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80,8.846;P<0.05),且观察组的喂养耐受性更高,发生呼吸暂停比例更低(χ2分别为3.19,9.69;P<0.05),而在腹胀、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11,0.21;P>0.05)。结论重力管饲喂养增强了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为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食管瘘患儿的合理喂养。方法对一例气管食管瘘患儿经鼻胃十二指肠喂养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患儿喂养耐受良好,无呛咳、呕吐、无腹胀、二便正常,体质量增加平均50 g/d ,35 d痊愈出院。结论十二指肠管喂养代替胃管喂养,既满足了患者的营养供给,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腹胀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期去乳糖奶粉喂养方法对新生儿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腹泻患儿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短期去乳糖奶粉喂养,对照组采用长期去乳糖奶粉喂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胃肠道症状、体质量增长与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痊愈5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4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58,P=0.366)。观察组患儿平均体质量增长(34.30±7.35)g/(kg· d),平均摄入奶量(105.37±24.02)ml/(kg· d),优于对照组的(24.29±8.06)g/(kg· d),(97.21±21.66)ml/(kg·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09,3.161;P<0.05)。观察组排便次数、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新生儿采取短期去乳糖奶粉喂养方式既符合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又可以维持其免疫功能的平衡,且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内极低体重儿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NICU内215例极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9例。观察组采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管饲喂养方法。观察两种鼻饲方法客观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患儿完成研究。观察组极低体重儿转出NICU时体质量增长到(1397.0±22.10)g,高于对照组(1320.0±18.2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 P<0.05)。观察组极低体重儿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转出NICU时间为(4.94±0.70),(9.69±7.19)d,均低于对照组[(4.74±0.74),(11.63±4.0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2,4.85;P<0.01)。观察组患儿的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论应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可以减少极低体重儿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的NICU入住时间,提高体重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5.
NICU患儿病情危重,所需的营养通常都由鼻饲喂养供给,但鼻饲喂养时间过长不仅费用昂贵且存在着胆汁淤积、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提高新生儿胃肠激素的水平,促进胃肠功能及代谢成熟,并且可以促进日后的体格发育,故NICU患儿病情度过急性期后,应尽早开始训练患儿逐步从鼻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度,使患儿的营养最终可以实现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经口胃管喂养的效果,找出有效的管喂方法。[方法]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重力经口胃管喂养)、对照组(间断经口胃管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时喂养耐受程度、胃食管反流及胃肠动力等方面的情况。[结果]重力经口胃管喂养比间断经口胃管喂养患儿胃肠耐受性好、胃食管反流少、胃肠功能更成熟。[结论]重力经口胃管喂养能有效降低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少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肠动力,提高了患儿肠内营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双钢针输液器针帽在经鼻胃肠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手术后,留置经鼻喂养管,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滴注鼻饲液(同贵刊2005.7P 650《一次性输液器在鼻饲饮食中的应用》一文中的办法),通常须借助胃肠减压器的接头。但实际操作中。接头与经鼻喂养管连接不紧密,很容易使鼻饲液有渗漏,不仪污染了床单位,而且造成了鼻饲液的浪费。通过实践,我科对原有方法进行了改良,加用双钢针输液器的针帽来连接,无须胃肠减压器的接头,无一例渗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补肾益气功效的中药蜂贝化瘀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血尿代谢指标和肾脏细胞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 方法:①实验于2002-10/2003-10在潍坊医学院分子免疫实验室完成。选用30只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②喂养1周后,随机选用22只大鼠,将其造成糖尿病模型:按50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于0.1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中,pH4.5),72h后血糖值达16.7mmol/L者确定为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分为2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各8只。设其余8只为对照组(只注射相同体积的枸橼酸钠缓冲液)。中药组根据每只大鼠体质量(按大鼠体表面积换算成等效剂量21.6g/kg)每日给予五六个蜂贝化瘀胶囊(主要成分:黄芪30g,黄精30g,蜂胶15g,丹参30g葛根15g,生地30g,浙贝母15g,菟丝子30g)中的粉末进行灌胃,喂养10周,自由饮水。正常组及模型组用普通饲料喂服10周,自由饮水。③血糖、血肌酐、尿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测定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计算肌酐清除率[尿肌酐浓度(mg/d)×尿量(mL/min)/血肌酐浓度(mL/d)]。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Fas和Fas-L表达,以荧光指数[(样品的平均荧光强度-对照样品平均荧光强度)/正常组织平均荧光强度]表示Fas及Fas-L的相对含量。④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大鼠30只中因造模失败脱失6只,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血糖、尿素氮、尿蛋白: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组(t=2.25~5.36,P<0.05~0.01)。②内生肌酐清除率:三组相近(P>0.05)。③单个肾小球细胞凋亡率和肾小管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组[(1.89±0.03)%,(13.85±0.53)%;0,(2.91±0.30)%;(0.65±0.03)%,(9.98±0.81)%,t=2.27~5.15,P<0.05~0.01]。④Fas和Fas-L荧光指数: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组(1.51±0.07,1.69±0.11;1.00±0.02,1.00±0.02;1.25±0.02,1.31±0.12,t=2.39~4.85,P<0.05~0.01)。 结论:蜂贝化瘀胶囊可能通过影响凋亡相关蛋白Fas和Fas-L的表达而抑制肾脏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大鼠血尿代谢指标,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5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0例采用微量泵泵奶法,以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2~3ml/h;乙组28例则采用常规间歇鼻饲喂奶法,以注射器通过鼻饲管每2h注奶4~6ml。两组均观察3~5d,比较观察期间两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吐奶及残奶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及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结果:甲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高于乙组,吐奶、残奶出现例数少于乙组,进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少于乙组,而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可提高进奶量,减少吐奶、残奶例数与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增加早产儿体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起着重要作用[1]。早期由于气管插管的原因患儿多采用鼻饲饮食,但鼻饲时间过长不仅费用昂贵且增加患儿不适,并易引起口腔菌群失调。因此,拔管后护理人员应尽早训练患儿逐步经口喂养。1岁以内的患儿,由于口腔运动功能发育不完善,鼻饲过久导致吸吮、吞咽功能退化,以及呼吸不协调等原因使患儿无法顺利经口进食,表现为用奶瓶喂养时患儿不会吸吮或吸吮速度特别缓慢,且易出现呛咳、呕吐等。为解决此类患儿的喂养困难,笔者对喂养方法进行了创新,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起着重要作用[1]。早期由于气管插管的原因患儿多采用鼻饲饮食,但鼻饲时间过长不仅费用昂贵且增加患儿不适,并易引起口腔菌群失调。因此,拔管后护理人员应尽早训练患儿逐步经口喂养。1岁以内的患儿,由于口腔运动功能发育不完善,鼻饲过久导致吸吮、吞咽功能退化,以及呼吸不协调等原因使患儿无法顺利经口进食,表现为用奶瓶喂养时患儿不会吸吮或吸吮速度特别缓慢,且易出现呛咳、呕吐等。为解决此类患儿的喂养困难,笔者对喂养方法进行了创新,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4例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中密切监护患儿、及时识别并发症、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管路及饮食护理、出院宣教。4例患儿平均住院(14.25±9.14)d,留置胃管(13.75±4.79)d,留置空肠营养管(16.75±9.22)d,术后第2天均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泵奶喂养,术后完全经口喂养时间(18.75±9.22)d,随访3~8个月,喂养后未见呕吐,胃镜复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胃管因素对机械通气患儿误吸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并进行肠内营养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患儿599例次样本,通过测定患儿支气管分泌物中胃蛋白酶含量判断误吸发生情况,同时收集鼻胃管相关因素,分析鼻胃管因素对误吸的作用。结果鼻胃管直径以8 Fr为主(64.77%),96.49%的患儿采用间断注射器重力输注,鼻胃管置入深度15~40(30.05±6.75)cm,鼻饲液量中位数为100 ml;15.86%的患儿出现了胃潴留。胃管置入深度、鼻饲液种类、鼻饲液量、鼻饲方式及胃残留量对误吸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鼻胃管是机械通气患儿进行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喂养时应保证患儿鼻胃管的置入深度,根据患儿病情需要选择适宜的营养液,匀速低速喂养,严密监测胃残留量,以降低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循证思维,查阅相关文献借鉴新生儿呕吐和误吸的护理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0例胃肠喂养新生儿进行呕吐和误吸的预防护理。根据患儿的吸吮及吞咽功能,分别给予经口喂养或管饲喂养,经口喂养者,采取正确的喂哺姿势,采用间歇重力管饲法者,奶液滴注速度15-30 ml/h,奶液温度37-40℃;采用持续输注法者,输液速度1-5 ml/h;同时给予管饲患儿非营养性吸吮,促进胃排空;卧床喂养患儿予抬高床头30&#176;~40&#176;,取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喂养后保持床头抬高30~60 min。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呕吐的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无吸入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肠内营养综合疗法在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合并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疗效。并总结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0例小儿慢性腹泻病合并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患儿在实施肠内营养综合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过,并观察其腹泻治疗结果和止泻时间。结果30例慢性腹泻病合并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患儿,其腹泻治疗结果为:显效12例(40.O%)、有效8例(26.7%)和无效10例(33-3%),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67.7%。患儿腹泻止泻时间为6—12d,平均(9.0±5.0)d。结论在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同时采用肠内营养,可提高慢性腹泻病合并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儿疾病的治愈率;做好鼻肠管的护理是肠内营养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简易喂养法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简易喂养法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 ,以期探讨一种新的喂养方法 ,既能避免静脉营养的高昂费用及经鼻、经口胃管喂养的某些弊端 (如影响患儿肺功能等 ) ,又能有利于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方法设简易喂养法组为观察组 ,同期应用其它方法组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儿肠鸣音正常与否 ,有无腹胀发生 ,胎便排出情况 ,黄疸持续时间及体重增长 (从出生第 7天开始到出院平均每日增长克数 )情况。结果肠鸣音正常、未发生腹胀者观察组 2 6例 ,占 86 7% ,对照组 2 6例 ,占 74 2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胎便排尽时间观察组平均 7 4 7天 ,对照组平均 7 1 4天 ,黄疸持续时间观察组平均 9 5 3天 ,对照组平均 1 3 91天 ;体重增长观察组平均每天 1 1 78g ,对照组平均每天 9 1 5 g ;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 1 4 5天 ,对照组 1 8 2 6天。结论简易喂养法对早产儿及部分低出生体重儿较静脉营养费用低 ,较经鼻、经口胃管喂养经济方便 ,效果好 ,且能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 ,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口喂养和鼻饲喂养两种喂养途径对假性延髓麻痹伴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组的108例假性延髓麻痹伴中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经口喂养组60例和鼻饲喂养组48例,比较干预1周、1个月后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随访6个月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1个月时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鼻饲喂养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于经口喂养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期死亡率、随访6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饲喂养组平均住院时间较经口喂养组长(P<0.05).结论 对于假性延髓麻痹伴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在患者意识清醒配合下可谨慎选用经口喂养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新莉 《天津护理》2004,12(6):352-353
为探讨脑出血患者的管饲膳食营养的护理 ,对 2 65例脑出血患者鼻胃管管饲非要素饮食 ,急性期保证热量为 2 0 0kJ/(kg ,d)蛋白质为 1.9g/(kg .d) ,持续阶段保证热量 167kJ/(kg .d) ,蛋白质 1.5 8g/(kg.d)。通过测量臂肌围法进行自身对比评估营养状态。保证数值变化控制在± 10 %以内。有效的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根据疾病不同时期补充含有不同热量及蛋白质的食物 ,既能保证机体营养供应 ,又可防止营养过剩的发生 ,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脑内投射至海马结构的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关。吡拉西坦具有保护和修复大脑神经细胞的作用,可抵抗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目的:制备幼年慢性癫痫与学习记忆复合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脑海马乙酰胆碱含量、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变化以及吡拉西坦的干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实验,非盲法评估。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材料:实验于2004—07/12在河北医科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选择Wistar幼年大鼠50只,清洁级,雌雄各半。方法:肌注马桑内脂注射液复制大鼠慢性癫痫大发作模型。每间隔3天重复肌注1次,在造模期间连续3次出现后肢站立的全身阵挛性惊厥或站立伴摔倒或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的动物改为每隔14天肌注1次。选取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造模,其余40只大鼠造模3个月时随机分为4组:吡拉西坦2.4g/L组、吡拉西坦4.8g/L组、苯妥英钠6g/L+吡拉西坦4.8g/L组、造模组,每组10只。各组于造模3个月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次/d,10mL/kg。吡拉西坦2.4g/L,4.8g/h组分别灌服吡拉西坦混悬液2.4g/L,4.8g/L;苯妥英钠6g/L+吡拉西坦4.8g/L组灌服苯妥英钠6g/L及吡拉西坦悬浮液4.8g/h。造模组、正常对照组灌服10mL/kg生理盐水。用药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Morris水迷宫测试癫痫大鼠发现平台时间及搜索距离,连续测试3d,2次/d。水迷宫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脑,测定双侧海马乙酰胆碱含量,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用放射免疫法。主要观察指标:①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发现平台时间及搜索距离。②各组大鼠海马乙酰胆碱含量,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搜索平台时间比较:造模组各组次相应平均搜索时间比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3&;#177;11)s,(40&;#177;8)s;(61&;#177;9)s,(38&;#177;7)s;(57&;#177;8)s,(36&;#177;9)s;(55&;#177;11)s,(33&;#177;10)s;(52&;#177;7)s,(30&;#177;9)s;(49&;#177;9)s,(27&;#177;6)s,P〈0.01]。苯妥英钠6g/L+吡拉西坦4.8g/L组,吡拉西坦4.8g/L组6次搜索时间均比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_4&;#177;9)s,(45&;#177;9)s;(43&;#177;9)s,(42&;#177;8)s;(42&;#177;7)s,(42&;#177;7)s;(40&;#177;9)s,(39&;#177;9)s;(38&;#177;7)s,(35&;#177;9)s;(35&;#177;6)s,(34&;#177;8)s,t=2.352~4.029,P〈0.05~0.01]。各给药组内随训练次数增加平均搜索时间逐渐减少。②各组大鼠平均搜索距离比较:造模组各组次相应平均搜索距离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793&;#177;74)cm,(420&;#177;81)cm;(763&;#177;89)cm,(418&;#177;57)cm;(690&;#177;67)cm,(382&;#177;69)cm:(623&;#177;81)cm,(356&;#177;71)cm;(592&;#177;98)cm,(330&;#177;69)cm;(550&;#177;54)cm,(301&;#177;97)cm,P〈0.01]。苯妥英钠6g/L+吡拉西坦4.8g/L组,吡拉西坦4.8g/L组6次平均搜索距离均比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586&;#177;91)cm,(510&;#177;89)cm;(566&;#177;70)cm,(497&;#177;76)cm;(521&;#177;84)cm,(455&;#177;56)cm;(480&;#177;74)cm,(421&;#177;63)cm;(437&;#177;51)cm,(396&;#177;79)cm;(392&;#177;79)cm,(385&;#177;48)cm,t=2.364~4.230,P〈0.05~0.01]。各给药组随训练次数增加平均搜索时间逐渐减少。③各组大鼠脑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和乙酰胆碱脂酶活性:造模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2.2&;#177;0.7)nmol/g,(3.8&;#177;0.9)nmol/g;(503.3&;#177;103.3)pkat/g,(778.3&;#177;125.0)pkat/g;(190.0&;#177;51.7)μkat/g,(368.3&;#177;86.7)μkat/g,P〈0.01]。苯妥英钠6g/L+吡拉西坦4.8g/L组,吡拉西坦4.8g/L组脑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和乙酰胆碱脂酶活性明显高于造模组[(2.7&;#177;0.6)nmol/g,(2.9&;#177;0.6)nmol/g;(256.7&;#177;58.3)μkat/g,(306.7&;#177;88.3)μkat/g,t=3.445~4.148,P〈0.01]。吡拉西坦4.8g/L组脑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668.3&;#177;118.3)pkat/g明显高于造模组(P〈0.01)。吡拉西坦2.4g/L组各指标与造模组基本一致。结论:慢性癫痫大鼠大发作模型具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特点,同时伴有脑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降低,说明已是学习功能障碍的良好复合模型,应用4.8g/L吡拉西坦后可增加模型大鼠脑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但2.4g/L吡拉西坦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谢美婵  谢配云 《全科护理》2013,11(22):2073-2074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喂养对机械通气病人预防食物反流及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需管饲喂养的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留置鼻空肠管喂养。30d为1个观察期。比较两组病人食物反流发生情况及鼻饲前后病人营养状况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发生食物反流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鼻饲30d后,观察组病人后总蛋白、前清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采用鼻空肠管喂养可以减少食物反流,保证营养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