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宫治疗阴痒熏洗方分析徐雪兰山东中医药大学成教处250014关键词清代宫廷医药,阴痒,熏洗方纵观清代宫廷医药资料,外治法甚受重视,熏洗法是清宫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对部分宫中外用成方和临证处方的初步整理,有近千首,其中有代表性的达640多首,而熏洗方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妇人规·安胎》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妇人规·安胎》中记载的安胎方药进行归纳,分析所用方剂中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并结合其辨证规律和临证思路,总结张景岳安胎的组方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张景岳安胎方共有63首,其中补阵方14首,数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性味上以甘温为主;归经上,以归脾经最多,肾肝肺次之;功效上,补益药使用最多,其中以补气血为主。[结论]张景岳治疗胎动不安强调辨证论治,偏重甘温补益,重视益气养血、调补脾肾,组方用药精专和缓,师古不泥古,其学术思想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末清初新安名医郑重光先生《素圃医案》中暑证的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对《素圃医案》进行认真学习,整理、分析书中相关暑证验案,阐述、归纳郑重光治疗暑证的学术特色,并总结出郑氏治疗暑证的独特经验。[结果]《素圃医案》为郑氏晚年的医案集成,其中暑证治效11案,用温热药者5例。素圃治疗暑病不概用香薷,亦长于以干姜、桂、附子等辛温药治疗阴暑之证;脱证以参、芪救逆固脱,气虚则习用生脉饮清补之,益气生津而不恋邪;素圃辨病多平脉用药,精于脉诊,并注意服药时以粥养胃。[结论]《素圃医案》中暑证的治疗经验颇具特色。素圃治疗暑证与同时代医家并不完全相同,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善用温热药物,其中医理对现代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清宫医案中天花的诊治经验,以期对猴痘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搜集和整理《清宫医案集成》中的天花病案,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WEB端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分期、中药、证素等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并结合古代文献梳理和归纳。[结果] 纳入的71则医案中,共涉及6个分期,其中见点、起胀、灌浆的病案最多。病案中的71首处方共涉及141种中药,高频中药有连翘、山楂、紫草、当归、生地黄等。中药属性统计发现,甘味运用最多,归经以肺经为主,寒性药使用最多。除了内服汤药之外,71则医案中共出现10种中成药。病案共涉及32个证素。将分期与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掘出10组关联项。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8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一核心处方,共13味核心药物,分别为连翘、山楂、牛蒡子、生地黄、当归、赤芍、桔梗、甘草、荆芥穗、木通、防风、酒黄芩、紫草。[结论] 对于天花诊治,清宫御医常结合全身与局部辨证,治则以透毒为第一要义,凉血散血法贯彻始终,治疗过程中尤其注重顾护正气、调畅气血。总结和归纳清宫御医的天花临证经验,对于现代猴痘的诊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补充猴痘指南的辨证和治法方药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明代医家李中梓遣方用药的特点。[方法]纳入李中梓《里中医案》中所载医案134例,整理其中所载方剂和药物,建立临床方药数据库,描述方药频数并进行分析。[结果]《里中医案》的134例医案,使用方剂共53种,中药共203味。方剂使用频数最高的前8位依次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理中汤、六味地黄丸、归脾汤、参附汤。两方合用共出现27次,其中两方均为补益剂17次,补益剂与泻实剂合用9次,两方均为泻实剂1次。用药频数最高者分别为人参、甘草、姜、白术、陈皮、茯苓、当归、黄芪、肉桂、熟地、附子、升麻、柴胡等。[结论]李中梓遣方用药具有脾肾双补、偏重补脾,两方合用、偏于补益,用药灵活、细致精准三个特点,其遣方用药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清代医籍《张聿青医案》中张氏治疗胃脘痛病症的遣方用药经验,以期对临床治疗以胃脘痛为主症的相关病症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通过阅读《张聿青医案》医案,筛选出张氏治疗胃脘痛医案共30则,从其处方用药着手,进一步分析其遣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特点,从而总结其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结果]从张氏医案的处方用药方面分析,其治疗胃脘多用半夏薤白组合祛痰降浊,用左金丸等辛开苦降之品疏肝和胃,善用《金匮要略》之旋覆花汤化瘀通络。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胃脘痛患者,喜用六君子汤及胃苓汤培土健脾。张氏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有其自身特色。[结论]在治疗胃脘痛方面,张氏遣方用药确有独特经验,这些经验可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拓宽用药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王旭高治疗黄疸经验。[方法]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及《医学刍言》等著作中关于黄疸病论治的理论、医案的分析,总结王旭高黄疸论治的特色。[结果]王氏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用药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证治思想.[结论]王氏在黄疸治疗上,既有继承又有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整理孟河费氏、马氏治疗胃痛的医案,比较其用药规律,分析并探讨孟河医派治疗胃痛的经验。[方法]逐条核对,建立医案数据库,参照《中药学》对药物名称与炮制方法进行规范,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中治疗用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分别计算用药频数,并进行药物分类。[结果]纳入医案共40则,其中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等出现频次较高;费氏每张处方约13.22味,高频药物包括当归、刺蒺藜、陈皮、青皮、木香等;马氏约10.72味,高频药物包括丹参、茯苓、当归、郁金、半夏等。[结论]孟河费氏、马氏治疗胃痛重视理气和胃法、化痰祛瘀法、治肝安胃法,其用药中正和缓、轻灵精当,细微差异中见个人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研究陈念祖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 收集陈氏《女科要旨》《南雅堂医案》《医学从众录》中治疗月经病的处方81首,构建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 2010与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并结合理论分析,提炼出陈氏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 收集的81首处方中,涉及药物共121味。≥6次的高频药物共32味,使用频数排前3位的是当归、白芍、茯苓。高频药物种类以补血药、补气药为主;四气以温性为首;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为首,肝经次之,心经再次。聚类分析得出5组核心药组,涉及归脾汤、六君子汤、越鞠丸等方剂。用药特点:使气血化生而调和脾胃,畅气血运行而疏理心肝,守气血循经而调理冲任。[结论] 陈氏治疗月经病以气血为核心,调和脾胃气血、调畅心肝气机、调理冲任气血,多运用补血药、补气药、理气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医案》及《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血证治法的科学性认识,并归纳陆渊雷治咳血证所累积的治疗特色与用药经验,扼要分析其医案;总结陆渊雷对便血证的诊断与证治,以及黄土汤的临证运用。[结果]陆渊雷论治血证有五大特色:论治血证有三个阶段;论治血证有病气病血之说;临证注重正气为转归;根据病证善用柴胡;注重止血不留瘀,有3组常用止血专药的药对。其医案注重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精简有验。对于便血证的诊治,陆渊雷提出鉴别肠出血的三大独到见解,并针对病机,灵活运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结论]陆渊雷对血证治疗经验丰富,善治咳血证与便血证,其宝贵的诊治思想与临证用药经验,既突显其中医科学化的学术观点,亦对后世医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1.
清末是广东疫症爆发流行高峰期,同时也是民间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期。宣统元年的社团档案资料显示,广东善堂的医疗救济活动十分活跃,救济方式灵活,受惠面广,规模可观。其中一些行为的意义已经超出单纯慈善救济范围。诸善堂人士对构筑本土社会最基本的人道关怀和医疗救助机制的思考,以及卓有成效的实践,对于维持地方社会的安定和谐,对于民国时期广东社会医疗公益意识的培育和公共卫生医疗体制的建立,对于广东中医在社会历史转型期的生存以及地方医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至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医外科学的重大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科实践,外科理论,外科学派3个方面阐述明清时期中知外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时期,我国中医外科强调实践,不断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并产生了外科学派。  相似文献   

13.
晚清四川普及类医著的产生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普及类著作是清代四川中医著作之大宗。作者从当时四川经济、人口和医家特点三方面探索了其风行一时的历史原因。并从著者在临床经验基础上,选择辑录或改编历代医著;或仿陈修园医著之例,或改编陈著,或附刻陈著之内以广流传等对其学术影响进行了讨论。文中同时述及该类著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医案是对中医诊疗活动的记录,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更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和研读医案,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清代是医案著作大量涌现的时期,当时著名医家几乎都有医案著作流传后世。当代医家认真研究清代医案,不但总结出了其对痹证、咳喘、脾胃病、肿瘤、中风、妇科病、儿科病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更使用出自清代医案的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养胃汤等名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疗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名医的医德(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生动事例介绍清代名医的医德,以供后人效法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整理清代有关名医从脾虚角度论治臌胀的文献,探讨其理法方药,揭示其特色。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的医德(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生动事例介绍清代名医的医德,以供后人效法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卫生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中国医疗实践中。上海中医在上海近代化和与西医争夺主导权的过程中,逐渐接纳了近代公共卫生意识,并扬长避短,继续在本土公共卫生事务中发挥作用。研究这一时期中医公共卫生意识变迁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医近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为中医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文献学、历史学方法研究代表性医家、医学团体医疗实践和著述及大众期刊的相关记载,发现上海地区中医公共卫生意识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即由早期的个人医疗保健和一定程度上的医疗协作转变为在此基础上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中医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和宣传内容的通俗化是中医近代化的途径之一,对现代中医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孟子》学的兴盛,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当时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汉、唐、宋、明《孟子》学之基础,同时清代的经学思潮、科举和四书热也极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湖南各地出版机构和个人雕版刻印了大量医学书籍,尤其以方药、疫病以及传统畅销类医书多见,也包括部分清代湖南医家的学术著作.医籍刻印不仅适应晚清湖南社会各阶层对医学文本的需求,也扩展了地方医家学术成就的传播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